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1.64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的目的是在檢視在過去兩千年內幾何透視是如何的被應用於中國繪畫中以及深度視知覺對此種應用的影響。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國繪畫中的透視運用缺乏整體性的組織。然而,進一步的細究,中國式透視實際上是遵循著一些為了解決在長幅畫捲上表現透視的難題而發展出來的嚴謹規則。它的主要原則符合傾斜式的正交透視(亦即,橫線為水平而向後退的正交線為斜率相同的斜線)。較少為人所知的是,十三世紀之後,中國繪畫逐漸偏離正交透視的原則開始有了變化。許多中國繪畫中,正交線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輻輳現象。這些輻輳的出現可能是為了要修正嚴格正交透視所造成的發散錯覺。此外,一些局部性的偏離正交透視可能是要解決收斂性的透視錯覺,如Shepard illusion。此種錯覺會讓遠方的物件,如桌腳,看起來比其他相同大小的東西來的小。我們將這些在中國繪畫中廣泛出現的原則放在Panofsky所揭櫫的架構下來討論。亦即,透視是對空間的象徵性的表徵,而非表面性的描述。

  • 期刊

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視覺系統長時期固定不動時,物體即會由均質背景消失與從邊界處發生知覺填補。這表示視覺系統無法提供長時期且穩定的知覺感。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是運動引發視盲。目前文獻看來這個三個現象間的關係還不是很清楚,然而當其物體尺寸比較小、呈現在邊緣視野、與具低對比時容易消失的結果顯示三個現象可能具有相似的運作機制。最近的研究結果也認為除了上述的刺激特性會影響外,物體的凸顯性與知覺組織特性也會影響視覺消失與知覺填補。更甚者,雙眼像差引發的深度感與單眼深度線索也是影響的因素。這些研究的發現顯示:除了由下往上的機制之外,由上往下的運作機制也可能是負責視覺消失與知覺填補中的物體消失的運作機制。本專刊的以下四篇文章將分別從現象與心理物理的研究來談亮度、色彩、與質地的視覺消失與知覺填補,並將提供相關的神經生理證據來連結現象的觀察與大腦運作的神經生理機制。

  • 期刊

當視網膜影像固定不動時,因為局部區域適應導致個體知覺快速消失造成視覺消失和知覺填補現象(Gerrits et al., 1984; Troxler, 1804)。此觀察顯示:如果沒有非自主的眼球運動(漂移、眼跳)中,我們是功能性的眼盲。過去20年來,有激增的實驗探討什麼情況會發生視覺消失與知覺填補。隨著長時間注視在凝視點,不管是靜態、移動或閃爍的目標,均會融入背景而看不見(Spillmann et al., 1984)。此類背景未必是均勻而穩定的,具有質地或動態雜訊的背景更是容易產生此類知覺感。有兩個假說可用於說明這兩類現象:(1)端緣選擇細胞使用形狀與色彩的訊息,進行封閉表面的整體亮度和質地的概括化;(2)藉由橫向計算的方式,從邊界主動擴散相關的視覺訊息。目前兩者皆有證據支持此機制可能存在於大腦皮質的V1到V3的區域。視覺消失與知覺填補具有兩種分明的運作階段:邊界的緩慢消除,及周圍背景的快速填入。目前研究爭論聚焦於比較人工視盲區域(變化背景的亮度、色彩和質地)和真實視盲區域(盲點、視網膜病變)的填補。知覺填補只需極少的周圍訊息。例如,在生理盲點周圍呈現一圈極細的紅色環狀區域,仍可引發盲點區域均勻且完整的填補。極細的雙色輪廓亦可誘發跨越大區域的水彩擴散錯覺。這些觀察顯示:具有長距、橫向交互作用的大腦皮質機制可能負責均勻區域的亮度與色彩知覺的運作。

  • 期刊

在盲點(BS)並無任何視網膜訊號的輸入,然而我們卻不會知覺到視野有一個洞出現。 相反地,我們仍然能夠知覺到盲點中存在與周圍視野相同的顏色、輪廓或質地,這就是所謂盲點的知覺填補或填整現象。填補和填整的現象不止發生在盲點,也出現在視網膜受損的區域、及正常視野的各種知覺現象中。這表示在我們的視覺系統中,有某些機制可內插填補不完整的視網膜訊號而形成連續的平面和輪廓。為說明在知覺填補和填整中,初級視皮層(V1)的角色,我們分析獼猴V1表徵盲點的腦皮質區域的神經反應,意欲瞭解兩個問題:(1)是否在沒有直接的視網膜反應輸入的V1區域,V1的神經細胞仍可引發知覺填補和填整的現象?(2)V1對此類刺激的神經反應是否與當下的知覺有關?我們發現: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研究結果顯示V1在盲點的填補和填整扮演重要的角色。

  • 期刊

知覺填補(PFI)與運動引發視盲(MIB)是兩種具有類似特性的知覺消失現象:注視包含目標物與背景的畫面一段時間,目標物會消失、再現,如此重複好幾次。雖然PFI與MIB從現象的表面看來有許多不同之處,然而當我們操弄網膜離心度、刺激的亮度對比、知覺組織關係、及PFI與MIB目標物與背景的深度關係後,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種現象可能具有相同的運作機制。我們認為這個機制與目標物的邊界適應有關,然而邊界適應乃為充分但卻非必要條件。由於藉由雙眼像差操弄目標物沈入背景中,可以促進目標物的消失,我們接續測試單眼深度線索,例如目標物與背景間的重疊線索及水彩錯覺線索是否也會影響目標物的消失,甚至影響靜態畫面的目標物的消失。結果顯示,當目標物被知覺在背景後面時,容易報告消失現象發生。由於幾乎所有的刺激都包含單眼線索,我們因此認為:無論動態或靜態的刺激,知覺到的深度皆會影響目標物的消失。

  • 期刊

我們對平面知覺的神經機制所知不多,目前相關的動物神經生理學研究及人體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出現相互衝突的結果。在平面亮度知覺的研究領域中,目前爭論著:對於物理上不存在的訊息仍有平面亮度的知覺感,此知覺感是否來自早期視覺區的亮度內插?我們使用fMRI探討人類的早期視覺區在平面亮度知覺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實驗使用亮度誘發的典範:藉由周圍的動態亮度變化誘發灰色表面上的錯覺亮度改變。我們發現相關的視網膜區域的活動,可能由灰色表面的知覺亮度調控所造成。此發現顯示早期視覺區在知覺平面亮度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的資料與貓和猴子的神經生理研究、及人體的fMRI實驗結果一致。後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具體地說明人類平面知覺的內插亮度的相關神經機制。

  • 期刊

吾人臉孔辨識的能力會隨著對臉孔的熟悉度而改變,而熟悉度可能同時影響臉孔的內在表徵與處理。在本研究中我們提出一個臉孔分類的二維度模式,臉孔可以依據接觸的頻率以及接觸的直接程度區分成四種類型。實驗一A與一B檢驗辨識類型一(親近的朋友)、類型三(陌生人)以及類型四(名人)臉孔的假設。結果顯示接觸的頻率愈高並且接觸的方式愈直接,臉孔辨識的表現愈佳(亦即類型一優於類型四,而類型四優於類型三)。此外,類型一臉孔的辨識比較不會受到表情變化的影響,但是類型三臉孔的辨識非常容易因表情的改變而變差。不過,平均臉做為類型四名人臉孔內在表徵的支持證據卻不十分明確,因為藉由多數影像所建構之平均臉的表現,並未優於藉由少數影像所建構之平均臉。在實驗二及三中,我們操弄類型三臉孔出現的次數以及表情的變化,探討藉由接觸的頻率改變熟悉類型的可能性。結果發現在測試階段保持與學習階段同一影像的臉孔,其辨識上的表現較表情改變的臉孔為佳。此外,當出現的次數較少時,表情的變化會使辨識曾經出現過的目標臉孔表現較差;反之,當出現次數夠多時,辨識未曾出現過的目標臉孔會因表情的變化而表現較佳。我們認為表情變化導致臉孔辨識的類化效果;而對原來出現過的臉孔影像之記憶,則是代表對特定表情存留的痕跡,並因此導致較佳的辨識表現。總結來看,本研究的結果不但對所提出的臉孔熟悉度模式提供了支持的證據,並且指出哪些因素可以促成臉孔的熟悉性從一種型態變成另一種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