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8.64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西元四至五世紀(372-434)的竺道生主張極惡之人亦有佛性,此說觸怒中國佛教界傳統派的衛道人士,故被擯出僧團。道生的貢獻在於尋求絕對佛性的普遍基礎,與中國儒家所主張的「人人皆可為堯舜」具有相同的論證力。這對印度佛學未來能在中國文化中紮下根基,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與創舉!頓悟之說界定在菩薩十地,此說對於後世的禪宗有所影響。

  • 期刊

本文首先說明觀心是一種反照心源的修行活動。天台宗主張一切教行皆以觀心為要,並根據《大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以及《中論》「三是偈」而成立其觀心法門。其次,?述天台宗的先導人物慧文將「一心三智」發展為「一心三觀」,以及慧思主張透過禪定反見心源,實即是一種「觀心」的禪定。其後,描述智顗認為「心」即識陰,觀心即觀照虛妄識陰;湛然主張觀心即觀照陰妄心境。這種說法至宋代乃衍生出「真心觀」與「妄心觀」的諍論。再則,論述真、妄二觀之諍的起因,及其往復論辯的過程,以及智圓基於心具論的立場主張真心觀,知禮站在性具論的立場倡導妄心觀。兼及善月從「性」、「修」無礙,「解」、「行」圓融的觀點調合了二家的諍論。結論指出天台宗的觀心是一種「以心觀心」的修證方法,目的在掃除妄念和欲想,以便通向成佛之道,萬入涅槃之境。

  • 期刊

本論文主要探討曇鸞所建立的彌陀的救贖理論的特質。蓋因曇鸞首先提出信靠他力、並依此作為「易行道」和「難行道」的區分,這種強調他力的說法,和佛教重視自力解脫的傳統有異,每被誤解成佛教的異端;但曇鸞的二種法身說,一方面承繼龍樹的二身說、更從思弁性的般若空轉向追求普遍存有的佛性論,一方面承繼世親的法身等流的佛身論,更深化其如來藏思想的面向,他的彌陀論實乃貫通大乘佛身觀的基底及其精隨所在。 此外,曇鸞「二種法身」之法身說,看來似乎和曇鸞-道綽-善導一系淨土教「是報非化」的說法不同,實則他以獨特的辯證性的「二身」用語,說明彌陀在聖俗交涉中的兩義性,包括:自力-他力、名號-如來、法性法身-方便法身等,並從超越一切相對之絕對者法身彌陀的概念,引伸出象徵佛陀位格性面向的他力、本願,正是善導流報身彌陀之說的先導。

  • 期刊

莫高窟第285窟是北魏未開鑿的禪窟,在它的窟頂四披繪有中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和神獸,與代表印度佛國世界的摩尼珠寶和力士,組成一個中西神、靈共存的天宇。從藝術圖像來看;這是一種中西文化會通的現象,從佛教弘法的過程看,可發現它寓意深遠;一個外來的宗教進入一個擁有悠久文化的中國,必須融入其本土文化的事實。中國原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例如對圖騰的崇拜;敬天祀祖的傳統;崇拜宇宙自然的主宰;以及道教神仙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自楚王英到桓帝約一百年,始終是以黃老浮屠並稱,至魏晉雖已近五百年,民間信仰仍很難脫離道家追求延壽益算的觀念,直至魏晉西方淨土思想在中國流行,將佛法導向了;明信佛智,作諸功德,可以得到阿彌佛陀的接引,抵達西方淨土世界的信仰,得到很大的迴響。第285窟的開鑿正是屬於這個時期,我們從窟頂天宇的圖像,可看到中國人心目中的淨土世界,仍存在傳統的神靈和神仙,不僅讓我們看到中國中所認同的文化寓涵,也使我們更了解佛教在中國弘道與儒、道會通的過程。

  • 期刊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淨空老和尚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自行化他,專修淨業」為職志,專修專弘佛教淨業。佛法教學總目標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個人修學從淨業三福入手,團共修須遵守六和敬之規矩,佛法表現在日常生活上,須勤修六波羅密,面對色身苦痛,要以三學來加以對治,若吾人勤修改過,則是真正學佛之人。

  • 期刊

本文試圖盧曼的系統理論途徑來分析一種禪宗文獻中 對區別概念的應用方式。盧曼把「社會」理解為一種獨立運轉且已分化出無數次系統的「溝通系統」 '而「溝通」則是一種在「意義」 此媒介中進行標示與區別的「觀察」運作。根據盧曼的途徑,佛教 是社會的宗教系統中各種次系統之一,而禪宗可被理解為一種在佛教系統中分化出來的溝通次系統。猶如其他溝通系統一樣,「禪」系 統所以能夠形成且持續運作,是因為此系統的運作使用若干獨特的導向區別或「符碼」。同時,這種系統的觀察運作具有某些內在約束與根本矛盾。就本文所分析的《學禪方便諱》一文而言,其中對區 別的應用方式衛示出:猶如宗教系統中其他的次系統,禪宗的溝通 也必須首先透過一種被盧曼稱為「偶然性程式」的區別(例如:「真心」)來遮飾它自己觀察運作的根本矛盾性,隨後才能夠藉它特殊的矛盾溝通形式來傳達訊息。禪宗溝通所指涉的「真心」不能透過一般的、標示的區別運作被觀察到。為了使觀察者達成一種不區別的區別運作狀態,禪宗溝通試圖不斷地顯示出任何觀察運作的根本矛盾性,在此系統的運作中,「疑情」的語義形式即發揮了這稜功能。「疑情」的符碼使得禪宗的溝通在佛教溝通系統中分化出來並持續地自我再製。本文結論指出,由於藉助盧曼的系統理論途徑可將禪宗溝通置於若干根本且牽涉所有宗教溝通形式的問題之背景上來加以分析,因而,有助於發展出比較研究的問題提出法,並可啟發有關佛教其他傳統的「溝通」研究。

  • 期刊

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然而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們所具有的,因為佛與眾生無異,也意味著眾生皆具佛性,既然如此,眾生如何使「佛性=如來藏」光輝昇華?而如來藏的修行,以無為做為無上依止,並以統攝性相皆空、涅槃的總持體性,順著菩提道為智慧前導,以隨順緣起、引導緣起,來落實到世間,再藉由這落實的過程中展現出世間的修行,所以有為、無為是一體二面的。其中《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如來藏修行要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