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66.15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闡述伊恩巴伯(lan Barbour)所提出的四個宗教與科學的相關模型,包括衝突、獨立、對話及整合。在對話及整合部分亦對以下數例作進一步的討論:科學/宗教關係的歷史;科學及神學間研究方法之相似性及科學模型在神學中的使用等。文中亦提及與環境相關之倫理問題及倫理問題之中對研究可能方向的爭論。歡迎讀者本身的立場考量科學及宗教之間的關係。為便於讀者對此主題作進一步的探討,文後並附上參考書目及相關網址供讀者參考。

  • 期刊

「表格」一詞在代已愈來愈重視,本文主要探究德國學家謝勒(Max Scheler,1874-1928 A.D.)對位格的法,首先闡述「位格」的意涵,指出位格具理性與自由意志,是肩負著道德責任且能自由行動的完整整體,但它並不能被當成「某物」,或紽思惟性「概念」。其次探討「位格」與「我」的關係,將能夠展現精神性行為並在此行為中實現價值的「位格」,與囿於身心層次的「我」作一區別,以彰顯位格的獨特價值。最後,談論位格的價值,分別從「位格的價值」、「位格的道德價值」及「模範位格」三方面作說明,試著使位格價值較整的呈現。希望透過謝勒的位格觀,能幫助對我們位格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使我們關注到自己所具有的「位格性」的獨特價值。

  • 期刊

人性的平衡,一方面注意外面,同時也在收斂心神中注意內在的自我。人由外觀自然,轉成內觀智慧。靜觀即素樸地擬視真理。靜觀分自然和修練的。收斂心神的靜觀,是一種深沈的靜默,一種奉獻自我於我人直接接觸的外界實體,並是滿懷熱愛的關注事實在我們身上的表現,且作一種積極的投入,接受我們四周的信息。現代人生活的特質是野蠻、粗暴及空閒時間的浪費,對於偉大目的大肆忽略,對眼前急功近利過份奢求,靜觀正可補救現代生活的弊端,因為靜觀生活會幫助人在行動之前,能夠回想。外向及行為主義的態度是現代世俗文明失去靈性及空虛的原因,安靜、收斂心神及反省的氣氛乃得救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芯能重獲平衡尋回人性真面目的方法。本文即在簡介今日世界最欠缺的靜觀精神,我人首先探討靜觀意義、種類,並進而探討靜優位及其重要性,最後提出靜觀帶給現代人的貢獻。

  • 期刊

前一陣子,西藏密教的傳法在台灣掀起了一股旋風,其中《西藏生死書》藉由藏密佛教的觀點來討論「生」與「死」的問題,闡述「解脫」之道是形成熱門話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是:死並非一切的結束,它並不可悲,而生命亦不可喜。人應以喜悅來面對死亡。我認為這種態度在世界上許多大宗教裡亦有相通性。身為現代台灣人,我以為建立積的死亡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將就《西藏生死書》裡面提到的《中陰聞教得度》(英譯為《度亡經》)中的死亡觀作一探討-它對「死亡」及其衍生之諸概念有直接的說明,同時也略述基督教的生死觀,也許能在今日台灣紛亂之的宗教場域中能找出另一條對話的可能道路來。另外就個人所見,提出一個新的思考「死亡」的觀點-「死之死」,盼有助於解除人對死亡的恐懼。

  • 期刊

以藏傳宗為信仰主體,以天葬為實踐的死亡觀很獨特。本文力圖在與其他東方以及漢文化的比較中,揭示出西藏天葬文化及其死亡觀的奧秘與真諦,以及其並非主觀意願的客觀效果。所謂東方喪葬文化和死亡觀主要基於印教和道釋儒家等主要思想體系,以及衍生的地方宗教和風俗習慣。人們在喪葬類型中自然生了對死亡的不同認識,即死亡觀。死亡觀是喪葬活動的理論基礎,而喪葬方式則是死亡觀的實踐活動。東方死亡觀受著由自然理境和社會條件所構成的總體文化背景,即地緣、宗教、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它可分為同一觀,虛無觀,轉世觀,命定觀,永生觀,自然觀,節義觀,等級觀,輕生觀,重生觀,貪生觀等。藏佛教文獻對死亡進行了詳細而深奧的探討,從而對死亡觀揭示出死的本體意義,認知意義,倫理意義,審美意義和因果意義。同為中華民族,但漢藏傳統顯然不同,盡管二者有一定的邊緣結合區和悠久的歷史關聯。在喪葬文化上,漢藏更表現出迥然相異的特徵。藏喪葬文化信奉天葬觀、薄葬觀、滅屍觀、無祖觀,就地觀。漢藏喪葬文化相較,前者較帶有人為,功利和重的物質制,而後者則較具有自然、超脫和質樸的精神追求,任何喪葬文化及其死亡觀都是與某個民族的整個自然生存的條件和經濟活動的方式,以及在它們基礎上產生世界觀、宗教和價值觀相適應。對某種特定的喪葬方式的採納和沿用,也是某種習以長期心理適應的發展結果。生長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民族,可以說是離蒼穹最近的人類群落。西藏天葬死亡觀是建立在藏傳密宗與苯教二者義的基礎之上的。藏族民眾普遍相信靈魂必須徹底脫離肉身軀殼才可以達到升天的目的。藏死亡觀在天葬中的客觀結果是:死亡成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某種轉換,成為一種最有利理保的喪葬形式,成為最節省資源喪葬形式。對天葬文化的有各種偏見或俗見:一是歧視,二是獵奇,三是寬容。天葬文化的主觀意願是升天,但其客觀效果是最徹底最超脫最本體性地回歸自然。如果撇開文化偏見,心理障礙,客觀條件的限制和某些技術層的量,在一定意義上說,天葬是所有喪葬類型中,最合理最有利人類發展的一種方式。

  • 期刊

本文探討的問題是: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的死亡智慧和「生死互滲」觀使現代心免於死亡之焦慮與恐懼。本文認為:一、現代人在生活品質上要高於傳統人,但在死亡的品質上則要低於傳統人,因為現代人的死亡恐懼比之傳統人更強烈。二、死亡是一大「黑洞」,無法定義,只可推測和想像,它蘊藉著人類最大最深刻的悲劇。三、中國傳統死亡智慧可區分為兩類:一是不能溝通生死的智慧;一為可以溝通生死的智慧,它們都有其現代的應用價值。四、建構一個科學且合宜的生死觀的核心是:理解並運用生死互滲的觀念。

  • 期刊

本文擬對日漸引人注目的台灣士林哲學作初步探討。全文分三部份,首先回溯新士林哲學的由來及其基本觀點;其次探新士林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比較研究30年代出版的《中古文化與新士林哲學》(趙爾謙譯述)和六十年代出版的《士林哲學》(羅光著),揭示士林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最後論述台灣新士林哲學的基本特點。本章認為,台灣新士林哲學有三大特點,即現代化、科學化土木化,而以土木化為核心。現代化、科學化不以土木為依舊,則有失教廷既定宗旨;本土化而無現代內容、科學光環,則不易為人所接受,台灣新士林哲學本土化的實質,是使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天主教化。

  • 期刊

「徹底人道主義」是漢斯;昆普世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應該像人那樣地生活,應該實現全面的人性,以求人們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都得到最佳的發展。本文在論述漢斯;昆對世俗人道主義的評判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其「徹底人道主義」的構想,即他關於人性、自由、愛、解放的理論,從而說明了漢斯;昆對人權、人的價值、自由、正義、和平和尊嚴的高度重視。的人道主義是一種基督教的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