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47.5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的內容著意在討論「寬容」 (tolerance)這一主題的內涵,說明寬容乃是根源於人類的人際關係而來,藉由這種關係指出人和人內在共容的可能性,並析論各種不寬容的行為背後所隱藏的仇恨、敵對、支配、否認人權等等的負面因素,最後討論「寬容」和「寬恕」 (toleration)的區分,指出後者乃是一種習慣,藉由後天學習而來,被社會所決定的態度:而前者則源於人類內在最基本的情感。並且指出政策或道德規範必須是建立在「寬容」的原則上,藉以彰顯對於人性的尊重並表現為政治上對於多樣性權力要求的肯認。

  • 期刊

寬容是基於平等的原則,對於他人的尊重。寬容不同於忍耐、寬恕、與縱容。人類歷史上最普遍的現象是在宗教上的不寬容:其他種族、社會、政治上的不寬容也多能朔源至他們在信仰上的差異。不寬容的原因在於族群間意義結構的差異,以及懶惰、無知及自私自利。其不寬容的人性根源則在於對「生命有限」的恐懼;而能克服這種恐懼的力量唯有「愛」。「兼愛」是超越時空、親疏關係、地位高低的平等之愛,兼愛的方法在於 「親人若己,愛人如己」,其最終的根據在於「天志」。寬容以超越一己之私愛為基礎,以平等為原則,其最終根據也是超越的。是故,墨子的「兼愛」與西方的「寬容」思想相輔相成,寬容是兼愛的表現,而兼愛是寬容的動力。

  • 期刊

哲學的起源,來自於人對其存在情境的感受與思考。當我們去做哲學研究時,我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也多與我們的生活經歷有關。不可諱言的,在我們的人生過程裡總是充滿了各種的衝突與磨難,讓我們徬徨在無所適從的迷惘中。於是,我們便想透過各種途徑來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在我個人的研究裡,我發現莊子的寬容思想提供了一盞明燈,讓人對於化解心靈的困境有了新的契機。「自由」是莊子的人生理想,而「寬容」則是莊子實現此理想的手段。本文即是以莊子的寬容思想為主軸,首先論析其寬容思想的形上依據,再依其寬容思想來論析人與萬物、人與他人以及人與文化的相應之道,由此以彰顯莊子寬容思想的深層意義與實踐期許。

  • 期刊

本文擬從形上學、時間觀,以及道德暨宗教的立場,探討(原始)基督教對於「寬容」(Tolerance)和(原始)儒家對於「恕」(Shu)的看法。從而,以異中求同的原則,先是論述一者為天啟神學,另一者為人學;接著,試以互補的觀點,即本於有神論的思維之考慮,析論強調人之可完美性的儒家,並無強而有力的理據可迴避或拒斥基督教所抱持的完美德性(按:無罪性)和完美人性(按:道成肉身的神人)觀。最後,則由人的有限性與存在性的角度,接討兩方因預設的差異有否達到相互敬重的可能性?

  • 期刊

「臨終關懷」所表達的是普及於社會上每一個人對臨終者或瀕死者的關懷行動,這個行動的核心在於臨終者本身及其周遭的人(特別是其親屬) ,因為「臨終關懷」並非 在「等死」或「等他死」,卻是在於一種尊重的基礎上去平等的相互對待──在幫助、陪伴、祝福那走向生命終極的人身上,同時得到對方的關懷──。這是不同於「安樂死」的一種愛的展顯,開顯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表現於具體行動上即為「寬容」的德行。孔子儒家一貫之道的生死智慧,正是一股發自內存本然的基本情感、甚至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感情之流露,不再是對那無法挽回、無可免之情境的忍受或忍耐,確是「寬容」,因為「寬容」的真義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共感:孔子儒家所言之「仁義內在」也就是直接地關注於這個「人」生命主體的深邃內涵。

  • 期刊

本篇論文的主要工作,希望能經由中國式生活世界的觀點,找尋出一條適切的進路,可以針對寬容概念提出當代新的哲學思考與詮釋的面向。由於在中文的發音上,也可以用同樣的「寬融」表述相同的音,寬融的意涵可以指:開啟與拓寬融合的意思,因此在中文的相同發音的詞語中,如果不看字的書寫,我們亦可憑在其中隱含著的中文語言的獨特同音異字的開放思考特性點。因此單憑寬容一詞的音,在中文聽眾的心中,可以解讀為:對新視域的開放性。正是由於這一項在中文特質上的事實狀況,本篇論文將所要論述的焦點,集中在我們如何使用差異哲學解讀法,對「寬容」這個語詞在作為書寫與言說之間的差異中的隱含性上指出一種哲學的新面向。在此,我們將選用詮釋學與解構理論作為主要的方法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