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3.148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Sino-Christian Studies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從性別理論的角度閱讀潘霍華的基督論時,我的研究以分析《創造與墮落》和《基督論》間的關聯性出發,接著分析基督論的超越性問題,然後以性別差異的議題重塑潘霍華關於代表和中介的概念作為結束。在潘霍華的基督論背景下,伊瑞葛萊的性別差異理論可以被理解為另一種基督論形式。

  • 期刊

本文探討福音書中「平安(和平)」主題的不同面向,並這些面向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本文始於對觀福音書如何使用「和平之君」這一概念的探討,以此引介出福音書所呈現「平安(和平)」的四個面向:(1)平安,(2)和平,(3)和平之君所帶來不的和平,(4)另一種的平安。本文最終以這四個面向與當代社會宗教處境的關聯性作結,此亦為本文所關切的議題。

  • 期刊

為了傳播基督教教義,十九世紀來華的傳教士把不少西方基督教書冊翻譯成中文,倫敦會傳教士慕維廉(1822-1900)漢譯的《救靈先路》就是一例。本文採用描述解釋性翻譯研究進路,對《救靈先路》進行批判性文本分析,藉此考察傳教士譯者如何調和中西文化與宗教之間的差異,並闡述中國讀者對漢譯基督教書冊的接受情況。

  • 期刊

蘿特是近四十年來當代女性主義神學的重要先驅之一。她對基督教傳統中以男性為中心的性別主義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批判,並依照由她建構的女性主義神學方法論,從女性主義立場重建了基督教傳統神學範疇,從而建立起了自身的女性主義系統神學。其女性主義方法論是一個對基督教傳統的三重的批判和重建過程。第一,基督教神學的所有神學象徵都是被厭惡女性和否定女性的觀點塑造的。所以,要對聖經和神學傳統中厭惡女人和男性中心主義進行批判;第二,為構建一種將女性包括在內的神學而探索可用的資源,試圖整合其中的可取資源來恢復可選擇的、先知的、平等的傳統;最後,重構一套克服男性中心主義的基督教象徵的基礎範疇:神、創造、人論、善、惡、基督論、教會和拯救等,試圖用一種平等的,能帶來正義的方式重新展望所有的神學象徵。

  • 期刊

作為邁蒙尼德的代表作之一,《迷途指津》以其隱微筆法而顯得晦澀費解。在《迷途指津》中,邁蒙尼德以相當篇幅詳盡解讀了聖經文本約伯記(卷三22-23章,這在書中顯得絕無僅有。由於該解讀位於邁蒙尼德論述神意問題的範圍內(卷三8-24章),且作者明確表明:約伯記是「提出有關神意問題的種種意見的一個寓言」,因而,洞悉邁蒙尼德的約伯記詮釋,很可能對理解他真正的神意觀至關緊要。本文嘗試細緻梳理邁蒙尼德的約伯記解讀,探究其隱微式修辭背後的意圖,進而在此框架內辨析其神意觀要旨。

  • 期刊

列維納斯指出,意識形態的本質是人僭越神聖給人劃定的界限,而試圖去看、去把握(理論化)甚至去模擬神聖。現代意識形態的濫用正是緣於知的過度:現代人讓自己的欲望和知的能力越界、偶像化,從而褻瀆神聖的自隱。神聖的自隱本是為了啟示人們:神聖傾空自身,以向他者倫理皈依。而現代人卻以自身的可見性來取代神聖的不可見性,壓抑和遺忘了不可見的他者;他者的消失也就意味著超越性主體的消失,因為在列維納斯看來,真正的主體性在於能夠將他者作為絕對他者來回應。列維納斯指出,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去主體性的語言,實質上迴避了「與他人面對面」這一倫理向度,而猶太先知傳統卻保留了對語言這一倫理向度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