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82

中華心理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Ahead-of-Print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測三六歲幼兒的天真生物學:檢視幼兒是否能辨識生物的「內在結構」「固有潛質」與「身分穩定性」?擁有抽象的期望架構?研究者調整晚近發展心理學者的研究設計以較深入的方式追蹤72名3~6歲幼兒在各概念間的推理機制。研究結果發現,幼兒的因果思考,超越先前評估,具有較佳的潛力3~4歲為萌發期。(1)3歲已能推測生物的內在結構,知悉動物、植物與機器內在的差異,及至5歲此能力大致成熟;(2)4歲已能感知生物的固有潛質,有效預測剛出生生物的發展傾向,唯對於植物種子的發展傾向的,6歲時才有成熟的認知;(3)3歲已能理解生物的身分具穩定性,即使強行改變外觀,仍無法改變其本質,及至6歲,此能力大致成熟。整體而言在生物學的因果推理中,幼兒出現「由抽象而具體」的心理本質論思維。

  • 期刊

胡志偉(1989)引用Healy(1976)的「單位整體化模式」解釋反置詞偵測的詞劣效果。根據這個效果,他並提出詞是中文的閱讀單位,且詞之構形特徵是文字辨識的重要線索。本研究的目的是重新檢驗胡志偉的研究與觀點。在實驗一中,研究者操弄了文章呈現方式(橫排與直排)與目標項類別(形異音似錯別詞、形似音異錯別詞、高頻與低頻反置詞)並同時記錄參與者閱讀文章時的眼動情況。實驗發現:(一)相較於「形異音似錯別詞」其它三類目標項的被偵測率皆出現詞劣效果,(二)反置偵測之詞劣效果不受文章呈現方式與詞頻的影響,(三)眼動資料結果顯示,四類目標項的被跳讀率相似,皆低於3%。實驗二以紙本方式呈現直排文章,重複驗證了實驗一之直排情境的發現。綜合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於中文讀者而言,雖然詞可能是閱讀的單位,且詞的構形特徵是文字辨識的重要線索,但造成反置詞偵測的詞劣效果的原因並不符合胡志偉的觀點。

  • 期刊

態度雙歧性是指態度同時具有正向與負向評價的程度。過去有研究指出認知需求或議題涉入程度愈高則態度雙歧性愈低;態度雙歧性愈高者愈可能對相關訊息探用系統性處理。此論文以兩個研究來探討系統性訊息處理與態度雙歧性的關係。研究一以相關法測量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態度雙歧性、認知需求及涉入程度,結果顯示認知需求與涉入程度分別與態度雙歧性呈現負相關。研究二使用實驗法,以兼具正負向評價之社會事物為態度對象,操弄個體的認知負荷高低與判斷對象是個人或團體,並測量參與者的認知需求。結果顯示對個人的態度雙歧性高於對團體,高認知需求者形成的態度雙歧性較高,低認知需求者則在高認知負荷之下,對於團體對象的態度雙歧性較低。此結果展現系統性訊息處理與態度雙歧性有正向關連。本研究結果指出就既有社會議題的態度而言,提升系統性訊息處理的性格與動機因素與態度雙歧性呈負向關係,但形成新態度時探用系統性處理訊息則可能提高態度雙歧性。

  • 期刊

Jano Loovingor的自我發展理論為近代西方研究自我發展歷程非常重要的學說之一。根據她的理論,個體的自我發展依序經歷三個時期,十個階段:前社會和共生階段、衝動階段、自我保護階段、遵奉階段、自我意識階段、良心階段、個人主義化階段、自主階段及整合階段、本研究以Loevinger所發展的造句測驗-華盛頓大學造句測驗(Washington University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來檢視台灣大學生的自我發展狀況,並探討認知發展、人格特質及大學生活經驗與自我發展的關係。受試者為465名來自桃竹苗地區六所大學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學生,測量工具為華盛頓大學造句測驗(WUSCT)、五大人格因素量表(NEO-FFI)、智力發展量表(SID)及大學生重要生活事件量表。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的自我發展階段平均在自我意識階段,女生的自我發展階段比男生高;主修領域在工科的大學生,自我發展比理科、人文社會、管理及教育領域的學生低年級則無影響。基本上大學生若認知發展特色越具有相對思考、同理心及開放的人格特質且在大學生活經驗中受到知識啓發的影響越大則自我發展的階段越高。此外男生的開放性人格對知識啓敔發與自我發展間的關係具有中介效果,而女生的開放性人格與同理心則對知識敔發與自我發展的關係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面對衝突問題時夫妻所採取因應策略之類型,並檢驗衝突因應策略、夫妻互動與婚姻品質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地區已婚夫妻525對,主要測量變項為夫妻衝突因應策略(包括理性溝通、隱瞞冷戰、忍耐避讓、嘮叨爭吵、傷己傷物、親友協調及委婉懷柔七大策略)、夫妻間互動(衝突程度與支持接受度)及婚姻品質(充實愉悅感與寂寥悔怨感)等三大類變項,以潛在類別分析及階層線性模型等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果顯示:(1)夫妻運用的衝突因應策略可分為「少用策略型」、「冷戰熱吵型」、「相敬如賓型」及「多元應對型」四大類;(2)夫妻間支持的正面互動能增進婚姻品質,夫妻衝突對婚姻品質有不良影響,但此種不良影響隨著加入夫妻衝突因應策略類型而變得不顯著;(3)婚姻品質因夫妻衝突因應策略類型而有所不同,「相敬如賓型」夫妻的互動與婚姻品質均較佳,「多元應對型」夫妻則次之,「冷戰熱吵型」夫妻則相對較差,至於「少用策略型」夫妻的互動狀態良好,但婚姻品質則出現矛盾現象;(4)夫妻互動與衝突因應策略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影響婚姻品質。最後並提及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期刊

儘管目前對於部屬效忠主管已有相當程度地瞭解,然而由於華人企業組織中,部屬與主管雙方在權力與資源上的不對等,使得部屬與主管對效忠的意涵,有著不一致的解讀。為了探討上述問題與釐清主管觀點下部屬效忠的重要意涵,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逐步發展出華人主管知覺部屬效忠的概念意涵與測量工具。研究一中,蒐集主管觀點下的部屬效忠主管意涵,所得到的357項陳述句經由歸納研究途徑,獲得九項主管知覺部屬效忠的概念類別;研究二則藉由量表編製、確認性歸類及因素分析等程序,發展出20題測量題項與五因素向度的主管知覺部屬效忠量表,各向度分別為:「謹守分際」、「虛心受教」、「貼心關懷」、「克盡職守」及「管理輔佐」等。效標關聯效度分析中顯示主管知覺部屬效忠與主管對部屬的信任與效能評定,有顯著的正向相關。討論中闡釋本研究發現的實務意涵與理論反思,並指出主管知覺部屬效忠的未來研究方向。

  • 期刊

上下屬對彼此關係的認定如何影響雙方的行為,近年來雖然頗受研究者重視,但大多聚焦於雙方對關係品質的知覺上,而忽略了當事人對此關係所存有的先成之見。本研究有別於以往採取上下關係的類別互動觀點,特別關注領導者對上下關係本質的認定,將領導者對上下關係的認定區分為情感性關係認定與工具性關係認定,再探討主管之上下關係認定對部屬三種利社會組織行為包括(利主管、利同事及利組織)的影響;且進一步探討部屬權力距離的調節效果。在蒐集795對主管與部屬之對偶資料並進行分析之後,發現:(1)主管之上下情感性關係認定,與部屬之利主管、利同事及利組織行為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2)上下工具性關係認定則對部屬之利主管與利同事行為具有顯著的負相關,但對利組織行為則無相關;(3)部屬權力距離在上述關係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權力距離弱化了領導者情感性關係認定對利主管行為的正向影響、以及領導者之工具性關係認定的負向影響;但卻強化了領導者情感性關係認定對利同事、利組織的正向影響。最後,討論本研究的貢獻、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