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54.122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中央研究院植物學彙刊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假澤蘭是華南地區危害嚴重的外來雜草。本文對其種子的生理生態特性進行研究以探討其入侵機制,結果表明: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是25~30℃,15/30℃和室溫(24~23℃)。種子在黑暗中的萌發率低於10%,光強由0升至700勒克斯時,發芽狀況逐漸變好,當光強分別達到700和550勒克斯後繼續增大,發芽率和發芽指數不再有明顯變化。種子在白光、黃光和紅光下的發芽情況比在遠紅光、藍光和綠光下要好。種子在黑暗中浸泡的時間越長,光敏感性也越強;浸泡後的種子移至光下萌發,光量越大,發芽率越高。剛成熟的種子有休眠現象,經乾燥後熟後可解除。在室溫和15℃貯藏超過90d,或在4℃下貯藏超過120d,發芽率顯著下降,在室溫和15℃時下降速度比4℃和-5℃時要快。出苗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當土壤深度在粘土和沙土中分別超過1.5cm和1.75cm時,出苗率均為0。當土壤濕度由8%上升至20%,出苗率逐漸升高,當濕度超過22%,出苗反而受到抑制。假澤蘭種子萌發實驗結果表明它對華南地區有很強的適應性。

  • 期刊

本文研討硒對黃麴毒素G1對兩種作物引起之染色體不正常及代謝活性影響的對抗作用。結果顯示0.1,0.2及0.4ppm濃度之黃麴毒素G1增加染色體不正常,且細胞分裂指數、總蛋白質及葉綠素含量下降。當0.08,8及800ppm濃度之硒(上標 4+)和黃麴毒素G1同時加入時,染色體不正常減緩,且細胞分裂指數、總蛋白質及葉綠素含量增加。同時,結果顯示硒(上標 4+)對黃麴毒素有拮抗作用,而此拮抗作用依二者之相對濃度而定。

  • 期刊

為保護並在低海拔地栽培黃花杓蘭,在3個實驗點對喜馬拉雅高山分佈黃花杓蘭的光合特徵進行了研究。相似大小植株采自于海拔3,450米的天生橋,在昆明(海拔1,900米)和中甸(海拔3,200米)進行栽培。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於開花期對其氣體交換進行研究。天生橋(原生地)和中甸(引種地)的黃花杓蘭比昆明栽培的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量子產額和羧化效率。黃花杓蘭在天生橋、中甸和昆明的最適光合溫度分別是18,19和21℃,且最適溫度隨光強增加而增加。黃花杓蘭在3地的光飽和點為746-832μmol m^(-2)s^(-1)。黃花杓蘭在低海拔地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是因為不能適應高溫,而高溫傷害了其光合機構。結果表明,雖然黃花杓蘭可以在較低海拔地栽培,但需要適宜的農藝措施保證其更好生長,其最適宜的栽培條件是1/3-1/2的全光照,氣溫15-25℃。

  • 期刊

AtTRP1是阿拉伯芥一個雙股端粒DNA結合蛋白質。剔除AtTRP1基因沒有造成端粒DNA長度顯著變化,顯示AtTRP1可能不參與控制端粒長度或者阿拉伯芥有多個類似AtTRP1功能的基因。分析阿拉伯芥基因組序列及利用分子選殖技術,我們找到兩個和AtTRP1高度相似的基因及cDNA選殖體,AtTRP3及AtTRP4。用細菌分別產生AtTRP3及AtTRP4蛋白質的C端片段,它們和雙股端粒DNA有專一性結合。AtTRP4的氨基酸序列中間比阿拉伯芥另一個雙股端粒DNA結合蛋白質TRFL1的氨基酸序列短缺6個氨基酸,其餘完全一樣。這意味著AtTRP4和AtTRP1是同一基因經由不同剪接方式產生。將AtTRP4和TRFL1的傳訊者RNA間差異的部分用反轉錄酵素製成。DNA,再用聚合酵素連鎖反應加以增殖,經核酸定序確認上述推論正確。我們的結果合併其他研究者的報告顯示阿拉伯芥基因組有6個基因產生7個雙股端粒DNA結合蛋白質,它們的C端都有一個高度相似的Myb DNA結合功能專區。因為剔除AtTRP1對阿拉伯芥端粒長度無影響,所以我們推論阿拉伯芥這7個雙股端粒DNA結合蛋白質中至少有部分和AtTRP1在功能上相同或重複。

  • 期刊

喜樹鹼和10-羥基喜樹鹼是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中所含的兩種天然單萜吲哚類生物鹼,本文報告了它們在喜樹種子吸漲和幼苗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胚乳的喜樹鹼含量比種子的其他部位高2-3倍。在種子的吸漲過程中,胚乳的喜樹鹼含量明顯下降,而其他部位的喜樹鹼含量呈小幅波動。喜樹種子的10-羥基喜樹鹼含量遠低於喜樹鹼含量,而子葉和胚軸的10-羥基喜樹鹼含量比胚乳和種皮更低。伴隨喜樹幼苗的發育過程,子葉的喜樹鹼和10-羥基喜樹鹼含量在9-15天苗齡時最高,胚軸的喜樹鹼含量呈對數下降而10-羥基喜樹鹼含量的變化與子葉相同,胚根的喜樹鹼含量相對穩定而10-羥基喜樹鹼含量則逐漸降低,不過胚根的喜樹鹼和10-羥基喜樹鹼含量均很低。真葉的喜樹鹼含量在幼苗發育過程中線性降低。上述結果表明,喜樹鹼和10-羥基喜樹鹼的分佈存在組織特異性並為發育時期所調控。

  • 期刊
Harsh Nayyar Satwinder Kaur Smita 以及其他 3 位作者

使鴨豆(Cicer arietinum L. cv. GPF2)及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 cv. Brag)處於不同程度之缺水逆境(-0.2到-0.8MPa)以評估它們對缺水之不同靈敏度。大豆顯然較鴨豆易受缺水傷害(在所有供試情形下,以電解質之流失作判斷)依發芽百分率,根長度及根生長率為測定項目所定出之LD50(達50%時之劑量)在大豆為-0.4MPa而鴨豆為-0.6MPa(表示後者較耐缺水逆境)。當處於缺水逆境時,鴨豆根部之水含量較大豆高。以發芽後七天之細菌為例,當處於-0.8MPa時,根部之多胺(個別或總量)的增加鴨豆顯著地高於大豆。不論那一種豆類,當內在之多胺含量下降時,受缺水之傷害會加重。大豆根部,相對於鴨豆根部,多胺之減少(尤其是putrescine及spermidime)和它的較易受缺水傷害及較少之水含量息息相關。外加之putrescine及spermidine大大地減緩缺水造成之傷害(尤其是大豆較明顯)。分別以putrescine及spermidime之生合成抑制劑做試驗証實了上述觀點。

  • 期刊

所有蝴蝶蘭屬植物皆含38條染色體,但是它們基因組大小卻有很大的差異。本研究將基因組相似或不相似的蝴蝶蘭原生種交配後,所得到的七種種間雜交種,以基因組原位雜交探討它們的基因組組成與親緣關係。實驗結果,兩親本皆具小基因組的雜交種P. aphrodite × P. sanderiana,由雜交訊號的強度與分佈無法區分兩親本的染色體;而兩親本皆具大基因組的雜交種P. mannii × P. violacea結果亦同,顯示這類雜交種的兩親本含有相似的基因組。但若雜交種中一親本具大的基因組,而另一親本具小的基因組,例如P. amboinensis × P. stuartiana,則不論是否添加阻隔DNA,利用基因組原位雜交均很容易區分兩親本的染色體。檢視染色體上的雜交訊號,顯示具大基因組的蝴蝶蘭原生種無論在種類與量上均含有較多的重複性序列,然而具小基因組的原生種亦含有其本身特殊的序列。總之,由基因組原位雜交所獲得的基因組間的親緣關係與其他研究者利用傳統基因組分析的結果相吻合。此研究顯示基因組原位雜交是一種探討植物基因組組成與親緣關係很有用的工具,尤其是對分析減數分裂行為技術上有困難的植物。

  • 期刊

本文以兩個擬南芥脫落酸突變體(abil-1,脫落酸不敏感型;eral-2,對脫落酸超敏感型)為試驗材料,研究了脫落酸敏感性對擬南芥群體的自疏指數的效應。結果顯示,abil-1的自疏指數小於野生型且eral-2的自疏指數大於野生型。資源利用的兩個參數(l根距中部葉片的平均高度;α全部葉片面積)也表明,在密度脅迫條件下eral-2對資源利用優於abil-1。葉片光資源利用的參數(光合速率,光合指數PSI),水分損失(如蒸騰速率,氣孔導度)及水分利用率的結果與上述兩個參數(1和α)相一致,這表明脫落酸敏感性通過資源利用(光和水)影響擬南芥群體的自疏指數。

  • 期刊

寬傘三脈紫菀分佈於華西南至華東地區。在其整個分佈範圍內,對26個野生居群進行取樣和染色體計數。本文還首次對分別代表3種細胞型的6個居群進行了核型分析。結果顯示,該變種是一個具有3種細胞型(2x,4x和6x)的多倍體複合體,其中以六倍體(2n=6x=54)為主。六倍體廣布於華西南至華東地區,而二倍體(2n=2x=18)和四倍體(2n=4x=36)較為少見,分佈限於雲貴高原的局部地區及其臨近地區。基於該複合體的細胞地理分佈、核型分析、與地理分佈有關的形態變異以及先前的一則報導,作者提出以下建議:(1)該複合體的多倍體可能是同源多倍體,並且四倍體兩次獨立起源;(2)從某些核型參數來看,不同倍性的細胞型進化速度有差異;(3)雲貴高原是該複合體的多樣性中心和起源中心。該複合體的擴散路線是從雲貴高原擴散到華東地區;(4)以六倍體為主的分佈模式的形成可能歸因於競爭排斥和六倍體高度的擴散能力及佔領新生境的能力;(5)該變種是一較為年輕的複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