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5.180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描述在臺灣各種字資料庫研究之歷史背景。從字資料庫研究轉移至部件資料庫研究時,本文分析部件的心理學上真實性,即在心理學上有部件影響存在的事實。從字資料庫研究轉移至詞資料庫研究時,本文描述試圖找出詞單位心理學上真實性的各種研究。最後,從詞資料庫研究轉移至文句資料庫研究時,本文並描述找出文句架構的心理學上真實性的研究。

  • 期刊

當認知心理學於1970年代引入台灣時,其所主張的主動運作與心理建構兩樣認知特性,與當時流行的條件化歷程研究及聯結論觀點,有甚多矛盾衝突之處。本文以條件化歷程與條件式推理研究之對比為例,說明兩者在學習與研究上概念不同之處,並分析兩者在認知階序上所處之相對位置。本文最後以四十年後之研究為例,說明兩者原先認為在概念上互為矛盾與扞格之處,亦有可會通之處,呼應了在討論台灣認知心理學之引入與發展時,所主張的「流中有變,匯變成流」之歷史流變主軸。

  • 期刊

利用反應時間來量測心智處理歷程在認知心理學已有長久的歷史,此類研究取向被稱之為心智計時法。然而總反應時間的記錄包括來自感覺刺激所須的時間、反應所須之肌肉收縮與運動時間,以及認知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處理歷程所需的時間。基於這些可能來自運動階段處理歷程對時間測量的干擾,而影響心智非動作階段處理歷程的推論,另一種來自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心理生理計時法,以量測大腦心理(電)生理訊號的反應來推論心智歷程,已於20世紀末以來逐漸被廣為使用於認知心理學研究。以心理生理訊號測量方法研究認知歷程具有很多的優勢,特別是事件關連腦電位波可以同時做為心理歷程的標記(做為窺看認知的「窗口」),以及生理歷程的標記(做為窺看大腦的「窗口」)。本論文的主要目的為總覽如何以及為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會流變,以及將認知心理學與心理生理學做媒合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本論文旨在彙整台灣認知科學相關領域學者於近幾年來應用腦波量測技術所進行的各種認知功能推論的實徵研究,以及其對理論的貢獻。據此以記錄台灣近代認知心理學於探討心智活動從行為研究至腦波研究取向上流變的史實。本論文之撰寫乃為感謝劉英茂教授開拓台灣認知心理學研究所做之先驅貢獻。

  • 期刊

過去四十年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及技術上都產生持續的變化,相較於過去,此領域呈現出更多樣化,但卻更整合性的發展。此篇論文將以評論的方式,回顧中文語言研究的語意處理及語意表徵的流變,特別收錄來自台灣研究者在此議題的成果與貢獻。本文作者提出過去文獻中可能存在的限制,並且闡明一個研究方向的轉折,如何解釋或回答先前研究的不足。文中指出兩項研究方向的轉折,包括:由以成人參與者為主體的研究,轉變為融入以孩童參與者為主體的研究;由以行為測量為主體的研究,轉變為增加神經造影研究的趨勢。最後,這篇論文也提出三項延伸的議題,作為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第一,研究譬喻相關的主題,探索大於字詞層次的語意理解。第二,增加語意歷程異常的病人研究,得以檢視語意表徵系統的功能性結構。第三,採用縱貫式的取向,對於檢驗語意處理及語意表徵的發展變化有更完整的瞭解。

  • 期刊

漢字的設計不同於拼音文字,導致研究者超過廿年關注於語音處理是否在漢字認字歷程中扮演影響角色的議題。本文回顧台灣過去四十年的漢字字彙辨識研究議題,包括字詞處理腦側化、辨識前語音轉錄、次字彙歷程、頻率效果等,並同時闡明,只有圍繞著字頻效果發展的研究路線可以經得起深入嚴格檢驗,也較有機會衍生後續的理論進展。歐洲的拼音文字研究則除了以往的字頻變項,近期更發展至分析語料的其他統計特性,據以為操弄變項,探討該等變項如何影響行為反應的計算認知語言學研究境界。相對於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台灣具備了歷史最久的研究經驗,也建立了最多樣的字詞頻資料庫系統,以作為探討漢字認知歷程議題的基礎。根據這些多樣的字詞頻資料庫進行語料屬性之間的分析,可以很容易發現單字字頻與單字成詞數目產生明顯共變關係,單字字頻低者,成詞數目較少,但單字字頻高者,成詞數目傾向於較大。過去的單字辨識歷程研究實驗經驗與理論,都指出字頻是影響單字辨識歷程最重要的變項。而且漢字單字辨識實驗裡得到的字頻效果影響力,比拼音文字研究得到者更大。因此,字頻效果中,是否混淆或包含了成詞數目的影響力,是本文的主要關注。如果操弄單字成詞數可以穩定觀察到單字辨識受到影響,可能可以推論詞的知識會影響單字辨識,遠出於以往研究者的意料。如果關連詞的知識網絡會影響單字的辨識,那麼詞內單字自動引發的關連詞網絡知識是否也可能影響詞的辨識?這樣的思考角度可以重新評估有關鄰群詞是否會影響詞的辨識,或詞的辨識是否涉及詞內單字處理等研究者長久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本文更舉出一些初步的實驗結果,以闡明這樣的觀點。

  • 期刊

台灣心理學界以探討廣度開啟了注意力的相關研究。隨著實驗認知研究人力的投入,研究議題漸趨多元:涉及選擇機制在知覺、記憶及決策歷程裡的運作。本文以〈表徵於選擇的角色〉為主題來回顧台灣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回顧的二大單元分別為表徵特性對選擇的影響以及表徵與上而下控制的互動。每一單元裡又各分三個小議題:表徵情緒性對選擇注意力的影響、工作記憶表徵對選擇注意力的影響、表徵相對強度對知覺決策的影響;選擇注意力與視覺工作記憶的互動、表徵競爭與抑制機制的運作及選擇注意力的瓶頸所在。這些子議題的結果顯示,選擇機制乃是因認知資源的有限,必須根據當下刺激表徵的特性以及行為目標,同時由下而上的競爭以及上而下控制二者彈性涉入影響行為。選擇以連續的方式發生在不同層次的神經機制。因此,研究者需以系統性的理論研究釐清不同情境脈絡裡選擇機制的運作。未來研究應可結合神經科學的技術,系統性的釐清選擇機制如何因應個別差異、情境脈絡及作業所需的認知處理層次而彈性運作。亦可進一步的釐清選擇注意力、工作記憶及意識三者的關連。

  • 期刊

認知神經科學為科學史上的新興研究領域,在過去40年來迅速展露光芒。隨著研究工具的推陳與革新,各項研究議題亦隨之拓展與深化,讓傳統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得以相互結合。透過先進的研究儀器與實驗方法探究各項認知歷程背後的神經生理機制,以更精確的方式研究人類的心理發展和大腦奧秘。本文試圖介紹認知神經科學近20來在台灣的教育推廣及研究發展,讓讀者瞭解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過去並預見未來可能的發展。台灣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在近幾年推廣下蓬勃的發展,許多先進與同仁們的研究成果豐碩。從無意識到意識層次、知覺與注意力、記憶、語言、判斷決策等等,且有相當多元的發展,本回顧將以注意力相關的研究為例,探討認知神經科學工具如何幫助研究者探究選擇性注意力、眼動歷程及衝動控制等研究議題。近幾年台灣在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陸續有重大進展,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與台灣大學分別成立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三個腦造影中心,彰顯出認知神經科學在台灣受重視的程度。在此,期望未來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走向能夠更多元開放,結合不同領域的專長來解答人類的大腦之謎。

  • 期刊

為了促進在注意力及知覺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國內一群具有相似研究興趣的認知與實驗心理學者,自西元2000年起持續主辦了注意力與知覺的研討會及工作坊,並將其稱之為A&P。本文先就A&P的肇始及其如何演變為國際研討會的型態(國外知名學者受邀演講以及會中論文皆以英文發表)做一簡介。接著針對在2002年至2012年間的九次A&P研討會中一共發表的124篇論文,區分為八個類別並做主題式的整理與回顧。這八項主題分別是:注意力控制(I及II)、基礎與低階視覺處理、視覺搜尋與眼球運動、臉孔及臉孔相關之處理、注意力與知覺之互動、記憶及注意力與知覺之應用研究。整體而論,這些發表的論文提供了一個窗口,使得吾人得以管窺並且一定程度地瞭解過去十年台灣心理學界在注意力與知覺領域的研究狀況與成就。文末亦就注意力與知覺研究的下一個十年,提出若干思考的方向。

  • 期刊

本文回顧科技脈絡下的台灣應用認知心理學研究,並將1970~2012期間相關研究依其在硬體系統、介面設計、產品開發、錯誤診斷與人為疏失、人員甄選、環境系統上的應用能力加以整理與呈現。這些應用認知研究的發展受國際與本土的社會與產業脈絡影響,研究焦點由複雜系統(航空、核電、環境)轉為簡單系統(3C、手持裝置),研究議題由操作的安全轉而注重介面的人性化設計。政府部門與產業對於認知心理學應用能力認識不足以及應用議題理論研究的缺乏是目前相關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

  • 期刊

體現認知是當前認知心理學的重要思潮,但是體現認知研究課題在台灣認知心理學學界的發展相對晚於其它在台灣紮根的認知科學相關領域。至今尚未有分析當代體現認知觀點的專業心理學中文論文,指出體現認知如何提昇台灣認知心理學研究格局的方向。Wilson(2002)批判六種明顯影響當代心理學研究的體現認知觀點,指出在演化意義上,最佳的體現認知觀點是人體的物質條件承載心智運作的假設。另一方面,從Rowlands(2010)討論的四種非笛卡兒式認知科學架構:體現化、嵌合化、引動化與擴展化,可以找到不依賴心智表徵的訊息處理系統,描述人類心智應運作的哲學基礎。歸納兩方的觀點,確認符合體現認知的訊息處理模型,要能滿足三項條件:(一)訊息酬載物的結構與人類感官的訊息接收功能的相容性;(二)訊息酬載物呈現的訊息能被人類感官獲得的條件;(三)施予訊息酬載物的動作有益或減損訊息的獲得。以三項條件評估,訊息的可獲性是最當前台灣心理學界最有能力進行的體現認知研究課題。回顧近年嬰幼兒認知,以及情緒認知評估等基礎研究成果,顯示己有充分的研究實力。在己有研究基礎的課題中發掘體現認知意義,以及持續對體現認知觀點進行理論的批判,可能重新塑造台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