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54.18

哲學與文化/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人類是有理智的,能分辨是非,認識真假,然而由於理論或事實的複雜,再加上習俗與教育的不同,在認知,不免會發生錯誤,特別是在倫理道德方面,更容易混淆,而難以分辨的正確,於是乎就發生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在有關真理的主張上,我們在這裡不去論,我們只就倫理學方面,加以考察。 希臘在古代就產生了倫理上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在近代人們更加堅持,不承認有統一或普遍性的典範存在,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無論古今的 倫理學者,連主張懷疑或相對論的人也不例外,他們都相信善當行,惡當避,夠了,這種承認,不就承認了道德或倫理的普遍性、絕對性了嗎?倫理懷疑主義或相對主義的主張者對他們的主義不懷疑,也又不是陷於自我否定,而以他們的主張,有普遍為典範的價值了嗎?

  • 期刊

二十世紀是心裡學的光輝時代。如果說,佛洛依德是早期歐洲心理學的一顆明星;那未,馬思樂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美國心理學界的一顆慧星! 本論文包括了兩個主要部分:首先作者介紹了馬思樂短命的一生,然後分別介紹了分辨了馬思樂遠見心理學的三個發展階段:(一)馬思樂的獸性心理,(二)馬思樂的人性心理學,(三)馬思樂的神性心理學。最後,作者簡介了馬思樂與道家心理學的關係和遠景。

  • 期刊

在蘇東波變天,中韓越三共黨國家倡導開放改革政策,開始擁抱資本主義之後,我們重新閱讀出版已超過半個世紀之久,熊彼得的鉅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政治》(1942),不能不引起另類的思考,而加以慎思明辨。熊氏視資本主義為經濟結構內不斷產生革命,導致新商品、新技術、新市場出現的組織,這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之機制。資本主義的成功反而破壞了保護它的社會制度,而使資本主義走向最終的式微。其理由是科技創新與生產劇變,使資本家的創意枯竭,同時資本家賺錢,聚斂、傳宗接代的意願逐漸消失,乃至企業精神終告萎縮。至於民主政治不過是領袖之間的競爭,但其競爭的輸贏卻繫於民眾贊否的投票。 是故良好素質的政治家、有效率的官僚體系、人民與反對黨對政府施政靈敏的反,以及不同意見和利益的容忍是構成民主的要件。歷史上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的崛起關聯密切。熊氏認為在資本主義中個別企業家所扮演創新的角色,其後逐漸由龐大的公司行號眾多的經理人員所分擔,這種集體的管理方式有利於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要之,熊氏認為社會主義與民主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本文在評析其著作之餘,指出他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體制的論述有其精闢的一面,但也有囿於一偏之見的另一方面。

  • 期刊

就有一般志於對文化傳統進行改革的人而言,文化傳統代表的可能是一種保守的惰性力量;但是,若把文化傳統放在社會現實的層面來看,雖然政治和經濟結構對文化傳統的進展具有影響;但更重要的,文化傳統對於外在結構也具有選擇性,可以說,它對於社會結構的形成具有程度上的決定性。文化傳統在其內部根本之處有其自主性及不可替代性。由此可知,文化 傳統可以有所變革,但絕不可能完全拋棄。今日我們若意圖對台灣社會文化提出改革的實踐行動,就必須先理解決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之真世性和連續性之所在,同時讓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基本精神對話,以期找出一個可被接受而有效的實踐方案。 漢民族文化傳統──或謂中國文化傳統──之基本精神:重群體、重合諧、重傳統的一貫性、重主體意義的滿全,符合這此特性的社會行動才能社會大眾所認同。故當我們意圖要對台灣社會問題就文化層面找出解決異化的行動方案時,可以從這樣的方向進行思考──以解方為目的,以容忍的態度,平等的立場來進行理性的溝通。因為這樣一方面合乎台灣人所承續的漢民族文化傳統;一方面又可免除墮入「非理性」的危險。

  • 期刊

儒學在現代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它在傳佈時遭到現代民眾的普遍冷漠。現代民眾之所以冷漠儒學,是因為他們對儒學缺乏特殊的親近感。這說明只有用心培養現代民眾對儒學的特殊情感,儒學才能在代社會內求得長足發展。但在現代新儒家看來,振興儒家用不著刻意培養現代民眾對儒學的特殊情感,因為現代民眾因其生存困境而必然會自動地認同儒學。針對這一看法,本文強調:在儒學學影響社會的傳統模式已失去效用的現代,儒學欲擔當起現代使命,關鍵在於贏得現代民眾的真誠的認可。而儒家欲贏得現代民眾真誠的認可,根本不在於爭取現代民眾對它的正確認識,而在於以切實的方式培養現代民眾對它的特殊情感。

  • 期刊

「公」「私」觀念及其關係的辨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淵源流長,但在本土上對此的研究卻相當不夠。本文從「公與私的意理結構」、「公的本位化及其根據」、「私的抬頭及其合理化傾向」、「公私之辨的問題及其超越」等方面,對公私觀念的基本意義、公私訴求的對立性作了探討,並對此化解二者的緊張,使之共同存在與合理成長,作了一個初步安排。

  • 期刊

本文對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概念進行了深入挖掘,提出生活世界具有主體性特徵和人性化特徵。通過考察胡塞爾的科學學說及其對「科學危機」的提出和解決,作者認為重視生活世界是胡塞爾的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思想。針對當代社會全面技術化所引發的問題,作者從維護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了幾點看法。

  • 期刊

本文嘗試說明傳統中國在皇權之影響下,如何造成政治發展的憲政障礙。首先由皇權的來源出發,發現至少有天命、君道、君主本身、與繼承制等要素。其次討論及批評皇種之本質:人治取向、世襲制、上尊下卑及教育因素為其內容。最後提出一些個人省思,認 馬德治、法治、理性與民主等四個面向應是未來中國政治之應然發展。本文在分析角度上以西方憲政發展之經驗相參照,著重政治面的分析,蓋中國傳統政體下,往往政治面的意涵遠 ( 超過法律面。最終目的正如阿宏(Raymond Aron)在其著作《社會科學的邏輯》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of Science)所說,欲在混淆、不連續的事實事件(reality)中,建構出較 為連貫、理性的理論全貌(1)。希望能藉此種分析,對中國古代憲政主義發展之障礙有較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