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66.12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應用Clark與Watson(1991)的憂鬱與焦慮三元模式(the Tripartite Model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來說明自傷行為與自殺風險的關連性,本文提出一個自傷與自殺的階層預測模式:首先,負向情感預測焦慮與憂鬱,而(低)正向情感預測憂鬱,接著,焦慮可預測自傷行為,而憂鬱則和自殺危險性關連較強。研究對象為487位大學生,採取自陳式問卷的方式施測,包含自我傷害行為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正負向情感量表、症狀檢核表-90-修正版。以階層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自傷與自殺的階層預測模式。研究結果支持假設的自傷與自殺的階層預測模式,另外亦發現,在階層迴歸分析中,焦慮與自傷行為的關連性高於自殺危險性(雖然預測關係都有顯著)。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發現為「自傷行為與自殺危險性的高相關來自於負向情感與焦慮」,不過「憂鬱與(低)正向情感僅與自殺危險性有關」。所以這個模式有兩條主要路徑:一、負向情感能預測與解釋焦慮和憂鬱,且能透過焦慮預測自傷與自殺,唯焦慮對自傷的解釋力較高;負向情感亦能透過憂鬱預測自殺,但無法透過憂鬱預測自傷。二、(低)正向情感能預測與解釋憂鬱,且能透過憂鬱預測自殺。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會比較與時序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他人表現常影響個體評價自我,但自我評價也會受到個體自身由昨至今的變化所影響。我們提出一調節模式,假設時序比較影響效能相關信念,從而調節社會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以此說明兩類比較如何共同作用影響自我評價。實驗一藉由測驗回饋分數操弄不同比較訊息,92名參與者隨機分派至3(時序比較:進步/持平/退步)× 2(社會比較:向上/向下)各情境,結果顯示不同趨勢的時序比較訊息顯著影響個體的效能相關信念,而在自我評價上,除了主要效果達顯著之外,交互作用亦達顯著。實驗二嘗試釐清造成此調節效果的主因是基於時序比較訊息中所隱含的何種資訊內涵(趨勢變化或平均水準)所致,因此運用拮抗反差式的分數設計,75名參與者隨機分派至3(時序比較:進步─低平均/持平─中平均/退步─高平均)× 2(社會比較:向上/向下)各情境,結果呈現與實驗一相同的調節型態,揭示趨勢變化是首要關鍵因素。整體結果支持調節模式:社會比較訊息提供個體一個比較的相對「位置」,而時序比較訊息影響個體的效能相關信念,賦予這個「位置」不同的個人意涵,兩類比較共同影響最終的自我評價。

  • 期刊

近期研究指出記憶形成會受到學習項目出現前的神經活動影響。本研究探討此「刺激前之隨後記憶效果」(prestimulus subsequent memory effect)是否因為隨後的再認記憶表現係基於清晰記憶(recollection)或是熟悉感(familiarity)歷程而有不同型態。實驗區分為學習及來源記憶測驗階段。在學習階段,受試者依據提示對隨後出現的刺激項目做兩種判斷作業中的一種。在隨後的來源記憶測驗階段,受試者針對曾在學習階段出現的項目進行再認,並在來源記憶判斷中指出在學習階段中,對該項目所做的判斷作業為何。學習階段的事件相關腦電位以提示出現的時間為始,根據之後是否正確再認,以及再認後是否指出正確來源做區分。結果顯示,相較於隨後被遺忘的項目,正確接受項目的刺激前提示在左前區域有較為負向的波形。將正確接受項目區分為來源記憶正確與不正確的接受項目時,相較於來源記憶不正確項目,來源記憶正確項目在前方腦區有較為負向的波形;而相較於遺忘項目,來源記憶不正確項目出現前的提示則引發廣泛分布的正向波。根據雙重歷程理論,來源正確的接受項目同時涉及清晰記憶與熟悉感歷程,而來源不正確的接受項目僅依賴熟悉感歷程作反應。本實驗的結果顯示刺激出現前的記憶活動,可依隨後的記憶牽涉到清晰記憶或是熟悉感歷程加以分離。

  • 期刊

工作記憶在學習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閱讀廣度作業探討工作記憶中,處理作業提供的文脈訊息如何促進記憶的儲存。實驗一發現在控制閱讀廣度作業的文字後,處理作業的文脈訊息及處理作業與記憶目標詞的相互整合,會促進參與者在儲存作業的表現,而處理作業的認知負荷對其記憶表現有干擾效果。實驗二使用自由回憶的測量方式,發現參與者會主動利用處理作業的文脈關係來重建目標詞。實驗三使用順序再認測驗,發現處理作業的文脈關係,可以增進參與者對目標詞絕對順序與相對順序的再認。實驗二與實驗三並發現,文脈訊息對儲存作業的促進效果,只出現在文脈訊息較豐富的情境。這些結果顯示,在閱讀廣度作業中,參與者會主動利用處理作業的文脈訊息且其記憶表現受處理作業的認知負荷所影響,更重要的是,處理作業對記憶目標詞的促進效果,是來自文脈所提供的順序訊息。文末針對工作記憶中處理成分促進儲存的機制進行討論,並對閱讀廣度作業的材料設計提出建議。

  • 期刊

傳統心理學在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病理,多從負向或醫學觀點來探究。隨著正向心理學的興起,學界開始重視正向的觀點。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思考型態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同時探討青少年的因應方式是否能在思考型態與心理健康之間扮演調節變項的角色。在檢驗上述的研究議題時,本研究同時考量正負向思考型態、正負向因應方式(亦即,積極因應、拖延習慣),分別在正負向心理健康指標(亦即,生活滿意度、憂鬱)上的功能與意涵。本研究樣本來自大台北地區四所國中之學生(N = 303,男性137名、女性166名)。測量工具包含簡版「自動化思考量表」、「積極因應量表」、「拖延習慣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和「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研究結果顯示,正向思考較能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而負向思考則較能預測個體的憂鬱程度;另外,積極因應不僅能調節負向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同時亦能調節負向思考與憂鬱之關係。本研究結果意涵著,正負向思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積極因應能緩衝負向思考對心理健康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