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3.150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威權領導是華人組織特有的領導方式,儘管過去文獻指出威權領導會讓員工產生負面反應,但威權領導的特定屬性也能降低員工的不確定性。本研究試圖運用「不確定管理理論」與「公平過程-結果互動觀點」,以探討威權領導是否可以減緩程序公平與分配公平之交互作用對員工工作滿意度的預測效果。透過問卷調查法,本研究在兩個時間點蒐集華人組織員工之資料,共計回收136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只有在低威權領導(高不確定性)情況下,程序不公平與分配不公平之交互作用才對員工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效果;而在高威權領導(低不確定性)情況下,程序不公平與分配不公平之交互作用對員工工作滿意度並無顯著的預測效果。而最低的工作滿意度,是出現在低威權領導(高不確定性)下,「高程序不公平-高分配不公平」的情況中。研究結果對華人領導理論與實務之意涵,將在最後討論。

  • 期刊

有關自我價值後效的研究發現,個體對自我價值的看法,會隨遭遇到的正、負向事件產生波動,而個體在此波動程度上的個別差異,和其許多情緒、認知、動機、行為及人際變項有密切關係。以往研究雖然指出個體在不同生活領域所持有的自我價值後效不相同,但卻傾向將個體面對正向與負向事件時的自我價值後效視為相同概念,並將其歸納為整體的「單向度」自我價值後效構念。然而,本研究則認為個體面對正向與負向事件時的自我價值後效,是兩個不同向度的構念。在將成就領域的自我價值後效區分為成功與失敗後效兩個向度後,本研究發現成敗自我價值後效雙向度模式能解釋440名大學生的資料,且適配度比單向度模式佳;此外,相較於以單向度自我價值後效做為預測變項時的效果,成敗自我價值後效雙向度的觀點更大幅提升了對幸福感的預測力。

  • 期刊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華人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文化特殊性,難以完全以西方動機理論作解釋。本研究根據「華人成就動機理論架構」,針對華人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雙因素模式」。此模式認為,華人學生的學習動機不但源自對學科的自發興趣與效能感,也與個體對於社會角色義務之主觀認同有關。本研究參與者為176名大學生(女性101名,男性75名),採用問卷法,以自編量表測量參與者之實際學習經驗。本研究針對「雙因素模式」,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徑路分析,結果顯示:(1)參與者之「學業認同」與「學習滿意度」具有正向關聯、(2)「角色認同」與「學業投入」具有正向關聯、(3)「學業投入」與「學業表現」也具有正向關聯,並且(4)「學習滿意度」為「學業認同」與「學業投入」的完全中介變項。本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式,對於本土學習動機理論與教育實踐皆具參考價值。

  • 期刊

臨床上失智症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記憶功能的衰退,通常以包含回憶和再認的記憶測驗檢驗之,然而這種測驗對提供失智成因的資訊相當有限,因為此類測驗表現通常不是單一認知歷程運作結果,而是經由一些認知歷程(如:記憶儲存與提取)共同運作所致。本研究引介一記憶歷程的「多項歷程樹狀模式」於台灣臨床心理學界。該模式假設記憶歷程由「未儲存」、「中介儲存」和「長期儲存」三個狀態組成;狀態間的轉移服膺一馬可夫學習歷程,其相對應的記憶儲存與提取機率皆以參數表示。我們藉分析收集自台大醫院的臨床資料示範此模式運用;臨床資料包括阿茲海默症、早發性失智、老年失智、輕度認知障礙、血管型失智症、和器質性腦徵候群。為處理臨床常有的組內異質性問題,我們並採用一以「潛在類別」為本的分析方法於此模式。我們用HMMTree軟體做模型適配,結果顯示模型適配指標大致良好,不同成因的失智症具有不同的參數組型。顯示「多項歷程樹狀模式」模式比起傳統分析,更能評估儲存與提取在記憶測量表現中所扮演角色,對於臨床衡鑑和失智成因的瞭解更有幫助。研究侷限,包括樣本代表性及軟體限制,也在本文一併討論。

  • 期刊

本研究根據中文特性發展可讀性指標,接著建立中文文本可讀性數學模型,並進行模型效度驗證。本研究以所發展24個可讀性指標為預測變項,386篇教科書文章之年級值為效標變項,建立逐步迴歸(stepwise regression)與SVM可讀性數學模型,再以96篇新文章為測試資料進行模型驗證。研究結果顯示:在逐步迴歸模型中,難詞數、單句數比率、實詞頻對數平均與人稱代名詞數為重要的預測變項;以SVM模型F-score方法所得的重要預測變項則為難詞數、二字詞數、字數與中筆畫字元數等。逐步迴歸模型與SVM模型對新文章的預測正確性分別為55.21%及72.92%,兩種模型預測低年級文章之正確性均高於高年級文章。

  • 期刊

可預期的平衡干擾實驗設計可用以研究姿勢反應控制中的預期因素。為了研究外來干擾時間之可預期性對於站立平衡反應時間的影響,本研究設計了一連串規律出現的平衡干擾。為了誘發十二位健康年輕受試者的平衡反應,我們使用電腦控制之制動系統以製造20或80公厘的橫向髖部位移,在可預期的狀況中,每1,500毫秒即出現一次聲音提示並於50毫秒後發生髖部位移干擾,不可預期的狀況中,每1,500毫秒即出現一次聲音提示但一連串平衡干擾是隨機發生的;除了干擾時間的可預期性,向左或向右的干擾方向可預期性也為操作因子之一。三維重複測量變異量分析結果顯示,可預期的干擾發生時間會導致健康年輕人較短的平衡反應時間,雖然只有五點四毫秒(p =.008),但此差異若在姿勢反應時間變長的病患身上則可能會放大;干擾強度(p = .086)和干擾方向(p = .997)的可預期性以及交互作用則沒有造成姿勢反應時間的變化。我們認為干擾時間之可預期性的效應機轉可能來自對特定時間點的注意力提高了、或是在平衡刺激的感覺訊息被處理之前或同時即已產生預期認知。

  • 期刊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體現經驗與語言知識,如何對像似性手語動作中的理解與產生造成影響,藉此瞭解人們是如何理解手語動作之意義。在實驗一,手語生手對於手語專家分類的高低像似性手語作像似性程度的評分,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有顯著的共通性;實驗二中,操弄手語像似性程度(高、低),要求手語生手對每一個手語之五種可能意義作排序,並對各選項排序作信心評分,結果發現專家評為高像似性的手語,確實較易被手語生手選出正確意義,而理解低像似性手語時,會傾向運用語意類別來幫助意義的猜測;實驗三中,除了操弄像似性程度與五種可能意義外,再加上像似性表徵特性(操作為主、視覺為主),結果發現在高像似性手語中,操作表徵特性與視覺表徵特性對於正確意義的猜測同等重要,但操作為主的手語較能容許不同語意類別的可能意義;實驗四中,手語生手須對具體名詞圖片產生一個對應的手勢動作,並記錄圖片開始呈現至手指釋放按鍵以產生手勢動作的反應時間,結果顯示手語生手對於操作為主且高像似性圖片可較快產生合適的手勢。本研究結果顯示體現經驗對動作理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語言知識的角色較不重要。

  • 期刊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人們會被突顯的事物所吸引,且往往會給予其較高的評價。然而,過去沒有研究直接探討知覺突顯性對於評價判斷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藉由操弄學習刺激的知覺突顯性以證實此現象,並進一步探討評價判斷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參與者首先被要求記憶一連串的物體圖片,其中少數為顏色上突顯的圖片。之後,參與者需要針對測試項目進行喜好度判斷和再認。結果發現當參與者有足夠時間登錄學習刺激,且在再認時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回想(實驗一與三A),他們會偏愛知覺上突顯的刺激,且知覺突顯性可以提升再認記憶表現和回答記得的反應比率。反之,當參與者無足夠時間進行登錄(實驗二)和回想(實驗三B)時,他們便不會偏愛知覺上突顯的刺激,且記憶上的獨特性效果消失。此外,當參與者回答記得時,對於測試項目的喜好度高於回答知道時的喜好度;對於被他們主觀判斷為曾經出現過的測試項目的喜好度也較高。以上結果皆支持不確定性降低假說:知覺突顯性可以加深記憶,使得參與者在再認時可以回憶較多的刺激細節和脈絡訊息,降低再認時的不確定性,進而提高參與者對於測試項目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