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問題始終被儒學所密切關注。儒學的性情傾向在孔子那裏就已有卓然的表現。儒學一貫非常重視情實與權變。與佛、道及傳統西方哲學的無情、非情乃至反情形而上學相比,儒學哲學堪稱是一種性情哲學。如果說,知性形而上學是西方法治社會創設的邏輯前提和精神基礎,那麼,性情形而上學則是中國社會人治歷史發生發展的根本土壤和真實淵源。不同于西方哲學歷來引情入智、智大于情的精神傳統,儒學哲學一向致力于化智入情、情理交融。後現代哲學似乎已經注意到失卻了性情態度的現代形而上學的最大危險在于可能演化成為一種奴役人、扼殺人的恐怖哲學,通過對非理性領域的廣泛探討,極大地強調了人的感性性情,進而使人類哲學能夠真正面向現實的生活世界。通由性情,儒學實現了宗教性與信念本體的雙重建構,儒學對古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絕對統領才是可以理解的。
性情問題是中國傳統中極為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學術發展階段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文章主要是從這個問題在宋代的發展入手,著力考察了朱子與當時的湖湘學者就仁與愛之關係所進行的討論,從而揭示了性情問題的重要性及道學內部的分流:以伊川、朱子為代表的下學派,主張工夫只是下學之涵藝致知,而上達自在其中;另一派則為以明道、五峰為代表的上達派,主張工夫只是上達之識仁,學下學之克己自在其中。道學內部的這種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性情問題的不同把握,文章力圖探究這種不同是怎樣影響到道學的分流。
朱熹是新安理學的創立者。朱熹視界中的老子既是道家之祖,又是禮學大師;老子之學既源出三代文化,又得益于「方外之士」的價值取向;老子的清虛無為、柔弱處下既是個人的處世之術,又是統治者的治世之道;老子哲學既影響了儒釋道三教的發展,又影響了漢、晉政治。因此,「朱熹視界中的老子」折射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面貌,以及南宋時期的儒道關係。
本文有八論點:(一)孟子將道德投射於宇宙,莊子把情趣投射游魚,啟導佛教三論宗祖師吉藏將佛性投射於植物;唐代天台宗九祖湛然提出低等的生物及礦物皆有佛性。(二)老莊同樣恪尊遠古帝王的樸素,稍異於盧梭崇尚野蠻人的高貴。(三)莊周〈庚桑楚〉激發劉禹錫領悟語言如「讒」可似武器厲害。(四)道教桃園傳說感染羅貫中創造劉關張桃園結義,香港陶傑(曹捷)誤用「斷袖分桃」誣陷三雄同性戀。(五)李約瑟恰切理解道家思想為中國民族性的健康樹根,呂錫琛教授更駁斥韋伯的錯誤而且援引崔璦至林語堂的大批例證。(六)元末明初道士冷謙精研《易》經及音律。參閱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觀後,晚明徐上瀛將冷謙十六種風格增至二十四項。(七)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珍惜文物,勸誡塗鴉,堪稱環保先驅。(八)道教諸神中,文昌帝君庇佑科舉考生,故特受崇拜。
莊子哲學乃內蘊外顯哲學,其「觀照」實為學說之鑰,其內容以然概括之知識論、形上學、修養部分,本文特嘗試「靜觀」智慧剖析其對人生、宇宙、自然看法。並審視其觀照智慧的來源動力。透過「虛」以主靜來了解莊子修養論如何涵攝萬物共通之理-道,以化成自我超越之基礎。 此外,道家提出虛明靜心,始自葆其光輝,爾後能表現無為、自然、全身保真。筆者以為這些乃承繼其思想中樞-觀照而來,期盼透過儒道比較,來突顯虛以致知的修養方式,以成就道德價值。 事實上,觀照虛靈明覺智慧,乃是人朝向無線性存有開放的門,也是自化化人圓融處世原則(「兩行」),透過筆者的描述,將使知識及德性可能性向前邁進,人性向上攀升必然依緣在內省道德覺察,而無為的虛鏡進展法,將提供真正的標準,當了徹獨一無二道智妙境,將足以使人入大化流行,身體萬物與我一體命運感。
傳統社會的諸多樂器中,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場,不雜絲竹伴內」,僅限於文化人中流行,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標記,而漢晉之際則是琴與士人之關係結合最為密切的階段。本文的主要內容是發掘琴的文化底蘊,探討漢晉之際士人與琴性命相托之關係,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恆魅力。
為了持續優化網站功能與使用者體驗,本網站將Cookies分析技術用於網站營運、分析和個人化服務之目的。
若您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網站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