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28.64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簡論中國邏輯研究的主題、價值和方法。認為研究主題,是揭示中國邏輯的體系、內容、本質和規律。研究價值,是繼承和弘揚中國邏輯的優秀遗產。研究方法,是用現代語言和邏輯工具,詮釋中國古代邏輯原典,揭示中國邏輯的性質(特殊性和普遍性)與中外邏輯的聯繫(差異性和同一性)。近年來中國邏輯研究有較大發展,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目前存在不同看法,說明研究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未來研究,期待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殊途同歸,共同促進中國邏輯的發展,推動中外邏輯的對話與交流。

  • 期刊

道家和易經的作者,似乎相信這世界中存在著矛盾。澳洲的哲學家Priest稱這種主張為「雙面真理論」(dialetheism),並且提出了許多明確的理由去辯護它。本文仔細說明了主張雙面真理論所會遭遇到的種種邏輯與哲學上的困難。在解決邏輯困難方面,本文診斷了困難的所在,並例舉了兩種超一致性邏輯系統的語意論-LP的關係邏輯語意論和FDE的可能世界語意論-以說明如何使ECQ成為失效並防止矛盾的「爆炸」。但在解決哲學困難方面,本文則論證說,雙面真理論不僅在解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念上不必要,而且是形上學上自我擊潰(self-defeating)的一個理論。

  • 期刊

邏輯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主導的推理類型不同,是希臘邏輯、印度因明、中國邏輯三者彼此有別的重要方面。本文認為:推類是中國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推類是以類同為依據的推理,有類比推理的邏輯性質,有重內容、輕形式的特徵。推類以及推類成為中國邏輯主導的推理類型,是先秦文化制約的結果。所以,對推類的理解與說明,應是文化的詮釋。

  • 期刊

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研究已逾百年,其成果豐碩。但在當前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繼續進行深化研究及其現代轉化中,仍然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怎樣進行比較研究?它涉及到了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即如何把握比較方法運用的尺度;二是比較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它所涉及的是如何探討中國古代邏輯的究竟「是什麼」和「為什麼」?以及如何使中國傳統的思維方法仍然在今天的人際溝通中發揮作用。

  • 期刊

基於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邏輯傳統,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兩種邏輯的比較研究只有建基於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之上,才能對它們的異同做出合理的分析與說明。名辯學依託于先秦文化,因明學依託于古印度文化,這兩種文化的特徵和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從而由此產生的兩種邏輯是類同與差異共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本質、目的、任務和原則,邏輯特徵,論辯形式,主導推理類型及其推理成分的分析,謬誤論,後續發展狀況等。

  • 期刊

中國哲學中雖有不同認知模式,但以「主客為一」的認知結構為主,使其認知有偏向感通、體證的方式,而「推理」思維的特性則以「推類」為主。其推理的目的在於實踐力行、實現價值;在語文表達上,因中國語文的特質無法以全然無內涵之符號代表變項;其推理常不離思維情境。由於語文的意義必須在一情境的結構中方得呈顯,因而思維情境的內在結構及運作方式,將是中國邏輯研究的重點。

  • 期刊

在中國邏輯史研究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爭議。中國邏輯研究一方面被視為是在邏輯的普遍性基礎之上、進而尋找其特殊性的一個研究;另一方面則有著不存在這種邏輯普遍性、甚至中國思想並沒有邏輯的想法。個人以為中國邏輯研究的問題實與史料詁解和文化問題密不可分,但這兩個問題涉及到的問題層面究竟為何?在史料詁解部分,我們所面臨的是方法論問題,原典正確詁解是否該是脫離現在的背景然後進行的歷史還原?還是只要符合合理性的解釋原則就是正確的詁解;其次,中國邏輯研究中邏輯問題和文化問題常是糾結在一起的,究竟文化問題可不可以決定邏輯問題,也就是說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邏輯的想法究竟成不成立?如果成立的話,那麼又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這些都是中國邏輯研究不可迴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