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1.64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語說話者在語音製造和知覺的韻律計時特性,考驗國語以音節計時的假設。實驗一使用的語音材料包括三十三個片語句組及兩篇短文,有三十位正常的說話者(男女各半)參與錄音實驗。由於言語中時長變項易受到語速影響,為控制語速在實驗一中先使用節拍器調節說話者的語速,再讓說者以同樣的速度說出語句。共有五種語速變化。以頻譜圖分析各說話者在各句中各音段的時長(子音、母音、停頓等)。使用成對變異指數(pairwise variability index, PVI)比較語句中兩種假設性等時單位(全音節單位、母音起始單位)的時長變異性。結果發現母音起始單位的PVI顯著小於以全音節為計時單位的PVI,顯示母音起始單位較具有等時性。以母音為計時單位起點正是所謂的語音知覺中心(perceptual center, P-center)的所在。實驗二使用較自然的語速控制方式,說者先聽語速示範帶後再說出句子。有二十一位正常的說話者(男女各半)參與錄音,並分析各語句音段時長後,同樣地以PVI考驗兩種計時單位的等時性,結果和實驗一相近似。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顯示不管使用何種語速控制方式母音起始單位皆顯著地比全音節單位較具有等時性。在實驗三中有十八位受試者評估具有不同PVI句子的自然度,結果發現自然度分數和PVI值呈現高負相關,即PVI值愈大聽起來愈不自然,並發現使用母音起始單位計算的PVI值和自然度分數間的相關高於使用全音節單位PVI和自然度間的相關。無論是在言語的製造和知覺方面,本研究的結果支持母音起始單位為國語韻律計時的等時單位。

  • 期刊

羅森梭和魯賓於1978年提出一個在整合性分析中估計未發表論文數的方法-失敗安全數(FSN),史卡構於2000年時曾經為文討論過這個方法。他認為該方法的核心前提與出版偏誤的定義相違背,因此,該方法不可能是正確的。這個論點雖然其他學者也提出過(Darlington, 1980; Elsahoff, 1978; Iyengar & Greenhouse, 1988; Thomas, 1985),不過,史卡構以一個簡單的兩參數模型說明了羅森梭和魯賓的估計在現實情況中可以多離譜。史卡構的結果係建立在決策變項為一平均數為零的常態分配這個前提上。在此前提下,未發表和已發表論文數的比例只有在這個參數面的一小塊區域中會是大的。本研究延伸史卡構先前的結果,進一步說明(一)將連續變項的機率密度代以不連續變項的機率密度可以大幅簡化史卡構的推導,使第一類型錯誤的概率α和step-size β之間的關係可以明確地陳述;(二)這樣的結果並不需要對母群體的次數分佈型態做任何假設;(三)單尾和雙尾拒絕區的差異變得不再重要;(四)這個無母數的方法可以立刻泛推至兩個以上的區間,涵蓋較廣的選擇函數。

  • 期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華人差序格局的人際關係概念探討人情理論與臉面意涵在涉及「面子」威脅的請託情境,如何影響華人選擇不同的「求助對象」,以及個人在選擇該對象時所考量的理由。研究一探開放性問卷詢問四十八位受訪者會因什麼事件求助他人,及求助該對象的理由。研究結果發現:個人會請熟識者協助的事件和理由,與個人的面子感受無關。而個人不會請熟識者幫忙的,除隱私考量外,多少和個人的面子感受相關連。研究二探取情境實驗法,根據研究一的資料設計「會」與「不會」威脅「社會臉面」的求助情境,比較隨機分配於兩種情境的受試者選擇求助對象的情形。結果顯示:在不會威脅面子的情境,受試者多選擇向情感性關係的家人求助,而在會威脅面子的情境中,受試者則多選擇向不認識的工具性關係求助。研究三也採情境實驗法操弄「道德臉面」威脅與否的請託情境,所得到的結果較研究二更清楚地發現,當請託事件不會威脅個人的面子時,絕大多數的問卷填答者,選擇向「家人」求助,反之,當事件會威脅道德臉面時,問卷填答者則是選擇向不認識的人求助。至於個人在選擇不同對象求助時考量的理由,研究二的結果與研究三類似,在選擇「家人」時,考量的是希望能獲得「較好的協助」。反之,當其選擇「陌生人」時,考量的則是希望能「維護面子」。文中亦說明了研究結果的理論意涵。

  • 期刊

負向言語挑釁是國小學童間非常有效且常見的攻擊手段。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國小學童面對不同喜歡程度的同儕對其施以負向言語挑釁時,在受傷敏感度和易怒敏感度上的發展趨勢。性別差異;以及分別探究在先機式攻擊。回應式攻擊和被欺負三種不適應的同儕互動向度上分數高和低的國小學童對同儕施以負向言語的反應差異。總共有720位四年級與六年級國小學童接受施測。第一階段施測以社會提名法,請受試者選出班上最喜歡。最不喜歡。具先機式攻擊。回應式攻擊。及被欺負傾向的同學。第二階段則偽裝為另一實驗,以第一階段所提名的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同學為個人實驗刺激,利用假想故事情境,測量當不同施話者(喜歡或不喜歡的同學)說出不同言語刺激(中性或負向)時,國小學童的易怒敏感度(包括生氣與敵意歸因)與受傷敏感度(包括悲傷與自責歸因)。以全體受試者針對兩個依變項所分別進行之兩個「年級(2)×性別(2)×施話者(2)×言語內容(2)」之四因子變異數分析呈現,受傷敏感度和易怒敏感度會隨著年齡降低;兒童面對喜歡的人說負向言語受傷敏感度較高、面對不喜歡的人說負向言語則是易怒敏感度較高。而三個分別以先機式攻擊。回應式攻擊和被欺負分數高/低來分組的「組別(2)×施話者(2)×言語內容(2)」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先機式攻擊傾向高的學童受傷敏感度較對照組低,被欺負傾向高的學童受傷敏感度較對照組高;但是回應式攻擊傾向高的學童易怒敏感度並沒有如預期較對照組高。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有別於問卷形式的間接攻擊結構性訪談測量程序。依據社會訊息處理模式,本研究預期此訪談工具可區別青少年前期不同同儕地位的兒童對於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依據效益風險率假設,本研究預期男女生在遭過間接攻擊後的情緒反應具顯著差異,也預期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具性別與同儕地位之交互作用效果。研究一共有56位國小高年級兒童參加個別訪談,結果顯示間接攻擊行為反應評鑑的同儕地位效果量為中等,且遭過間接攻擊行為受害的情緒經驗具有性別差異。研究二共有60位不同社會計量地位之國二生參加個別訪談,結果顯示性別與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之間的關係會受社會計量地位所調節,且遭過間接攻擊的情緒經驗具有性別差異。研究三共有72位高、低間接攻擊傾向之小六兒童參加個別訪談,結果顯示間接攻擊行為反應評鑑的性別和間接攻擊傾向之交互作用效果不顯著,且遭過間接攻擊行為的情緒經驗具有性別差異。這三個研究都發現不同性別的兒童雖然在遭過間接攻擊時的憤怒情緒沒有差異,但對於間接攻擊之困擾和難過情緒卻顯著不同。本研究另顯示性別與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之間的關係會受社會計量地位指標影響,卻與間接攻擊傾向程度的同儕地位指標沒有顯著關係。

  • 期刊

本研究使用台灣版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之標準化樣本,共888位16至84歲之正常成年人,來檢視以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四因素爲基礎的簡短式測驗組型。以各種心理計量特質、時間限制、以及比例與線性方程式的質性估計程序來比較54組測驗組型,結果支持使用線性方程式的程序。「類同-矩陣推理-算數-數字符號」組型在效度、內容代表性、以及節省時間的考量上,都比其他組型爲優。Kaufman (1990)的「類同-圖畫補充-算數-數字符號」組型,以及「常識-圖畫補充-算數-數字符號」組型兩者也都是整體而言相對較佳的估計組型。對於認爲圖形設計分測驗可提供高度臨床資訊的臨床工作者,另外兩個組型,「類同-圖形設計-算數-數字符號」與「常識-圖形設計-算數-數字符號」,亦可以提供很好的估計品質。然而,目前的發現顯示即使是最好的組型還是有相當程度的錯誤分類比率,而且這些以四因素爲基礎的測驗組型傾向會低估能力很高的正常成年人。使用者必須注意到這些簡短版的測驗組型,主要目的僅作爲篩檢的用途。本研究結果提供相對的心理計量特質,來幫助我們選擇不同的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的簡短式測驗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