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8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使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探討採用直線、常態化、正弦反函數和log-odds的各種不同轉換法,將原始分數轉換為量尺分數後的效果。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一標準化測驗,量尺分數是目前申請進入高中就學的依據。本研究使用實徵與模擬資料進行探究。實徵資料方面採用民國90-92年的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結果,包含國文、英語、數學、自然、以及社會五個測驗學科,每一年皆使用5,000筆的抽樣資料。模擬資料方面則是根據三參數extended beta-binomial的模式,模擬產生一如實際基本學力測驗各科的分數分配。 本研究評鑑使用各種轉換法所得量尺分數的結果,包含原始至量尺分數轉換對照圖形、量尺分數描述統計值、與以強真分數理論模式為基礎所計算出之量尺分數的測量特性。研究亦比較量尺分數使用整數值、將量尺的兩端截至設定的分數範圍所產生的影響,也比較轉換後所導致量尺分數間距的大小,以及評鑑轉換結果對於高中入學選擇決定的影響。 研究結果指出,使用各種不同的分數轉換法各有其優缺點,但沒有特定的方法能具備全部所有期望的特性。選擇採用哪一種轉換法應能考慮到測驗使用的目的與其優質的測量特性,也能考慮到解釋分數時的容易程度。從研究使用實徵與模擬資料的結果看來,各種轉換法在這兩種資料狀況下的表現大致相同。所有五個測驗學科在90-92這三個測驗年度裡,使用正弦反函數轉換法的結果是,在不同能力水準下,皆能得到大小相近的測量標準誤,亦即對於高低不同的量尺分數而言,測量的精確性仍可保持穩定。然而,直線轉換法所得的量尺分數間距最小,沒有與原始分數的間距產生過大落差的後果;而常態化轉換法能使各科量尺分數皆有類似的分配結果,尤其重要的是其量尺分數標準差/變異數大小變得非常接近。至於使用log-odds轉換法的結果,所產生的總平均測量誤差是最小的。 雖然本研究僅使用基本學力測驗的資料進行各種轉換法的比較,但所得的結果亦可應用、推論到其他類似的大型測驗。編製基本學力測驗作為高中申請入學的依據,以及對於其量尺分數作正確的解釋與使用並非簡單的工作;本研究不僅提供了關於目前基本學力測驗透過正弦反函數轉換所得量尺特性的有用訊息,以及使用其他不同分數轉換法的可行性,而且也提供了測驗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在建立量尺應考量的重要議題上,一些新的建議或方向。

  • 期刊

本研究利用簡單遞迴網路預測語音的表現來分析漢語和英語的連續語音流的語音分布型態。實驗一分析漢語的語音流,結果發現預測音節首語音(例如:di4ban3中的d和b)的錯誤率和預測詞首語音(例如:di4ban3中的d)的錯誤率差不多,且都遠高於預測音節內語音(例如:di4ban3中的i、a和n)的錯誤率,這表示漢語語音流浮現出音節結構。實驗二進一步比較漢語和英語語音流的語音分布型態,結果顯示漢語語音流所浮現的音節結構比英語語音流所浮現的音節結構鮮明。我們認為漢語和英語語音流的音節鮮明度差異某種程度解釋了為何這兩個語言處理系統對於音節的強調程度有所不同。相較於英語,漢語語音流的音節結構比較鮮明,音節在漢語處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形之下顯得比較重要。

  • 期刊

過去研究顯示在快速序列視覺呈現(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派典中,若令觀察者在視野中央尋找一個紅色目標物予以辨識,則出現在周邊的紅色干擾物仍能攫取注意力(Folk, Leber, & Egeth, 2002)。然而,另有研究採用線索提示(spatial cueing)派典,發現當注意力事先被中央線索指引至確定的周邊位置時,突現干擾物卻無法攫取注意力(Theeuwes, 1991; Yantis & Jonides, 1990)。上述兩群研究使用的實驗派典不同,可能因此影響注意力的分布,而造成不同的結果。本研究沿用前項派典的紅色目標物,比較兩種實驗派典下的紅色干擾物(與定義目標的特徵相關)或突現干擾物(與定義目標的特徵無關)能否攫取注意力。結果發現,在兩種不同的實驗派典下都是紅色干擾物可以攫取注意力,但突現干擾物不行,顯示先前研究結果的不同並非源自實驗派典的差異,而由綜合兩種實驗派典所得的結果可推論:在注意力焦點範圍之外,與目標定義特徵相符的顯著刺激有最大的可能性得以攫取注意力。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發展評量幼兒教師實用智能的視訊化情境訪談評量工具,透過主題專家研擬情境訪談的評量題目與計分標準。在全台進行實地施測的過程中,以兩階段抽樣的1200名幼兒教師構成本研究的正式分析樣本。研究者以預試實證資料,進行視訊化情境訪談的題目分析,刪除專家組和生手組差異考驗未達顯著水準,以及評分者信度不佳的題目。接著研究者以第一次施測200名樣本實證資料,進行視訊化情境訪談的探索性分析,產生12個情境訪談題目。最後研究者以第二次施測取得1000名樣本實證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巢狀模式因素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視訊化情境訪談的評量內涵包含「適應情勢」、「塑造情勢」、「選擇情勢」三個特殊因素,以及「實用智能」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的解釋變異量大於一般因素的變異量。以「適應情勢」、「塑造情勢」、「選擇情勢」三種特質,視訊化情境訪談與情境判斷量表兩種方法為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基礎,積差相關矩陣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聚斂效度、區別效度存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顯示視訊化情境訪談得分顯著影響幼兒教師的工作表現。根據主要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視訊化情境訪談的應用,以及未來研究努力方向研提相關建議。

  • 期刊

智慧雖然難得,但是它不能脫離人群而存在。過去的理論指出智慧必須在個體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的挑戰時才能真正地發揮其功能。心理學迄今對智慧所做多在實驗室中進行、藉由觀察個體於人為塑造的情境中解決抽象問題之研究,可能並不是最佳研究智慧展現的方式。在整合既有智慧理論與研究發現之後,本研究對智慧所採取的定義為在現實生活中所展現之一系列經由思考、行動、以及發揮正面影響的歷程(real-life process)。研究針對66位被提名為有智慧的人就其過去展現的智慧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就訪談的內容針對「智慧」、「成就」等面向進行分析與評量。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被提名為有智慧的人對生命中所做過的智慧事件之王觀敘述,我們可以觀察到智慧展現的歷程。而智慧展現的歷程中包含了統整、行動實踐、與正面影響三個核心要素;智慧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展現時所發揮的功能與形式,包括了幫助他人或對大環境有所建樹以求共善,成就讓自己滿意的自我定位和生活狀態,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解決工作上所遇到的難題與挑戰,以及在強大的壓力下堅持做自己認為對而且該做的事。

  • 期刊

本研究旨在以驗證性因素分析、社會計量地位差異,以及性別與年齡差異等三方面探討同儕估計法所測得的青少年前期間接攻擊行為之建構效度。本研究以台灣地區1111位小六與國二學生為樣本,以同儕估計法測量受試者的間接攻擊行為,並以同儕提名法測量受試者的社會計量地位。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將間接攻擊行為視為關係操弄、社會排擠和散播謠言三個彼此獨立卻互有關聯的多向度構念獲得初步支持。社會計量地位差異分析結果顯示:爭議型孩童與拒絕型孩童所出現的間接攻擊行為最為頻繁,且兩者皆比歡迎型孩童有較多的間接攻擊行為,支持過去西方的研究結果。以性別與年齡為獨變項的分析也顯示在青少年早期,間接攻擊行為的確具有性別與年齡之交互作用。綜言之,本研究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檢驗了以同儕估計法測量間接攻擊行為之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