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0.7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隨著家長式領導概念的提出、三元模式的建立及測量工具的發展,研究者逐漸釐清家長式領導的內涵及其與部屬效能間的關係。可是,在檢視家長式領導三元模式之相關研究與結果之後,仍可發現有幾個問題尚待解決,其中,首先需要釐清的便是家長式領導的構念層次與不同層次之間的影響效果。因此,本研究將在過去的基礎之上,持續探討家長式領導在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對部屬效能的影響效果,以及兩個層次間的互動效果。本研究以華人中小企業之領導人與部屬之對偶作為研究對象,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回收資料包含70家企業的382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除了再度驗證個人層次家長式領導的影響效果外,也呈現團體層次之平均家長式領導對部屬效能的影響,並彰顯平均德行領導的重要性,以及平均家長式領導對對偶家長式領導效果的調節影響效果,而證實家長式領導並非局限於單純的個人層次,或是單純的群體層次,而是屬於「群體中的個人層次」(individual within the group)。此結果頗符合華人社會的相依性概念:對組織成員而言,領導者對其效果的影響,除了要看個別對待的對偶領導行為之外,亦會受到領導者對所有人之領導行為的調節影響,而展現「個人」、「群體」及「領導者」間的集體相依關係。最後,就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情侶所展現的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以及情侶兩人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衝突因應策略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關聯。參與對象為台北縣市10所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大學生情侶共234對。潛在類別分析的結果顯示大學生情侶之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可區分為「男女雙自主」、「男自主女配合」、「男責任女折衷」以及「男依賴女控制」等四類型。不論男女大學生,「雙自主」型與「男自主女配合」型的關係滿意度均顯著高於「男依賴女控制」型。有趣的是,「男自主女配合」的類型中,雖然女大學生有某種程度介入親子三角關係,以及自我分化程度不甚良好的現象,但是與分化良好的男大學生成為情侶後,彼此的關係仍相當良好。此外,階層線性模型的結果顯示,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乃是透過衝突因應策略間接影響關係滿意度。本研究最後從華人關係取向以及Bowen(1978)家庭系統思維觀點提出討論,並針對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運用方面提出總結與建議。

  • 期刊

本研究檢驗Beck憂鬱認知理論中的失功能態度、認知三元素及憂鬱症狀之間的關係,Beck認為具有失功能態度的人當其遇見壓力事件時會產生認知三元素,進而導致憂鬱症狀的出現,但過去的實徵研究相當缺乏且結果不一致,有鑑於此,本研究根據Beck的理論建立一個交互作用模式,並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技術對此交互作用模式進行檢驗。本研究受試者為162位來自台灣南、北部三所醫院之重鬱症病人,他們完成了威脅經驗檢核表、失功能態度量表、認知三元素量表、Beck憂鬱量表。統計分析指出此模式中的負向生活事件與失功能態度的交互作用在認知三元素及憂鬱症狀上不顯著,此結果表示Beck的理論假設不被支持,但此模式中的其它變項之間的路徑係數仍然達顯著,經過模式修改後,本研究再度假設一個中介模式,統計分析指出此模式中所有路徑皆達顯著水準,此模式揭露負向生活事件影響失功能態度,其再影響認知三元素,其最後導致憂鬱症狀,本研究發現對臨床治療的實務意涵將一併於文中討論。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閉症類幼兒的社會注意力,及它與語言的關係。社會注意力包括社會定向能力和相互注意協調能力。受試者為生理年齡3歲以下的自閉症類幼兒,生理、心理年齡配對的發展遲緩幼兒和心理年齡配對的一般發展嬰兒各20名。修正Dawson等人(1998)與Dawson等人(2004)的研究方法,來測量社會定向能力,並以早期社會溝通量表(Early Social Communication Scales, Mundy et al., 2003),評估相互注意協調能力。結果發現:(1)自閉症類幼兒社會定向能力與整體注意力定向能力顯著比發展遲緩幼兒及一般發展嬰兒差。(2)自閉症類幼兒相互注意協調能力顯著的比發展遲緩幼兒及一般發展嬰兒差。(3)鑑別3歲以下自閉症類的幼兒,相互注意協調能力比社會定向能力是更有效的指標。(4)自閉症類幼兒整體注意力定向能力和高層次反應性相互注意協調能力顯著正相關,同時,促進3歲以下自閉症類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能力是反應性相互注意協調能力。本研究結果指出自閉症類幼兒社會定向能力障礙在3歲以前便存在,反應性相互注意協調能力,在此語言發展階段上扮演的角色,比主動性相互注意協調能力更為重要。後續的研究可以進行縱貫的探討,以瞭解自閉症類幼兒早期社會能力發展路徑及障礙的本質。

  • 期刊

為了深入瞭解學前幼兒的因果思考能力,以澄清近年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疑點,本研究以物理因果之「法則推理」為焦點,調整國外研究設計(斜坡-彈珠裝置),擴展研究向度(含「法則的歸納」與「法則的應用」二向度),追蹤80名3-6歲幼兒的因果推理。此外,為了瞭解法則推理能力是否具有跨領域的關聯性,另以「心智理論」作業,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1)3歲幼兒已能從系列線索中,歸納因果法則,並能依據特定法則,預測一系列的相關效應,其已能處理if-then的條件推理,並呈現逐年提昇一個階層的發展趨勢,及至5歲,幼兒已能有效運思if-if-if-then的階層性法則;(2)法則推理具有跨領域的關聯性,唯隨著推理內涵的不同,其相關頗有變異。其中,if-then層次的「法則的歸納」比「法則的應用」更具有跨領域的相關。

  • 期刊

無母數適測方法(non-parametric adaptive method)包含固定與非固定梯級(step size)方法,可應用於心理物理學偵測與區辨作業中有關閾值的測量(見Leek,2001;Treutwein,1995之文獻回顧)。近年來,有數名研究者透過模擬方式比較部份適測方法的大樣本與小樣本特質(如Faes et al.,2007;Garcia-Perez,11998,2001)。在本篇論文中,我們藉電腦模擬有系統探某些適測方法在「是/否」(yes-no)偵測作業上的適用性。我們系統性地操弄起始值,(相對)梯級(即單一改變量大小),及反應指標三個向度來探討這些方法的收斂情形。結果顯示,不管在大樣本還是小樣本情況下,以快速隨機接近法(ASA)(Kesten,1958)使用中到大的(原始)梯級表現最佳。而固定梯級方法中,在偏差硬幣投擲設計(BCD)(Durham & Flournoy,1993,1995)使用小的梯級亦可被推薦。此外,結果也指出,在小樣本情況下,先使用ASA再接著使用BCD的結合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