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74.231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s expressed in the encyclical of Pope Francis, Laudato Si, and the three-fold understanding of convers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religious, primarily found in Lonergan's 1972 work Method in Theology.

  • 期刊

In this paper,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Bernard Lonergan's thought, I attempt to approach the question of the religious "other" within our current pluralistic context, focusing more on the cognitive healing role of the human agent and the cognitive bias problem of relating to "the other." There is no attempt to articulate religious doctrines but, instead, I point to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mon context for spiritual security, a methodology of collaboration that is structurally rooted in our common human subjectivity and that will serve as a common basis for mediating authentic engagement in and between all traditions. Especially I try to point to the solution discovered by Lonergan in 1965.

  • 期刊

郎尼根採用《洞察》中的認知理論為基礎,來發展他的《神學方法》。因此,本文首先介紹郎氏的認知理論,即經驗、理解、判斷和抉擇。其次,說明郎氏的神學方法,他描述八項專務:一、資料收集:與神學相關的資料;二、詮釋:理解資料的意義;三、歷史:研究傳統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公開活動;換言之,去理解在時間中什麼是繼續的;四、辯證:將主體視野的衝突明朗化,並促成歸依;五、奠基:以歸依為先決條件,使主體生活在神的視野中;六、信理:表達對事實的判斷與價值的判斷;七、系統:處理信理中事實與價值的不一致,而達到內在的一致性;八、傳播:把信仰的訊息傳遞給他人。最後,針對郎氏的神學方法與阿奎納的神學方法進行比對,指出郎氏神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之處。

  • 期刊

郎尼根畢生的努力,就是要建構一套神學方法,用於神學研究,但認為神學方法須建基於不能被推翻的認知論基礎上,才能成立。郎氏在其經典著作《洞察》一書中,提出認知理論,作為神學方法的基礎。郎氏在其另一經典著作《神學方法》一書中,所提出的神學方法包含兩個基本階段:媒介神學與被媒介神學。每個階段又分為四個層面:兩個階段共有八項功能專務。由於神學方法是建基於不能被推翻的認知理論基礎上,所以是有效的神學研究法,因其超驗的特質,可用於研究其他一切學科,包括宗教交談。本文旨在討論郎尼根認知理論及神學方法的意涵,探索兩者之間的關係,及評析其是否成立。

  • 期刊

郎尼根以認知活動作為反思宇宙演化的出發點。認知者∕人是在世存有者演化至有心智意識的時份,容許我們舉一反三地從知識的增長中體會萬物起伏浮沉的昇進。正如人的「純求知欲」指望著認知「存有」,宇宙的「導向動力」展望著臻至「完成」,以致我們可把宇宙萬物的「究極目的」體認為在世存有者的內在潛能,從中觸發起導向性的動力、引領著萬有邁向終極的圓滿。郎尼根尚且引用11個論點來詳析「究極目的」之義蘊,藉此給古典形上學之「目的因」提供了細緻而深入的闡釋與補充。

  • 期刊

郎尼根對於多瑪斯哲學與科學探究的原理具有深刻的研究,而標舉出二者具有「同態結構」的特性。本文首先釐清此一觀念,及其在郎尼根思想上的運用;其次在於探討為何郎尼根認為多瑪斯主義可以和科學思想產生連結。本文主張,二者的同態結構可歸結為:一、科學與多瑪斯學派皆肯定經驗和與件的重要性。二、定義與判斷之於多瑪斯的認知論,以及假設與驗證之於科學的探問法二者具有同態性。三、科學與多瑪斯學派對認識皆懷抱謙遜之態度;最後,二者對認知的理解皆已擺脫了「可視性」而朝向「可理解性」的結構,前者主張抽象作用把握可理解形式,而後者以洞察把握「可理解性」。本文透過郎尼根視角所達成的目的,不僅在於澄清二者之「同態結構」的可能性,更在此基礎確認科學探究及其精神,非但不會使多瑪斯主義在當代失色,相反地,更可能證明多瑪斯哲學的合理內核。

  • 期刊

本文旨在藉著論述從《莊子》到《老子中經》有關身體、隱喻與對話的想法,以突出道家與道教的靈修與及其論述形式。道家智慧通常以隱喻、敘事和對話的形式來發表,而避免使用顯態、直接、抽象的概念、論證與描述。例如,莊子使用三種論述方式,寓言、重言、卮言,其中重言往往以道家先哲先賢之間的對話作為表述方式,而其與身體的奧秘之開展之關係,將構成本論文第一部分之工作。吾人從莊子進入《老子中經》,其對於身體的存思往往採取與內、外於身體及其各部分的神明間之對話。最後,我們將指出兩者的連續與斷裂、相似與差異,以顯示其對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