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0.7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自殺企圖者的自殺危險性之提高是因對未來的正向期待少,或是對未來的負向期待多,或者二者均會造成影響,乃過去探討無望感與自殺間的一項重要議題。本研究依循Williams與Pollock(2000, 2002)之觀點推導出影響自殺企圖者發生自殺危險性的可能路徑,以探討此議題。Williams 與Pollock認為自殺是由挫敗、脫困、及拯救三個因素交織而成。本研究以資源流失、控制及無望來表徵這三個因素。 在研究理念上,本研究認為當自殺企圖者遇及資源流失時,如採用不同的因應策略,會對自殺危險性有不同的影響性。本研究的受試來自中部某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該中心自921地震後成立自殺通報系統,本研究選取半年內通報的個案,經同意後納入樣本群,共收集到146位自殺企圖者。測量工具包含資源流失調查問卷,控制調節策略問卷,無望感量表,及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四份量表。首次因徑分析先刪除路徑係數不顯著者,再進行因徑分析,其結果指出,直接影響自殺企圖者的自殺危險性之路徑有二:一為對未來的正向期待,而非對未來的負向期待,另一為逃避。本研究於討論中說明這些結果的意涵及預防自殺企圖者自殺危險性發生的可能介入方法。

  • 期刊

目標導引的模仿理論認為:動作包含不同的要素,要素在模仿過程中以階層關係重組為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當資源有限時,和動作終點相較之下,手臂路徑易於在模仿中被犧牲。本研究設計兩個實驗,探討目標導引理論是否延伸於解釋嬰兒和學齡前兒童在物體操作作業的模仿表現。在實驗一,示範者以不同的手依次操作不同的物體,有些受試者觀察示範者使用與物體同側的手,有些觀察示範者使用與物體異側的手,其中二分之一的受試者觀察操作動作伴隨顯著的知覺效果,另二分之一只觀察操作動作。在實驗二,示範者改以同一手依次操作不同的物體,另一手握持杯子或閒置不用停放於胸前。結果發現:在兩個實驗中,受試者最傾向使用不同的手操作與手同側的物體,動作結果的顯著性或作業的限制條件並無法降低同側路徑的反應傾向。相較於Bekkering等(2000)的研究發現,異側路徑的反應傾向在本研究相當罕見。目標導引的過程是否干擾異側路徑和行為策略的重演傾向,本研究尚未達成結論,因模仿物體操作可能比模仿身體動作引起更多固有的限制條件。

  • 期刊

Reis及Shaver(1988)將親密感視為自我表露與知覺同伴回應間的動態歷程。為驗證此理論,本研究於上、下學期分別以羅徹斯特互動量表記錄參與者日常生活中自發性的社會互動十天,之後並就其互動對象以Q-分類法測量人際親密感。研究結果顯示自我表露與知覺同伴回應在橫斷面上均與關係親密感具顯著相關,其獨立效果也均達顯著水準。此結果在上、下學期均表現出一致的趨勢,顯示相關組型具有穩定性。交叉分析顯示,上學期之各項指標均對下學期之變項具顯著預測力,但關係的親密感比社會互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上學期之社會互動對下學期之親密感的預測力優於上學期之親密感對於下學期之社會互動的預測力。而且相對於自我表露,知覺同伴回應也傾向於有較強的效果。此結果支持理論的假設,亦即自我表露與知覺同伴回應確為影響關係親密感的重要變項,而在社會互動中發展關係知覺時,知覺同伴回應可能在親密歷程中又扮演了更為核心的角色。結論中筆者也針對本研究對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的貢獻進行討論。

  • 期刊

過去研究一致指出,個體在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程度與關係品質具有高度負相關,但這些發現均建基於橫斷性的研究,不但無法說明情緒表達衝突和關係品質在時間進程中彼此不斷交互影響的過程,更無法回答兩者間的因果關係。本研究特以縱貫研究法追蹤情侶的對偶資料以探討上述議題,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在時間一,以78對交往中的情侶為受試者進行問卷施測,測其情緒表達衝突程度與三項關係品質指標,分別為關係滿意度以及Sternberg(1986)愛情三元素中的親密感與承諾感。時間二的測量於一年後進行,請同一群受試者進行第二次的施測,共分析65名與相同對象交往的受試者。本次除了測量情緒表達衝突程度,亦測量與時間一相同之各項關係品質指標,以對照受試者在一年的關係進程中,其情緒表達衝突程度對關係品質之影響,並以對偶分析(dyadic analysis)的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情緒表達衝突在前後測中呈現穩定的高相關,關係品質亦然,此結果說明情緒表達衝突和關係品質皆具跨時間的穩定性;其次,在兩個橫斷的時間點上,可以穩定的發現個體的情緒表達衝突與自己和伴侶的關係品質具有顯著負相關;再者,時間一的情緒表達衝突不能預測時間二的關係品質,但時間一的關係品質卻能預測時間二的情緒表達衝突,此結果顯示,由關係品質對情緒表達衝突造成的跨時間影響較為穩定。最末,透過迴歸分析與Cross-Lagged相關係數檢定發現,情緒表達衝突與關係品質間並不具有單一方向的因果關係,更基於情緒表達衝突的改變量與關係品質的改變量存在顯著的相關,本研究結果傾向結論兩者間具有雙向因果影響之關係。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工作投入、調節他人情緒能力兩者與情緒勞動的交互作用,對於情緒耗竭的預測效果。在本研究中,情緒勞動有「正向情緒表達」與「負向情緒克制」兩種內涵。結果顯示,工作投入與負向情緒克制的交互作用可以顯著的預測情緒耗竭。當工作投入高時,負向情緒克制無法預測情緒耗竭;當工作投入低時,負向情緒克制對情緒耗竭有正向的預測效果。然而,工作投入與正向情緒表達的交互作用,對於情緒耗竭卻無顯著的預測效果。因此,相較之下,對於情緒耗竭的預測效果而言,工作投入與「負向情緒克制」之交互作用的預測效果,要大於工作投入與「正向情緒表達」之交互作用效果。此外,調節他人情緒能力與負向情緒克制的交互作用可以顯著的預測情緒耗竭。當調節他人情緒能力高時,負向情緒克制無法預測情緒耗竭;當調節他人情緒能力低時,負向情緒克制對情緒耗竭有正向的預測效果。然而,調節他人情緒能力與正向情緒表達的交互作用,對於情緒耗竭卻無顯著的預測效果。因此,相較之下,對於情緒耗竭的預測效果而言,調節他人情緒之能力與「負向情緒克制」之交互作用的預測效果,要大於調節他人情緒之能力與「正向情緒表達」之交互作用效果。研究結果之意涵、限制及其未來研究方向,將在最後提出討論。

  • 期刊

本研究探討使用各種不同原始分數型態,將基本學力測驗經由正弦反函數轉換法的程序轉換為量尺分數後,對於形成量尺總分的影響。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出較好的量尺總分形成的方式,進而促進各測驗學科之間分數的比較。研究使用答對題數、z分數與答對百分比這三種原始分數的型態進行轉換。評鑑轉換後所得量尺分數特性的標準如下:原始至量尺分數轉換對照圖形、量尺分數描述統計值與以強真分數理論為基礎,使用Carlin及Rubin的threeparameter extended beta-binomial model模式估計參數所計算出之量尺分數的測量特性。本研究亦比較轉換後的各測驗學科對於量尺總分變異數的貢獻性,也比較轉換後所產生的量尺分數間距大小,以及評鑑量尺分數使用整數值、將量尺的兩端截至設定的分數範圍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指出,使用不同原始分數型態進行轉換皆各有其優缺點,但沒有特定的一種分數型態能具備全部所有期望的特性。就測驗學科對於量尺總分的貢獻性而言,z分數的效果似乎最好。經由原始分數以z分數的型態轉換後,每個測驗學科的量尺分數的分配相同,其中因為變異數已經相同,所以各學科的有效性加權值(effective weights)相等,對於量尺總分的貢獻程度也隨之相同。然而,使用z分數將可能導致量尺分數間距過大的後果。如果評鑑的標準是根據在不同能力水準下,測量標準誤大小能維持相等的特性而言,使用答對題數的分數型態結果最好,其次是答對百分比。使用這兩種型態的原始分數轉換後,在不同的能力之下產生相近的測量標準誤,對於高低不同的量尺分數而言,測量的精確性還是保持相同,有促進解釋量尺分數的功效。雖然如此,實際考慮到高中申請入學仍需依據量尺分數的高低決定,具有穩定測量標準誤的特性也僅止利於分數的解釋,雖是測驗專業所樂見的優質結果,但對於考生能否進入理想高中並不會產生影響。 編製基本學力測驗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建立適當的基本學力量尺是關係其成敗的關鍵之一。考慮各測驗學科與量尺總分的獨特性及其用途,要為基本學力測驗設定一個符合各方面優質特性的量尺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本研究藉由評鑑與比較使用不同原始分數型態的轉換,相信已促進了對原始分數至量尺分數轉換的了解,也提供了影響形成量尺總分的有用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