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77.117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營社群生活的人類,應有其有利於生存的看人方式。本文試圖為建基於演化的基礎人觀及其後續發展做拼圖。研究者推想,人觀的概念架構應以能力與德性為主軸,由此而有的能力觀與德性觀之主要內容為此二者的原態與可塑性,尤以後者為重點。此一概念架構會導致人以親和性、能力及此二者的可塑性為注意的焦點。然而,發展會讓人加強對能力的重視,隨著經驗的增長,人觀也會分化,衍生出針對不同情境的特殊人觀,這些特殊人觀也會引導人的注意,使之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注意偏向。針對此一人觀拼圖,本文以兩個研究去加以檢驗。利用記憶反映注意的原理,研究一讓小二、小五、高中及大學的參與者聽或讀一個假想的故事,然後測他們對故事中各類訊息的記憶,結果顯示,人看人時確實以親和性及能力為主要焦點,也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能力的重視會逐漸凌駕於親和性之上,而演化可能讓我們預設能力與親和性是不可塑的特質。研究二讓四個年齡層的參與者用語言文字描述某個好朋友,結果顯示,「看好朋友」時的特殊人觀與一般人觀所導致的注意偏向不盡相同,德性也成了注意偏向的焦點。更重要的是,發展使得這種特殊人觀隨年齡而轉移,有了迥然不同的面貌。

  • 期刊

本研究欲探討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是否能根據相似性原則來組織視覺圖案,相似與否的依據有兩種:拓撲性質或幾何性質。我們採用熟悉化/視覺配對比較作業為典範,設計三種不同的圖形區辨情況:水平或垂直條紋圖形,拓撲差異圖形(圓盤和圓環),與幾何差異圖形(圓盤和三角形)來檢測嬰兒組織視覺圖案的能力。每種圖案皆進行四個嘗試,每個嘗試都包括熟悉期的單張刺激以及測試期的配對刺激各20秒。結果顯示,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對於條紋狀圖形有顯著的新奇偏好,顯示嬰兒能區辨水平與垂直方向的不同。在拓撲差異圖形作業中亦有顯著的新奇偏好,表示嬰兒能根據拓撲性質的差異來群組圖案,並能區別新舊圖形整體方向的不同(水平或垂直)。然而,在幾何差異圖形的作業中則沒有出現任何偏好,表示嬰兒似乎還不能根據幾何性質的差異來群組圖案,亦無法區別水平或垂直方向排列的圖案。整體而言,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根據拓撲差異性來區辨並組織視覺圖形,但還不能根據幾何性質來組織視覺圖形。本研究的結果支持格式塔相似性原則的發展論觀點。

  • 期刊

小學三年級是識字能力明顯增加的時期,此時語意發展亦處於區辨功能與類別語意關係的階段,但是關於識字能力與語意關係兩者如何影響語意處理,所知不多。過去研究中文兒童語意處理使用的語文材料皆選自成人常模,尚無使用兒童語文常模所進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先前建立的「國小兒童中文雙字詞自由聯想常模」(翁巧涵、陳修元、李姝慧、周泰立,2009),針對小學三年級學生進行兩個實驗:實驗一比較不同識字能力兒童進行不同語意關聯強度(高語意、低語意)的語意判斷表現。發現隨著識字能力增加,語意判斷的正確率隨之上升;兒童對高語意關聯強度刺激的正確率與反應時間,皆優於低語意關聯強度。實驗二比較不同識字能力兒童進行不同語意關係(功能、類別)的語意判斷表現。結果顯示,高識字能力兒童的語意判斷正確率及反應時間,皆優於低識字能力兒童;兒童對於功能語意關係的正確率,優於類別語意關係。本研究推論:一、高識字能力兒童因為比較瞭解詞彙所包含的不同細緻概念,因此對於語意關係的掌握比低識字能力兒童好。二、高語意關聯強度詞對在語意網路中儲存位置較接近,兒童較易產生正確判斷。三、小學三年級學童以功能語意關係為主要表徵組織方式,尚未轉換到以類別語意關係組織語意表徵。

  • 期刊

根據強語言相對論,記憶歷程的空間認知理應受到不同語言的空間提示用語的影響或限制。弱語言相對論則對於語言的影響力持保守觀點,認為語言在認知歷程中扮演的是形塑分類系統的調節角色(Newcombe, 2005)。為探討此一替代觀點,本研究利用眼動儀測量中英雙語者從事空間記憶再認作業編碼過程中的眼球活動,並選擇以語意分界上不完全一致的中英空間用語做為提示,同時操弄不同作業複雜程度,以探討這兩種語言的空間用語,如何對中英雙語者之空間認知表現產生不同的影響。本實驗為2(提示語言:英文空間用語vs.中文空間用語)×2(作業複雜度:多內容vs.少內容)完全受試者間設計,依變項為以眼動儀測量記憶編碼階段之興趣區總停留時間與總凝視次數。共有73位中英雙語成人參與實驗,隨機分為四組,分別接受四種實驗情境之一。過程當中以眼動儀配合電腦程式,紀錄按鍵與眼動訊息。結果顯示,英語特定空間用語的提示效果,僅在記憶目標複雜度較高時能彰顯。本研究結果支持弱語言相對論,即語言對於認知的影響,並非徹底改變認知表現,而是藉由調整分類界線的方式,扮演調節的角色。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華語語句計時的聲學和聽知覺韻律特性,由語句的語音聲學和聽知覺反應探討華語音節等時性的存在,考驗三種計時候選單位(空白起始單位、母音起始單位和子音起始)的等時性。實驗一使用句型結構相似的句子為材料,分析二十一位正常說話者用五種語速所說語句音段(子音、母音、空白)時長,比較三種計時單位的成對變異指數(PVI)。結果發現在各語速下以母音起始為等時的單位有最低的PVI值,尤其在慢語速時,母音起始單位最具有等時性,也發現母音時長確會受其後接子音的影響,而子音前空白或靜默則會受到前接母音的影響。為維持母音起始單位的等時性,單位內各音段具有消長互補特性。實驗二發現聽者可估計在四種語速語句中被噪音取代音節的數量,平均正確率達70%。在實驗三中參與者除了需判斷噪音段之前的音節母音時長是否拖長外,還需依照原語句的計時架構仿說語句,並填補噪音取代的音節,結果參與者判斷正確率平均達73%,且發現參與者所產生語句的母音起始單位之PVI值較其他單位為小。本研究結果支持以母音起始的類音節為華語韻律計時的基本單位,語句中言語計時單位的切分點大致是位於語句中各音節的母音起始處,推論語音的產生與知覺皆是以此單位所組成的語句韻律框架進行處理。

  • 期刊

本研究是探討主管依關係和能力做出的人事決定對其公正及人情評價之影響。研究者採取情境故事法,故事中院長在兩位總住院醫師中選擇一位升遷,其中一人能力佳,被設定為與院長無私交也非校友;另一人能力差,他與院長的關係依私人關係和類別內團體被操弄為「無私交的校友」、「有私交的非校友」、或「無私交的非校友」。另外操弄升遷決定的結果為「棄能」或「選能」。根據操弄的兩個獨變項,共設計6個情境故事,173位醫學系學生被隨機分派閱讀其中一個故事。在公正評價上,研究假設程序正義對分配正義有強化效果:符合/不符合程序正義(不偏袒/偏袒決定)會強化符合/不符合分配正義(選能/棄能決定)對主管公正評價的正/負面影響,預期有「選能下的棄私/棄同效果」和「棄能下的偏私/偏同效果」,結果只發現「選能下的棄私效果」和「棄能下的偏私效果」。在人情評價上,基於華人情理合一,假設偏私(合情決定)對棄能(不合理決定)的負面影響有和緩效果,以及棄私(不合情決定)對選能(合理決定)的正面影響有減損效果,結果發現有「棄能下的偏私效果」,但未發現「選能下的棄私效果」;而且未發現任何「同」的效果,此顯示人情的概念並不適用於類別內團體。最後從正義觀和情理觀討論公正與人情,並區別私和同兩種自己人基礎,以及提出理論及實務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