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1.9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有兩個目的,第一是釐清國內住院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的臨床症狀因素結構。第二則是依據臨床症狀因素結構,探索住院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是否存在不同的症狀剖面。方法:本研究的受試者為196位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住院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其中115位為男性,81位為女性,平均年齡為51.57歲,平均教育年數為10.04年,受試者的臨床症狀由六位精神科醫師使用中文版活性與負性量表負責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以廣義相關圖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進行分析,所有受試者評估時皆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結果:本研究發現以廣義相關圖分析住院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的臨床症狀包括認知缺損、活性症狀、情感遲滯、憂鬱焦慮和社交退縮等五因素結構,而且以這五個臨床症狀因素可以將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分為明顯廣泛症狀、明顯正負性混合症狀和明顯社交退縮三種不同的症狀剖面;此外本研究也發現活性與負性量表中的負性症狀具有異質性,可以區分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成分。結論:本研究透過實徵研究異法同證了住院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的臨床症狀為五因素結構,也發現認知缺損和情感遲滯與個案的年齡和教育年數無關,有做為早期偵測思覺失調症的潛力。但是受限於受試者的來源和特性,建議要將本研究的發現應用於其他思覺失調症病患群體前謹慎小心。

  • 期刊

過去詞彙邊界研究常藉插入或移除詞間空格,來觀察對閱讀表現的影響。在拼音書寫系統裡,詞間空格透過降低首尾字母側抑制效果、提供詞長資訊和清楚的眼跳目標來提升閱讀表現。而在原本就無詞間空格的書寫系統插入詞間空格後,於閱讀表現上並無如同拼音文字明顯的差異。Bai、Yan、Liversedge、Zang及Rayner(2008)提出相互抵銷假說來解釋:當插入詞間空格時,有助於詞彙辨認處理,但因呈現方式為讀者不熟悉的形式,進而產生干擾。這兩類效應相互抵消,導致插入空格時的表現與閱讀一般文章相仿。然而,插入字元大小的空格,將影響詞彙預視品質,並加大眼球移動控制誤差。因此,本研究透過方框,在不變更文字排列以及維持每個詞彙的背景對比下,將中文字串區斷為有效詞邊界、無效詞邊界、字元邊界及控制組,透過邊界線索類型對閱讀眼動表現之影響,探討詞彙與字元表徵在閱讀中文文章時的運作方式。結果顯示詞彙為閱讀時主要處理單位,尤其在資訊整合階段。而在詞彙辨認早期階段,發現字元邊界組無干擾效果,指出字元在早期視覺辨認中的角色。本研究並進一步釐清相互抵消假說,透過延遲效果(lag effect)與前置效果(successor effect)探討干擾與助益效果可能來源。

  • 期刊

在閱讀障礙的解釋假說裡,有一主張特定型態(主要是視覺型)的閱讀困難者,其大腦裡的特定皮質下區域─側膝核的巨細胞─缺損假說,目前仍是頗具爭議。其中的一些早期支持證據,也就是利用特定作業表現的閱讀困難vs.正常組的差異,來當做支持「對比敏感度作業可用來鑑別閱讀困難程度」的證據─被認為是忽略了閱讀困難的發生率與特定作業表現的其他交集可能─如篩選作業差,但卻閱讀正常─的比例,且此種的學童的比例,可能人數比「篩選作業差/閱讀困難」的學童還多,消弱其對巨細胞缺損假說的證據力。以上的說法,迄今尚未看到驗證。因此本研究以目前在台灣學校教室經常使用的「IRS教學回饋系統」,進行一個小學二、三年級大型樣本的檢驗。一共成功蒐集到381名(點作業協調性作業),與165名(對比敏感度測驗)學童的有效樣本,對照現行標準閱讀能力測驗的分數作相關,並與學生該學期之國語及數學成績作對照。結果非但修正了早先對於閱讀正常/困難的臆測之外,也發現到儘管點協調性與對比敏比感度測量皆與閱讀能力有顯著相關,點協調與對比敏感兩者的相關卻未達顯著,顯示兩者與閱讀能力的關聯顯非源自於同一來源。在列舉了一些其他解釋力較低的可能─如視角或亮度,或兒童視力差異等的可能影響─後,本研究結論雖支持視覺功能與閱讀能力的關聯,但同樣不支持巨細胞的缺損假說。最後,本研究除可當作一國小學童閱讀困難團體檢測驗的高可行性方案,亦可供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作參考。

  • 期刊

依據社會認知理論,自我效能信念是指導個人行動最重要的因素。然而針對人際關係,特別是家庭效能信念的研究仍占少數。本研究採用長期追蹤與代表性抽樣的「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探討台灣民眾的家庭效能信念其影響與可能來源。研究一分析2007年調查時符合三明治世代定義的樣本,和2009年追蹤調查資料,重要結果包括:(一)待親、教養及婚姻三種家庭效能信念對不同家人關係有各自的影響力,展現效能信念為範疇特殊性的理論意義。(二)家庭效能信念可以預測個人心理健康;其中以婚姻效能信念對於現代台灣民眾的家庭生活滿意、過去及現在主觀幸福感的解釋力最大。(三)家庭效能信念對於兩年後的家人情感及家庭活動的參與具有預測力,並透過後者作為中介,影響個體心理適應。研究二取自2003年首次調查的27至39歲青壯年樣本,及於2007年追蹤其家庭效能信念的兩筆資料,結果發現:受訪者所抱持的家庭價值觀、家族活動參與及情感關係等因素,可以形塑其家庭效能信念。個體在家庭中因角色而有不同形式的能動性展現,此即家庭效能信念所捕捉的心理特性。利用長期追蹤資料的優勢,本研究提供家庭效能信念可以影響台灣民眾家庭生活滿意和主觀快樂的證據;並進一步驗證華人家庭倫理價值觀對於建立不同家庭效能信念的區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