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抑制(Inhibition or return, IOR)指的是:對於出現在剛被提示過的位置或物體上的目標物,反應時間會增加。過去顯示回向抑制也能以物體爲基礎的研究皆使用空間上分開的物體作爲刺激,因而留下一個重要而未解决的問題:「物體爲基礎的回向抑制是否需仰賴物體間不同的二度空間表徵才得以展現?」。我們使用物體提示派典(object cuing paradigm)和可排除空間表徵混淆變項的設計來探討這個問題。兩個三角形重叠於畫面中,其中一個三角形會先亮一下,接著目標物出現在任一三角形的任一端點,觀察者必須判斷目標物是變亮或變暗。實驗結果發現,當綫索到目標物的時距够長以及有注意力攫取物的情况下,以物體爲基礎的回向抑制現象得以在二度空間重叠的物體上展現。
在行爲科學研究中我們常使用變異數分析來比較組間的平均數差異,但往往研究者會忽略了統計分析中的組間變異數同質性之假定。二階段變異數法(Two-Stage analysis variance)是利用第一階段的資料求出第二階段必須取得的額外樣本,以處理變異數不同質的問題。單階段變異數法(single-stage sampling)則做進一步的改良,只取一次樣本會較爲簡便可行。然上述的方法皆限制於組間樣本數必須一樣,故本研究應用Hill's轉換提出新的統計量,成爲卡方分配,使得組間不同樣本數時單階段法仍可使用,以增加應用的可行性。本文使用電腦模擬方法檢驗發現,不論在不同的樣本數、變異數異質性或不同組數下,本方法在實徵上的第一型錯誤率和名目顯著水準非常接近,而且統計檢定力也比其他的方法來的高。本文並舉一計算範例說明新方法的使用,並提供SAS程式供資料分析者下載使用。
本研究目的爲找出與縱火再犯有關的因子,幷建立縱火再犯預測工具,供實務單位參采,期以降低國內縱火再犯率。以問卷調查爲方法,調查對象包括監獄中縱火罪及非縱火罪受刑人共計六百三十位。研究結果顯示,多元犯罪、暗中攻擊、行動攻擊、自卑不滿、幼時玩火經驗、其他與火有關經驗、對火態度、縱火行為、縱火功能等變項,與縱火再犯行為有關,是為縱火再犯因子。將這些變項進行對數迴歸分析,發現多元犯罪、對火態度、縱火行為三項,Wald值較高達顯著差水準,故以之建立縱火再犯預測表。此一工具的信度(內部一致性係數)爲.76,效度(預測正確性)爲79.3%。最後,本研究就自評與他評量表、靜態與動態再犯因子、貫時性與橫斷面預測研究、研究結果在實務上的應用、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進行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迷信中的理性」是否存在?怎樣的思考缺陷才是迷信的基礎?希望藉此初步釐清迷信式思考的特質。研究的具體焦點集中於探究,在與「靈異觀點」有關的思考中,「具預測力的說法」是否比「單純的事後解釋」更有說服力?實驗一讓受試者閱讀幾個可用靈異觀點來解釋的故事,然後讓他評定某一靈異觀點成立的可能性。控制組讀到的故事版本,僅有故事情節的描述;預測組的版本除該故事外,幷叙述事前有人根據某種靈異觀點,成功地預告了事態的發展;解釋組的版本除故事情節外,幷說明有人事後提出訴諸某種靈異觀點的解釋。實驗的結果顯示,在受試者的思考上,有一種「解釋效果」存在-單純的事後解釋即能擁有不低於(甚至高於)具預測力說法的說服力。實驗二用類似的方式進行實驗,以加進一個「內隱預測組」來澄清,「應驗的預言」之說服力之所以不高於事後解釋,幷不是因爲該預言被受試者視爲「自我應驗的預言」。內隱預測組的故事版本包含一個正確但不爲人知(也因此不可能有暗示效果)的預言。實驗三採用一些與「靈異觀點」無關的故事,結果顯示,「解釋效果」不僅是關於「靈異觀點」的思考之特有現象,在非關靈異的思考上也存在。
唇顎裂是先天缺陷中常見的一種。唇顎裂新生兒之外貌是母親所期待的完美胎兒形象的幻滅,其於哺餵功能上之缺陷、及在初生第一年即需面對的一連串修補手術更爲母親在孩子出生早期即需面臨的挑戰,這些挑戰又很可能會影響母親對孩子的養育態度,幷進一步攸關孩子未來的社會情緒發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影響唇顎裂兒母親早期養育態度的因子與其影響力之消長,幷期望透過對母親早期適應過程的瞭解,而對唇顎裂新生兒之母親提供必要之輔導。本研究探縱貫追踪,在唇顎裂兒出生後與第一次唇修補手術後,分兩次對五十名唇顎裂新生兒的母親施以問巷調查。測量變項包括兩個產前因子與兩個產後適應指標,分別為:以Epstein (1983)之Mother-Father-Peer Scale(MFP)作爲測量母親本身的早期依戀關係的工具(包括「接納或拒絕」和「鼓勵獨立或過度保護」兩分量表);母親在懷孕期間對孩子的功能性預期;孩子出生後爲唇顎裂對母親個人的行擊程度(初生早期及唇修補手術後各測一遍);以及母親對孩子的養育態度(又分爲「接納」與「過度保護」兩個分量表,幷在初生早期及唇修補手術後各測一遍)。結果發現,唇顎裂兒母親覺知她的原生父母對她的拒絕與過度保護的程度,以及在懷孕期間對孩子的功能性預期,可預測孩子爲唇顎裂對母親的行擊程度;孩子爲唇顎裂對母親的行擊程度又可預測母親對孩子接納與鼓勵獨立的養育態度。母親在唇顎裂兒初生早期與唇修補手術後的動擊程度及對孩子的接納度幷沒有顯著差異;但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程度却在術後顯著下降,而且也不再受兩個産前因子或手術前衙擊程度的影響,顯示第一次唇修補手術對母親養育態度所引發的質變與唇顎裂兒母親早期適應趨勢的變動與影響因子之消長。本研究建議,對於唇顎裂兒母親的輔導,應從她在懷孕前與生産前就已然存在的心理狀態與對自我家庭角色的期待著手。
所謂「隱式促發」(subliminal priming)係指在受試者尚無法辨識出(或意識到)刺激的情况下,呈現的刺激却能經由知識結構網路的激發蔓延,而改變受試者對後續目標項的詞彙觸接或情緒評價反應。「隱式促發」效應不只是瞭解人類意識與無意識運作的重要途徑,更在應用領域上很大的發揮空間。過去雖有很多研究展示了隱式促發的現象,但此現象在理論及技術上仍存在諸多的爭議。其中一個主要的爭議在於:隱式情緒促發項究竟會對目標項産生「情緒制約(affective conditioning;係指會將隱式刺激的情緒轉移至目標刺激)」抑或「情緒對比(contrast effect;係指隱式刺激會成爲一個參照點,而使得目標刺激的情緒評價往相反方向移動)」。本研究中讓受試者觀看一段陌生人演講的錄影帶,幷在該影帶有系統地穿插入經過覆叠處理的各類隱式刺激圖片(包括:正/負向文字、正/負向動物、正/負向熟悉臉孔以及正/負向陌生臉孔)。結果發現,相對於控制組而言,穿插正/負向文字及動物的閾下刺激幷不會對該演講的主角或內容的評價産生影響。然而,正向閾下熟悉臉孔(如:劉德華、金城武)會使得受試者對演講人物的評價趨向負向;負向閾下熟悉臉孔(如菜頭、黃秋生)則會使受試者對演講者的評價趨向正向(亦即産生「情緒對比效果」)。有趣的是,當空插的閾下刺激是正/負向的陌生人時,則産生了相反的「情緒制約效果」。本研究顯示,不同的閾下刺激的確會引發截然不同的情緒促發效果,這不但有助於釐清理論上的爭議,更有實際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