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2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楊慈湖思想以「天下惟心」、「毋意」而展開,不僅繼承了陸象山心學之精髓,而且對王陽明頗有啟發。他的思想頗具特色的還在於大膽吸收了佛家思想,借用了佛家的論證方式及一些範疇,甚至將佛家人物與儒家人物相提並論。雖如此,慈湖思想的主旨還是儒家的。但若將其於在宋明理學會通儒佛這一大的思想背景下,超越是儒是佛的辦析,那麼慈湖思想則達到了儒佛會通的高度。同時,慈湖對佛家的寬容庇度和他「薄海內外,皆吾赤子」的精神有著內在的一致之處。

  • 期刊

本文認為,儒家的道統傳承是由孔子至孟子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由孔至孟,師師相傳,皆以「悟道」──徹證自心本性為標準。至孟子以後,儒家的道統便一直沉默,漢代董仲舒時期,也只是興起了對儒學的研究,但是,儒學研究與儒家道統並不是同一回事,儒學是屬於文化現象學的範疇,儒家道統是屬於實證自心本性的範疇,儘管從漢代董仲舒至唐朝這一時期儒學大興,儘管不乏其學術大成就者,但是,就「孔孟之道」而言,卻是無人能夠親證的。歷史再發展到唐宋,由達摩而來的禪宗一心法的弘揚,才使得中國讀儒書之人借禪宗得以豁然頓悟「孔孟之道」,歷史發展至此,由孟子失傳的道統才有人借禪宗得以親證,儒家文化才得以從根本上弘揚。

  • 期刊

白沙之學,因主張「靜坐」而見「此心之體」,與明初一片「述朱」聲的學術主流有所扞格,因而受到「流於禪學」之抨擊,觀之宋明,「是儒?是禪?」乃心學學者最易招致之質疑,因此本文擬藉由對白沙心學與禪學之辨,對此一問題有所探究與反思。文中首就宋明儒學與禪學之辨論述之,並闡明白沙對於儒學與禪學之辨的觀點;次則陳述白沙學說所遭遇之質疑,並以胡敬齋及羅整菴對於白沙之批判探究之;再則釐清白沙學說與禪學之異同並辨明之。

  • 期刊

朱熹哲學體系龐大,後人稱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不否認其與佛學間的交通,故對朱熹提出「人性本善」說亦見論者涉及恐與佛學「佛性」相涉。然人性本善與佛性如何相涉,尚未見及深入。一般認為,人性本善乃洙泗之傳,為儒學本源,不可能與佛學佛性相涉。然於嚴格理論的檢證上,人性本善果為洙泗之傳,恐須提出修正。其次,人性本善乙說出現於宋明儒學復興之際,不可能不受佛學佛性之挑戰-尤其是「佛教中國化」運動後所產生的佛性。再者,宋明理學諸家何人不曾涉及佛學?職是之故,本文不揣淺陋,擇朱熹代表作《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原人論》為代表,探究「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之「佛性」的關聯,此於哲學發展史上當甚具意義。

  • 期刊

《周易禪解》為明清之際蕅益智旭大師所著易佛會通的重要著作。本文擬從援易證佛的獨特視角闡釋智旭哲學智慧的思想內涵(生佛體同的心性智慧、以修顯性的禪悟智慧、應病與藥的傳釋 智慧、自利利他的解脫智慧)及禪易互釋圓融智慧的現代意義。

  • 期刊

本文討論蕅益智旭會通儒佛的觀念構作,藉由智旭註解儒家經典之義理分析,指出智旭僅為教化作用溝通儒佛,其實是藉儒說佛,實未有真於義理上會通儒佛的成效。智旭以佛理詮解儒書,以心學溝通儒佛,復以佛教世界觀定位儒學價值,在在顯示清楚明確的佛教立場,儒者不可即以智旭之作理解儒學,因為注解所依之義理皆即是佛學,智旭之作真有教化作用者首在於引儒入佛,其次在於藉儒批佛,批其未能真正實踐佛法教義之佛弟子,智旭之一切所言,最終歸趣仍是佛家。

  • 期刊

禪宗和天台宗是中國極有特色的佛教宗派,它們在歷史的進程中發生著種種關係。如為禪宗所有坐禪儀淵源的圭峰宗密的《坐禪儀》,是對智顗《小止觀》的抄錄;禪宗四祖道信的《五門心要》也是對智顗《證心論》的承襲;禪北宗神秀曾住荊州玉泉寺,身受智顗止觀影響,並著有與智顗同名的《觀心論》一卷,此書成為後世禪宗最尊崇的《達摩大師破相論》。據此,可以說禪宗的創立是出脫於天台宗。宋代,禪宗的延壽極力主張性相融合。禪教一致,融會天台宗的觀心論和性惡說;明代,智旭主張融會諸宗,認為禪門之病,非天台不能救。此外,禪宗和天台宗還發生定祖、國清寺祖庭歸屬之爭。本文僅就以上提到的三大方面作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