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0.7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It is important for participants and owner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to find out which participants are trustworthy. However, this challenge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practice and/or in research. Following a well-known tenet that past behavior tends to predict future behavior, we appli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xamine how participants' past interactions in the MyAV virtual community predict trustworthines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network indices derived from a social network matrix, which represents past interactions in the community, we found (1) the ”out-degree centrality” index significantly predicts the competence dimension of trustworthiness (β=0.28, p<0.01); while the ”in-closeness centrality” index significantly predicts the integrity dimension of trustworthiness (β=0.35, p<0.01). Foremost, both indices outperform other conventional variables (e.g., frequencies of posting messages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in predicting trustworthiness.

  • 期刊

路徑中的環境訊息量與行走時的認知狀態常會影響距離與時間的估計,本研究以路徑中的轉彎數及行走時的專注度為自變項來考驗其對距離感與時間感的影響,對象包括50名平均5歲8個月的兒童,以及60名平均22歲9個月的成人。受試者需於每個嘗試行走長度同為29公尺但轉彎數不同或專注度不同的兩條路徑,並判斷兩條路徑的相對(或絕對)遠近及行走時間長短。結果發現轉彎數愈多,成人愈傾向於認為該段路徑距離較遠、時間較久,而兒童雖認為兩條路徑距離與時間不同,但對哪一路徑距離或行走時間較長則無明顯偏向。行走時注意力轉移至與距離、時間無關的其他事物時,成人會認為該段路徑距離較近、時間較短,兒童則認為該段路徑距離較遠、時間較長。不過,直接考驗距離感與時間感的相關性時,卻僅發現兒童在專注度操弄下兩者的判斷達顯著相關。本文從認知能量的分配來討論環境訊息量與注意力轉移對距離感與時間感的影響,同樣也以認知能量的差異來解釋注意力轉移對成人與兒童的不同影響。

  • 期刊

根據中層次視覺理論觀點,面訊息對於整體運動知覺之處理具重要影響力,已獲許多支持證據。本研究接受此一觀點,沿用McDermott、Weiss及Adelson(2001)的實驗典範,針對遮蔽面線索之有助於形成一致運動知覺,進一步就錯覺輪廓遮蔽面及其透明性之效應加以探討。實驗一與實驗二分別以不同方式產生錯覺輪廓,結果顯示具錯覺輪廓遮蔽面可提升一致運動知覺比率,與真實輪廓遮蔽面具類似的效果,而透明錯覺輪廓所得效應低於不透明錯覺輪廓。實驗三至實驗五進一步將錯覺輪廓所得效應與其他類型輪廓作比較,並分別以不同方式操弄透明度,結果發現透明錯覺輪廓所得效應低於不透明錯覺輪廓得重覆驗證,顯示錯覺輪廓之圖形結構因素所產生的透明感,具有穩定的影響效果,然而實驗四之動態操弄透明度,只得到較小的效果,而實驗三、五以靜態深度操弄透明度,則透明性降低一致運動的假設未獲支持。對於真實輪廓操弄透明度,亦未呈現明顯的效應。綜合五個實驗的結果,初步支持中層次視覺理論觀點,然而面透明性訊息在不同情況下對於運動知覺產生不同的影響,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 期刊

Erik Erikson主張「自我認同」為青少年期的主要發展要務,並認為認同概念可解釋心理病理的發展。本研究承襲Erikson之理論,藉「認同重要性」與「認同確定性」的構念探討青少年之心理健康。「認同重要性」由Chen, Lay, and Wu(2005)根據Cheek(1989)對於認同需求的實徵測量方法與對認同面向的區分,而設計出對個人、社會、與形象認同需求之測量。「認同確定性」源自Erikson所強調認同的連續性與同一性,而由Chen et al.(2005)發展個體對於認同同一感之確定程度的測量,亦區分為個人、社會、形象認同三個面向。此外,本研究另提出「認同重要性」與「認同確定性」之落差概念,並主張「認同落差」可預測心理健康。研究一(N=203)採用「已知群體法」,比較「健康控制組」(N=85)與「身心疾病組」(N=56)的大學生在以上三種認同指標上的差異。結果顯示「認同確定性」與「認同落差」的組間差異達到顯著。研究一進一步以迴歸分析檢視「認同落差」的涵意,結果發現雖「認同落差」對於「身心症狀量表」之預測力較「認同重要性」佳,但卻與「認同確定性」無異。此外,認同重要性與身心症狀指標在身心疾病組為正相關,在健康控制組卻為負相關。研究二(N=185)重複檢驗研究一的結果,比較「健康控制組」(N=65)與「神經官能症組」(N=56)的大學生在以上三種認同指標上的差異。結果仍顯示「認同確定性」與「認同落差」的組間差異達到顯著。迴歸分析的結果則發現,「認同落差」對於以SCL-90R為測量工具之十項心理疾病指標之預測力較「認同重要性」為佳且亦幾乎皆較「認同確定性」佳。此外,認同重要性與SCL-90R之GSI指標在神經官能症組為正相關,在健康控制組卻為負相關。整體而言,本研究指出認同確定性與認同落差對身心健康之正、負向預測力,而認同重要性在健康個體與適應不良的個體中,可能分別扮演正面與負面的不同角色。但在認同重要性與確定性同為低分的受試者中,認同落差的作用方式及其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則仍需於未來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 期刊

低教育程度(特別是不識字)時常被視為失智症認知功能評估的干擾變項,且容易因為認知篩檢工具不適當的臨界分數而出現診斷的偽顯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確認可否藉由語意流暢度測驗來區辨正常不識字老人與早期阿茲海默型失智症老人之間的差異,同時釐清早期阿茲海默型失智症老人之執行功能受損是否是受其記憶功能下降所影響。本研究共收案94名受試者,其中正常不識字組17名,正常受教育對照組36名,疑似失智症組21名,以及輕度失智症組20名,男性有42人,女性有52人,年齡分佈在60~8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5.64±6.43歲,除了正常不識字組之外,其他三組老人的平均教育年數為7.08±4.43年。所有的受試者均接受臨床失智評分量表、知能篩檢測驗以及語意流暢度測驗的評估。結果發現語意流暢度測驗適用於區辨正常不識字老人與失智症患者的臨床評估。另外,在排除記憶能力下降之影響後,早期失智症的老人在蔬菜流暢度測驗以及知能篩檢測驗之四腳動物流暢度分量表的表現仍有困難,因此,早期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老人在這兩項語意流暢度測驗的問題有可能是執行功能受損所致。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成癮循環犯在一般狀態、解決數學問題及遭遇其犯案相關壓力刺激時,其生理反應、認知內涵及特質與非成癮循環犯是否有差異。受試者為兩類成癮循環犯(性加害者及藥毒癮犯,各24人)與非成癮循環犯24人。生理回饋儀檢測所有受試者在基準期、一般壓力期及特殊壓力期時,其心跳速率、膚電反應及末梢指溫是否有所不同;並使用情緒、社會讚許及犯案情境量表及深度訪談來了解成癮循環犯的心理特質。結果顯示:1、生理回饋儀能有效區辨受試者不同時期之生理反應;2、性加害者、毒癮犯、及非成癮循環犯在不同時期,各自有不同之生理反應;3、性加害者對與其犯案相關壓力引發之生理激起狀態有較高的防衛及否認,且對其犯案多認知扭曲;藥毒癮犯傾向承認其對犯案相關壓力之反應與犯案事實,但對再犯控制呈現低自我效能之傾向;4、性加害者有較高的社會讚許傾向,而藥毒癮犯則仍呈現追求刺激、會受毒品誘惑、坦承犯案,甚至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會再度犯案等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