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8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延續徐嘉宏(1998)與王文中(2003)的研究,進行國內心理學門期刊之評比,此次納入評比的心理學期刊為《中華心理衛生學刊》、《中華心理學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本土心理學研究》、《教育心理學報》、《教育與心理研究》、《測驗學刊》、《輔導與諮商學報》、《台灣精神醫學》、《諮商與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應用心理研究》和《臨床心理學刊》共12本。本研究收集12本心理學刊主觀與客觀資料,主觀資料以問卷進行,收集期刊評鑑小組委員6人、期刊主編12人、一般心理學研究者與期刊審稿人共260位對期刊整體品質、熟悉度和期刊分項品質的意見;客觀資料則主要由研究者自行建立資料庫計算各類論文引用率。在分析比較各類指標的一致性、穩定性與代表性後,研究者以「研究人員對期刊整體評價之領域平均數」做為最後分級的依據,並參考評價時選項所代表之意義,將12本期刊評定為「優」與「良」兩級。本研究亦發現,研究人員本身的領域影響其對期刊的熟悉度、整體與分項評價甚大,各領域人員在參考研究結果時,宜多注意該領域之期刊分級結果,適當考慮領域差異性,並將期刊特色納入考量。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描述夫妻婚姻滿意度在新婚前三年間的變化,主要探討婚姻互動(親密互動、負向行為)及脈絡因素(與配偶家人關係)與婚姻滿意度變化軌跡的關聯性,並檢視配偶行為對自己婚姻滿意度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台北市128對夫妻結婚後三年的縱貫性資料,並結合成長曲線模式及對偶分析進行檢視。結果發現,新婚夫妻第一年的婚姻滿意度最高,此後就隨著時間呈直線下降;新婚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主要是受到親密互動及自己與配偶家人關係三年中變化的影響,與此二因素第一年的情況沒有關聯,此結果符合「同步變化」假設的論述。對丈夫而言,第一年配偶負向行為與當時自己的婚姻滿意度沒有關聯,但配偶負向行為的變化會影響自己婚姻滿意度的變化;對妻子來說,第一年配偶的負向行為與當時自己的婚姻滿意度有顯著關係,但自己負向行為的變化才是影響其婚姻滿意度變化的重要因素,顯然丈夫負向行為對妻子是立即性的影響,而妻子負向行為對丈夫則是長期性的影響。不論是第一年的情況或三年的變化,丈夫婚姻滿意度都會受到自己與岳家關係及妻子與婆家關係的影響;而妻子婚姻滿意度只與婆家關係有顯著關連。由此可知,只要妻子與婆家家人保持良好關係,對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皆有正面的影響。

  • 期刊

研究目的:快樂與生產力的關聯是組織行為領域中最受關注的研究議題之一,本研究以正向心理資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為焦點,重新檢視快樂與生產力之關聯,並以擴張-積聚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為起點,探討快樂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此外,依據工作投入模式(work engagement model)來探討員工的工作態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調節角色,並以組織立場來思考如何建構快樂的生產力,即經由提供組織支持來提高工作者的幸福感。研究方法:使用結構性問卷,以台灣全職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總計回收598份有效問卷,採用階層迴歸來檢驗假設。研究結果:幸福感對工作績效有預測效果,而工作態度對幸福感與工作績效間之關係有顯著調節效果,亦即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均會強化其幸福感與工作績效間之正向關聯。此外,知覺組織支持可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幸福感則為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績效間的中介機制。研究結論:據此,我們建議組織可透過招募甄選、訓練發展與組織制度來建構快樂的勞動力,創造員工與組織雙贏的競爭優勢。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家增益之前因(工作資源、家庭資源)、及其後果(工作滿意、家庭滿意與個人幸福感)。其中職家增益可分為工作對家庭增益(work-family enrichment, WFE)與家庭對工作增益(family-work enrichment, FWE)等二方向。更重要的,本研究亦探討個人自我觀之「互依我」對工作資源、家庭資源與職家增益(WFE、FWE)的調節效果。本研究的樣本為全職工作者,共計283份有效樣本。研究結果發現:工作資源中的主管支持及家庭資源與職家增益有正向關係。WFE能預測工作滿意,FWE能預測家庭滿意,WFE與FWE都能預測個人幸福感。「互依我」可以調節工作資源中的非正式工作彈性對職家增益的影響。同時,「互依我」也可以調節家庭資源對職家增益的影響。

  • 期刊

國際情緒圖片系統(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是由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的情緒與注意力研究中心所編制的一套標準化情緒刺激圖片系統,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驗證其在台灣年輕成人的適用性。91位受試者對300張IAPS照片的愉悅度、喚醒度和控制度以李克氏9點量表進行評分;其他38位受試者則在間隔2週的期間先後對相同的照片評分兩次;另外23位受試者則對所有實驗照片依據其照片內容進行分類。結果顯示IAPS在本研究受試者的使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和可接受的再測信度,此外所有實驗照片的情感空間同樣呈現顯著的二次曲線關係,尤其是本研究所選取的18種照片類別,可以反應IAPS大部分的情感空間。雖然如此,研究也發現台灣年輕成人在正向和負向偏誤較NIMH標準化樣本為大、對部分人物臉孔照片有異族效應、和在愉悅度4至5之間的情感空間缺乏內容主題清楚的照片類別等現象。綜言之,IAPS在台灣年輕成人具有適用性,但建議在實際使用前須對其照片內容所屬類別和在三個情緒向度上的常模重新調整與修訂。

  • 期刊

人們具有在事物間尋求關係的傾向,並且容易衍伸出規則以作為準則。Dreisbach、Goschke及Haider(2007)以漸進式方式介紹刺激給受試者,發現若告知受試者規則,則在不同規則之間轉換會產生轉換虧損,不告知背後隱藏的規則即無,顯示知曉規則會導致轉換虧損。本研究的目的即測試是否只要介紹刺激的順序恰當,即便不告知規則也可能讓受試者揣摩出規則,進而產生轉換虧損。我們操弄兩種順序:先將屬於同一規則的刺激材料介紹完再介紹另一規則的刺激(稱為誘發規則組),以及同時跨規則地介紹刺激(稱為刺激反應組)。在實驗一中我們重複Dreisbach等人(2007)的實驗,結果驗證誘發規則組可產生轉換虧損。實驗二發現若兩個隱藏的規則都可直觀查覺,則刺激反應組也可產生轉換虧損。實驗三和四顯示,當隱藏的規則之一可直觀查覺、而另一個較不直觀時,則不論哪一種規則的刺激先介紹完,誘發規則組都會出現轉換虧損而刺激反應組無。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即便沒有告知規則,將屬於同一規則的刺激先介紹完可以促使受試者較易推敲出隱藏的規則。而隱藏的規則若符合直觀,則不需要特定的刺激呈現次序也可促使規則的衍生。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情緒感受是否引發特定模式的自律神經反應。一百位正常之年輕實驗參與者於實驗中觀賞引發中性、生氣、難過、驚訝、滿足、噁心、害怕與快樂等八種不同情緒的短片,同時接受自律神經系統生理量測,收集其心電圖、皮膚導電反應、皮膚表面溫度與臉部肌電圖等訊號,並於觀看每部影片後填寫情緒自評量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指出:多數情緒引發之自律神經相關生理指標變化在不同情緒下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進一步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不同生理指標在各主成份下之權重,藉以找出較具代表性的生理指標,並使用六種樣型識別分析法嘗試區隔並分類不同情緒的自律神經反應模式。實驗分析結果發現在大多數的分類法則中,各種情緒皆能藉由篩選出之生理指標的變化正確的被區分。因此本研究的結果支持不同情緒各自具有特定的自律神經反應模式。

  • 期刊

重複呈現本身就足以增加對於物體的喜好(Zajonc, 1968),但目前對於與伴隨刺激曝光或登錄而出現的情境是否及如何影響曝光效應之研究很有限。過去研究發現,登錄作業的注意力狀況會影響偏好判斷(Griffiths &Mitchell, 2008; Raymond et al., 2003; Yagi et al., 2009),本研究則檢視曝光時的處理流暢性是否能影響曝光效應。學習階段以flanker方式呈現中性的線條輪廓物體,要求參與者念名,測驗階段則需作偏好判斷。學習階段若在忽略的狀況下重複呈現,則產生負向促發(negative priming, NP)以及不流暢的處理,並且無法在測驗階段產生顯著的曝光效應,注意狀況下的重複呈現則出現與控制組相同幅度的曝光效應(實驗一)。當促發與偵測項呈現時的空間型態變動時,忽略重複狀況下的負向促發效果消失而曝光效果恢復(實驗二)。實驗三以受試者內設計操弄空間型態相似性,其結果複驗前兩個實驗的發現。這些發現支持登錄流暢性的確影響曝光效應,而且登錄流暢性是直接與偏好連結而造成曝光效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