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92.6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人性,就其本身結構乃靈與肉的結合,靈屬天,肉屬地,人乃「頂天立地」之存在。就其關係來看,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天,人與地,形成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神學和宗教學、自然科學和藝術,涵蓋了真、善、美、聖各個層面。 本論文從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人倫教育、生活教育、人生觀五面向為經,以中、西兩方的教育哲學為緯,譜成以人性為首的教育藍圖;環繞著教育內涵和過程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上到下的中庸思想,以及涵蓋各種學科由下到上的「下學而上達」的論語提示,形成下迴旋的「天命→人性→道→教」以及上迴旋的「教→道→人性→天命」的思想進路。

  • 期刊

倫理作為一基本教育課題,在廣義的中國文化圈內,確是有一項極為重要的傳統資源──儒學或儒教。更由於今日專業倫理尚在科技化與社會化雙重壓力之下,不斷尋求意義的顯豁、實踐的開展,以及方法與策略的多方運用,儒學乃大有介入今日倫理議題的可能性,而這對於倫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正有其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們能在進行具倫理意含的任何一種施教過程中,將儒家倫理放入專業倫理的思考之中,這對受教者的人格養成,以及整個社會化的工程,理應有積極的效應。

  • 期刊

本文首先討論道德教育所以會用力多而收效少之故,再探討何者是道德教育的恰當方法。然後引入牟宗三先生對「仁」的詮釋,說明孔子論仁時所採用的啟發、指點,令人反求諸己的方式,是很值得從事倫理教育者參考的。孔子以此方式教人,顯示仁是人的真實生命,有此真實生命之呈現,才能有種種德性行為的產生。本文對於仁的內容意義,亦關連於道德教育問題,作了一些闡釋。

  • 期刊

本文先說明倫理教育的目標。雖然大學的倫理教育牽涉到全部大學的組織與生活,本文的範圍則僅限於正式課程中的人生哲學、服務課程及專業倫理。輪仁大學為台灣第一所設立全校性必修的專業倫理課程的學校,反映《天主教大學憲章》的精神。本文介紹此課程的目標、綱要及課程委員會所提供的資料與行政資源。描寫課程委員會近年工作成就之後,作者做一些檢討,並提供多項建議,以改善大學的倫理教育。

  • 期刊

原住民教育近十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本文先將原住民教育發展嵌入歷史與情境的脈絡中勾勒出其輪廓,再深入脈絡之中對原住民教育改革作教育決策倫理的探討。自一九六○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地族群間的衝突愈來愈頻繁,也愈趨白熱化,「去殖民化」、「反種族主義」、「多元文化」的理念逐漸倡行,各地原住民內部的自覺運動也迫使各國重視原住民受宰制與受歧視的問題,「原住民族自決」、「原住民文化主體性」、「建立原住民族教育體系」逐漸形成各地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共同訴求,這一波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籲求,當然遭致相當多反對的聲浪與阻力,這些都考驗著教育決策者的良知與能耐。 多元文化理念強調的是文化是人類建構的,在人類的世界裡因著血緣、地域與時空背景的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文化社群與文化傳統,文化社群與文化傳統雖有不同,都有其特色與內在的邏輯;因此,多元文化的理念是與「我族中心主義」、「普同文明」相互對立的。雖然多元文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文化體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強調的是不同文化價值、觀點相互衝突或不相容時,並沒有先驗性文化指標作為判斷的評準。。本文嚐試在這樣的多元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檢視在原住民教育發展趨勢裡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訴求,透過倫理的省思,以期為教育決策紮下較堅實的基礎。

  • 期刊

本論文旨在討論常用教學法中,在倫理課程的適用性。一方面討論倫理教學的困境,從而提出建議,並討論各方法在倫理教學的適用例子。另一方面強調在大學階段的倫理課程應加強學生反省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倫理教育的理想方能實現。

  • 期刊

所言「專業」即在於具體的實務運作,其在社會上的具體呈現即為「職業」。當今,雖然專業與職業已趨於緊密結合,但專業與職業仍有相當的差異。既然專業著重的是具體的實務工作(而且是一項「服務」),那麼,專業內的倫理教育不但重要、無可或缺,而且主要在於實務運作上的現實倫理關聯、道德規範,而非知識理論架構上的論證。如此,專業倫理教育需要的不再只是口頭上的知識傳授,而確實在於教育者親身歷練的分享、導引,期使受教者因其切身的體會而領受、體認其專業實務的倫理實在。這卻是猶如導師與學生的關係,在生活實作上的教導。護理照護的專業特性,其倫理教育於此意義上特別顯明,因此,筆者即以護理教育為例來闡明「專業內的倫理導師」之義。

  • 期刊

本文在深度分析近代科技發展與功利主義道德觀的關係之後,首先指出兩者都是實證思考的產物,也指出牛頓科學、哥倫布事件與一個機械論的強調征服觀念的世界觀之關連,更進而指出功利原則就是在這些條件下的產物。在討論功利主義的歷史淵源與社會的適切性後,我們反省其論點的不足:揭示出它導致道德神聖性與永恆性的破壞,使得道德生活陷於貧乏。更因其對精神價值的忽視,常導致人性尊嚴的被否定。在最後一節中,我們試圖以義務論的精義來作為其救濟,尤其是羅爾斯與羅斯兩人的論點,一面保存了義務論的精神,一面又引介了適合新時代的思考方法,很值得我們參考。

  • 期刊

老子的「柔弱」哲學,是以「反者道之動」作為其思辨的原理,以「正言若反」作為其辯證的法則。明乎此,則其「柔弱」哲學的真實義涵,乃是以「反面的字詞意」呈顯「正面的義涵」,也就是以負面的修為達到正面的效用,並以此達成人生、社會的圓滿和諧。此乃永不窮竭,與道同其長久的「實強」,而獲致此一「實強」,即為老子主張「柔弱」哲學的真正用意與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