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8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工作壓力問題一直以來受到組織行為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更是目前職場健康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核心議題。對於華人組織中的工作者而言,處理人際間的議題通常是華人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人際互動上若無法處理得宜將會造成壓力感受,使得工作難以進行。那麼瞭解人際壓力源的內涵與影響對於華人管理上便相當重要。儘管過去研究累積了一些成果,但多屬於複製型研究,未能考量華人文化價值的影響,便可能忽略了華人組織中情境特定的壓力源。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歸納研究取徑,採關鍵事例法回收84位在職工作者共272則的有效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了9大類人際壓力源向度,其中有4類與西方所述概念相似,另外5類延伸向度與西方所述不同。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整體而言,本研究釐清了華人組織中人際壓力源的重要構念,且彰顯了納入文化因子於人際壓力源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奠基於此研究,方能有助於未來相關研究的發展與實務應用。

  • 期刊

在運動團隊的相關研究中,教練採取嚴格的控制手段要求選手在訓練中付出努力,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過往亦有不少研究者從威權領導的理論觀點切入來探討此一現象,然而,儘管這些研究已累積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多侷限於相似概念的質性訪談,沒有直接以實徵研究來釐清教練威權領導與選手努力行為的關係。因此,對於威權領導是否真的能促使選手付出更多努力,仍缺乏一明確的答案,形成了重要的研究缺口。為了彌補此一缺口,本研究依循雙向度威權領導的概念架構,將之區分為專權領導與尚嚴領導,並從領導權變觀點出發,提出了選手的目標導向作為邊界條件的理論模型。根據348筆大專甲組棒球員的資料顯示,尚嚴領導會提升選手的努力行為;但當選手擁有高逃避表現目標導向或高證明表現目標導向時,此一正向路徑的效果會弱化。另一方面,只有在選手擁有低證明表現目標導向時,專權領導才會對選手的努力行為具有負向預測效果。藉此,本研究釐清了教練的嚴格控制是否會促使選手更加努力,補足過往對此一重要現象缺乏實徵研究的缺口。

  • 期刊

A recent study by Chen, Su, and O'Seaghdha (2013) found that Chinese speakers maintain an extended present time frame in which the present lasts for a longer duration compared to English participants, and that Chinese speakers tend to perceive past and future events as ongoing. We tested this Extended Present Hypothesis further with Cottle's Circle Test and the Duration Inventory. The Circle Test showed that when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drew three circles representing th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66.7% of the circles overlap one another, with the present in the middle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the Duration Inventory Test,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viewed the present as lasting from seconds, minutes and hours. This contrasted with results of English speakers, which showed the present to last for just second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tended Present Hypothesis in terms of its two postulations: the elongated present and integrated time. Beyond their postul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the Hypothesis to nonlinguistic frames, arguing that linguistic difference may not be the only influence, and that cultural practi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better explanations.

  • 期刊

廣義的他種族效應係指人們對本種族與他種族臉孔的處理方式有別,包括辨認本種族臉孔的優勢以及對混合種族臉孔的歸類偏誤。先前的種族臉孔歸類研究多以西方白種人社會為模型,本研究欲延伸至單一種族的台灣社會,我們採用變形臉孔典範探討台灣成人與學齡期兒童對種族混合臉孔的分類表現。實驗一為成人(N = 33)的種族分類作業,測試成人對不同比例亞洲人/白人混合臉孔的種族分類傾向;實驗二為學齡期兒童,測試7 ~ 8歲(N =21)、9 ~ 10歲(N = 22)與11 ~ 12歲(N = 22)兒童的種族分類傾向。結果發現,隨變形臉孔中的亞洲人成分增加,參與者將該臉孔分類為亞洲人的比率隨之提高;而針對亞洲人成分50%的臉孔,7 ~ 8歲組傾向將其歸類為亞洲人,而9 ~ 10歲組、11 ~ 12歲組及成人則都傾向將之歸類為白人。反應時間分析顯示愈靠近兩個端點的反應時間愈短(表示兩端的臉孔容易歸類),愈靠近中間的臉孔反應時間愈長(較困難)。最後,曲線擬合結果顯示,成人將目標臉孔分類為亞洲人的機率達一半(閾值),所需的亞洲人成分為56.01%;7 ~ 8歲組的閾值為49.52%,表現出中立的歸類傾向;而9 ~ 10歲及11 ~ 12歲組的閾值分別為54.27%、53.13%,有隨年齡略增加的趨勢。整體而言,本研究提供種族臉孔歸類偏誤在兒童期發展的跨文化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