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69.39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第三版(WISC-III)(中文版)基本上是英文版的中文翻譯版,已於1997年於台灣發行,目前可以說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兒童智力測驗之一。本研究的目的係檢驗其在不同年級和不同種族間的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參與研究的受試者來自兩個不同的小學,其中一所為平地小學,另外一所則為山地小學。研究樣本是由階層隨機抽樣產生,包括一年級30位、三年級30位和五年級30位,共計90位學生參與。受試者由合格之心理師依據指導手冊所定的標準程序進行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第三版(中文版)10個分測驗的施測。本研究中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第三版(中文版)的效標變項(criterion variable)為受試者連續三年的學校學業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最後共有84位學生進入結果分析。對於三個不同年級的受試者和兩種不同族別的受試者而言,學業成就和語文智商(VIQ)、作業智商(PIQ)和全量尺智商(FSIQ)間的相關係數全部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其中除了山地小學的受試者之外,全量尺智商對於學業成就的預測較語文智商和作業智商為佳。進一步比較語文智商和作業智商對於不同年級受試者的學業成就的預測:對於一年級受試者而言,作業智商較語文智商有較佳的預測力;對於三年級受試者而言,作業智商和語文智商有相同的預測力;對於五年級受試者而言,語文智商則較作業智商有較佳的預測力。最後比較兩個不同小學,發現全量尺智商對於學業成就的預測貢獻,平地小學大於山地小學;相對地,人口統計學變項(包含年級)對於學業成就的預測貢獻,則是山地小學大於平地小學。對於不同年級和不同族別的受試者,魏氏兒童智力測驗第三版(中文版)即使預測三年後的學業成就,依然具有預測效度。此外,本研究的臨床意涵及限制也一併在內文討論。

  • 期刊

負向促發是指當之前干擾物變成目標物時,反應時問變慢的現象。學界對於此效果的成因持有抑制論與記憶提取論兩種觀點。其中,記憶提取論認為此現象是由於對目標物提取出之前「不反應」的記憶痕跡,而與當下反應互相干擾所造成。由於,情境相似性影響記憶提取,其對負向促發效果的影響可驗證此理論。本研究即探討情境相似性對負向促發的影響。實驗一重複之前的研究,對英文字母做按鍵反應作業,以驚嘆號是否出現於目標物與干擾物之問操控促發項及偵測項的情境的相似性,結果顯示負向促發效果,但此效果不受情境相似性的影響。實驗二加長目標物與干擾物的距離,則沒有負向促發效果出現,情境相似性亦無效果。本研究發現,目標物與干擾物距離短時,會出現負向促發效果,且不受情境相似性的影響。而當目標物與干擾物距離長時,不會出現負向促發效果。因此,本研究結果支持抑制論的觀點,而違反記憶提取論的預測。

  • 期刊

本研究比較五種集中量數(平均數、10%和20%削截平均數、one step M-estimators based on Huber's Ψ、modified on step M-estimators)如何受非常態分佈的影響。由24組實際資料之檢驗結果發現:當比較二組獨立團體的集中量數時,20%削截平均數、one step M-estimator與modified one step M-estimator是較佳的選擇,而平均數是最差之選擇,因為平均數極容易受某一極端值的影響。此外,研究亦發現,集中量數僅是反應一個群體中心位置的數值。因此,若是僅以集中量數來比較二組獨立群體,將不易察覺到二組群體以複雜方式呈現不同,故本研究建議比較二組的quantiles才可完整、全盤得知二組群體間的關係。

  • 期刊

中文讀者在被要求對文句做意識性的斷詞時,會出現彼此不一致、甚至自己前後不一致的情形。部分學者以「中文詞不具心理真實性」作為對此不一致現象的解釋。陳振宇(1994)觀察到:讀者在進行斷詞作業時,傾向將單字詞及其相鄰的雙字詞當成一個詞(例:紅旗袍),他稱此為「單字詞過度延伸」,並認為這是造成斷詞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嘗試以實驗方式驗證「單字詞過度延伸」現象。在實驗中要求受試者將短文中的每一個詞切分出來,每一篇短文有兩種版本,差別在於目標字串是一個單字詞配一個雙字詞,或是一個雙字詞配另一個雙字詞。實驗一比較單雙詞組(例:紅旗袍)及雙雙詞組(例:紅色旗袍)兩種情況,實驗二比較雙單詞組(例:說明檔)與雙雙詞組(例:說明檔案)。兩個實驗的結果發現單雙詞組或雙單詞組被判斷為一個詞的比例高於雙雙詞組,證實了受試者意識性地斷詞確有「單字詞過度延伸」的現象。此現象可能與中文語詞多音節化的特性有關。劉勰、金兆梓、劉復、呂叔湘皆有類似之主張。綜合以上之發現及主張可推論:過去研究發現斷詞不一致現象,應是因為受試者在進行外顯的語言作業時,將其隱含的中文語言知識過度延伸應用所致。據此,詞在中文讀者的心理詞典裡應是真實存在,並且是一致的,而中文閱讀的單位仍應為詞。

  • 期刊

個人在做判斷時,一些對判斷沒有幫助的非診斷性訊息會沖淡診斷性訊息對判斷的影響,而使得所做出的判斷比只根據相同的診斷性訊息所做的判斷來得保守,此即所謂的「稀釋效果」。 實驗一中我們分別操弄兩種非診斷性訊息的訊息型態,即典型性和一般診斷性,探討其對稀釋效果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當非診斷性訊息的一般診斷性高時,不管該訊息典型性高或低,都會產生稀釋效果;我們同時也發現,當非診斷性訊息為典型訊息時,則不論該訊息本身的一般診斷性高或低,也都會造成稀釋效果。換言之,只有當非診斷性訊息本身的一般診斷性低且為非典型訊息時,才不會對原先的判斷產生稀釋效果。 實驗二中我們探討不同思考目的對稀釋效果的影響。本實驗採6(思考目的:價值相關涉入、反向思考、解釋的責任、印象相關涉入、不偏誤判斷,及無特定思考目的)×2(訊息型態:未稀釋組或稀釋組)的二因子受試者間設計。實驗結果顯示,只有在反向思考的目的下,方能有效消除稀釋效果。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反向思考提供了一個相反的定錨點為參考,使判斷可據此相反的定錨點加以對照修正,所以可以降低稀釋效果。

  • 期刊

本文立基於隱示領導理論與Lord的領導知覺模式,探討跟隨者對直屬主管與最高主管的領導知覺。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一共有一百五十位來自台灣本土高科技產業之員工參與調查。結果發現,跟隨者對團體或組織的主觀績效知覺會影響其所知覺之主管與領導範型的差距,亦即,知覺的單位或組織績效愈高,則主管與領導範型間的差距會愈小。研究也發現,跟隨者將單位績效表現歸因於直屬主管身上的程度,會調節團體績效知覺對主管-範型差距的影響效果。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當跟隨者所評定的對象為直屬主管時,績效知覺及主管-領導範型之差距會同時影響其所知覺的領導效能;但當跟隨者所評定者為最高主管時,跟隨者所知覺的組織績效會透過最高主管-領導範型之差距的中介而影響其所知覺的領導效能。最後,本研究討論了研究結果、研究限制、實務應用,及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