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含旁字因表音特徵能否發音及有效表音,形成三種聲旁-發音對應關係,以及鄰項成員對應一致性程度。多數研究皆指出這些因素對字詞快速朗讀反應的效應,受字詞出現頻率高低的限制。由於含旁字朋友頻率總和分佈隨字頻共變,本研究根據朋友頻率總和敵人頻率總和的比率操弄一致性程度。實驗一發現低頻同音含旁字造成的一致性效果,與低頻非同音含旁字造成的規則性效果隨朋友頻率總和高低變化,規則性效果的反應時間差異普遍高於一致性效果。嚴格控制鄰項特性後,實驗二發現同音含旁字與異音含旁字的一致性效果與字頻的交互作用消失,但是異音含旁字的一致性效果小於同音含旁字的一致性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形音對應關係與字頻的交互作用是鄰項特性搭配聲旁-發音對應造成的效應。根據這些發現,建議形音對應關係的認知運作應根據聲旁-發音對應關係區分,探討鄰項特性的效應。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幼兒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實驗一針對24個月的幼兒,參考Carpenter、Akhtar及Tomasello(1998)與Repacholi(1998)測量方法,採用語音及臉部表情的線索,來探討幼兒在面對意圖與意外情境時的反應型態。結果發現:24個月的幼兒,已能區辨意圖與意外的訊息,具備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不過這項能力上受到右手偏好的限制。實驗二,以降低造成手偏好的因素後,以同樣的測量方法,評量年齡在20個月、30個月的幼兒。結果發現:20個月的幼兒,未能區辨意圖與意外的訊息,30個月的幼兒,不僅能有效區辨,他們的表現型態也未受到右手偏好的限制。本研究結果與過去國外研究發現不同,若以此結果認為本地嬰幼兒發展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落後於西方國家嬰幼兒,並不恰當。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研究的設計及程序,是否真已測量到意圖理解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改善:(1)降低手偏好的影響;(2)在實驗者傳遞意圖訊息後,應讓幼兒有機會先碰觸再作選擇;(3)實驗者傳遞意圖訊息時,可去除打開盒子的步驟;(4)意圖訊息中語音內容的再探究。在這些因素次第探究後,才易確認本研究的設計能符合測量意圖能力的標準,以進一步探究幼兒意圖理解的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探討應用取樣權重(sampling weights)於檢定Likert問卷間之測量恆等性(Measurement Equivalence, ME)時,對於檢定正確性的影響。在大型調查研究中常因不同群體中個體被抽中機率不相等,而必須適當加上取樣權重,才能正確的反應出母群體資料。因此,在進行大型調查研究時,取樣權重對於測量恆等性檢定的影響就顯得格外重要,但也容易被研究者所忽略。本研究利用MIMIC模式進行Likert問卷之測量恆等性檢定時,取樣權重對於檢定正確性影響。研究中,採用五點計分Likert問卷模式,實驗設計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取樣權重及抽樣的樣本數。研究結果發現進行測量恆等性檢定時,在不同研究設計下,使用取樣權重相對於未考慮取樣權重能獲得較佳的檢定正確性。
為釐清反芻與情緒適應的關係,本研究以廣泛的反芻定義與內容結構變異性為基礎,採納Fritz(1999)劃分的行為、情感及認知層面的三種反芻內容焦點-功能性反芻、情緒焦點反芻及意義尋找反芻,並以類同Nolen-Hoeksema、Morrow及Fredrickson(1993)的前瞻式連續研究設計,持續十二天密集追蹤156位非憂鬱大學生的每日負向情緒變化與各類反芻頻率,且在三種不同情緒困擾的時段裡(整體分析期、嚴重且長期情緒不佳日子、負向情緒發作期),共同探討反芻思考與負向情緒之關係。整體來看,功能性反芻與負向情緒成負相關,情緒焦點反芻與負向情緒強度成正相關,而意義尋找反芻則與負向情緒的維持時間成正相關。然而,個體若處在嚴重且長期情緒不佳或負向情緒發作期,反芻思考對負向情緒的影響亦有所變動。總結來說,當考量不同內容焦點的反芻思考,以及反芻思考與個體所處的情緒狀態間之影響時,反芻思考在情緒適應中的角色並非皆是不利的。
獲知罹患威脅生命重大疾病(如癌症)的診斷及接受醫療的歷程可視為一創傷事件。過去研究指出,反芻反應風格與壓力事件後的憂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狀有關。然而,對反芻反應風格與癌症患者身心症狀之關聯性的瞭解仍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檢驗反芻反應風格對接受手術後的乳癌患者之憂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狀的預測力。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244位乳癌術後患者,由醫師轉介自願參與本研究。簽署同意書後,參與者填寫包括中文反應風格量表短版、中文症狀檢劾量表短版及創傷後心理症狀指標量表短版等量表。研究結果顯示,反應風格分別能顯著預測乳癌術後病人之憂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狀,其中反芻反應風格與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狀之增加有關;而分心反應風格則與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狀之減輕有關。反芻反應風格對創傷後壓力症狀具獨特之預測力。最後,本文討論反芻反應風格影響創傷後壓力症狀病程之可能機制與臨床應用。
本研究以「社會網絡互動系統觀」的角度探討(1)正負向社會互動(社會支持/困擾)、(2)社會網絡互動類型(情緒、訊息與工具性)、(3)社會網絡來源(丈夫、娘家、夫家)對唇顎裂兒母親的憂鬱情緒與對嬰兒的接納態度的調節(緩衝或惡化)與主要效果。受試者為50位已完成第一次唇修補手術的唇顎裂兒(平均年齡4.5個月)之母親。階層迴歸分析顯示,在排除嬰兒性別、母親教育程度、母親產後的初始衝擊程度後,社會支持仍可預測接納。再排除社會支持及其與衝擊的交互作用後,社會困擾仍可預測接納及憂鬱,而其與衝擊的交互作用也仍可預測接納。亦即社會支持對母親適應具有主要效果。社會困擾對母親適應則具有獨立於社會支持以外的主要及惡化效果;且社會困擾具預測正向心理適應的跨越效果。本研究另發現丈夫支持可增進母親對唇顎裂兒的接納、夫家困擾提升母親的憂鬱、夫家支持則可緩衝初始衝擊對母親之接納態度的負向效果,顯示在華人家庭中唇顎裂兒母親的心理適應與夫家的連動關係。
本研究提出「立場對立情境之論點贊否模式」(CSAAM),來探討「人們會贊成或反對立場對立者所提出論點」的相關問題。CSAAM認為有兩條路徑會同時影響個體贊成或反對所接收的論點:第一條路徑中,若對立者提出的論點「與個體自身立場一致」或「有道理」,較會引發贊成傾向,反之較會引發反對傾向,而此條路徑屬於較意識層面的處理。第二條路徑中,立場對立訊息會經由反感情緒,引發個體對對立者的反對傾向,而此條路徑屬於較自動化的處理。本研究設計三個實驗來對CSAAM進行檢驗。實驗一以48名高中生為參與者,結果發現立場對立訊息會透過反感情緒引發個體的反對傾向,影響個體對對立者相片的贊否反應。實驗二以48名高中生為參與者,結果發現立場對立訊息的影響會減弱意識處理的影響,支持此種影響屬於較自動化的處理。實驗三以32名高中生為參與者,結果發現論點立場與品質等兩類論點性質均會影響論點贊否反應,且此種影響會與立場對立訊息的自動化影響並存。三個實驗結果大致支持了CSA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