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3.14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標:近年來生物醫學文獻發表量日益增加,有必要借助電腦自動化整理大量文獻並提供有用的資訊。目前自動化整理生物資訊之著名相關網站如Coremine、STRING、DisGeNet等,但都看不到字詞間的間接相關性。本研究欲探討PubMed收錄之非結構化摘要中,醫學主題詞(MeSH)與基因名稱間不同年代使用次數的高低情形與各詞彙間的相關強度。方法:本篇研究所採取的研究設計為text-mining design,研究樣本為2016年7月8日檢索PubMed並下載共26,295,751篇文獻。分別利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與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命名委員會,編製的醫學主題詞與基因的正式名稱,檢索同義字後建立27,883個醫學主題詞的字庫與39,903個人類基因的字庫;文字比對擷取各摘要中包含的醫學主題詞與基因名稱,以年為單位計算各詞彙於摘要中出現次數,並使用word2vec分析詞彙間的相關強度。結果:本研究建立互動式網站,提供查詢醫學主題詞與基因名稱在各年代摘要中出現次數與頻率,以及最常一起出現在摘要中的相關字詞(https://yihsin.shinyapps.io/meshgeneterm_relation/)。本研究發現在2012年開始有很多文章在摘要中提到China,次數排名於2016年擠進前8名,象徵中國在學術界的崛起;Health從排行第7到第3名,也許表示越來越重視健康的議題。舉退化性關節炎為例,與退化性關節炎最常一起出現在摘要中有截肢手術、髕骨、膝關節與癱瘓等,同時也看的到這些字間的間接相關。結論:利用本研究建立的網站,瞭解各醫學主題詞與基因名稱在摘要中不同年代使用次數與頻率,以及最常與哪些字一起出現的相關強度,讓研究者在探索新領域時能快速有概括性的了解,取得建議研究的方向,以利往後跨領域之科學研究。

  • 期刊

目標:職業健檢機制的制度缺失之一,為特殊健檢的對象僅限在職者,因而難以早期偵測潛伏期漫長的職業病。有鑑於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職醫)在職業健檢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石綿相關疾病為例,探討職醫對於石綿作業工作者離職後健檢機制必要性、可行性與影響的觀點。方法:研究者在2017年1月至8月間個別訪談15位職醫,訪談主題為:(1)對於目前石綿作業特殊健檢機制的看法,(2)對於建立職業石綿暴露工作者離職後追蹤檢查機制的看法。結果:受訪者都同意現有的職業健檢制度無法對職業石綿相關疾病發揮提早偵測的功能,因此有必要改善。然而,受訪者對於建立石綿職後健檢機制持有疑義,可歸納為以下五個面向:(1)界定石綿暴露工作者的困難,(2)確認石綿暴露的困難,(3)缺乏合適的篩檢工具與專業判讀人員,(4)缺乏明確的財源機制與配套措施,(5)可能引發道德危害疑慮。結論:受訪的職醫皆同意政府應針對石綿暴露工作者建立職後健檢機制,並同意其他可能導致職業病罹病風險的職業危害也應比照,然而在執行層面上之制度設計與配套措施,仍需就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研商。

  • 期刊

目標:我國勞動部(時為勞委會)曾參考日本職業精神疾病認定制度,於2009年發布「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其中羅列多項職場內外生活壓力事件,本研究將這些事件項目發展為心理壓力強度評估量表,並運用質性訪談蒐集量表內容對於台灣職場脈絡的適用性評估,以及工作者填答壓力強度分數的影響因素。方法:2010~11年間徵得36位來自製造業、服務業、營造業與公共行政業的正職、約聘、派遣工作者參與量表試填與訪談,透過半結構式大綱深入瞭解受訪者填答問卷的難易程度,以及生活壓力事件發生情境和壓力強度評分的考量因素。結果:個人對於生活事件的壓力強度評估經常需要對照對於他人類似經驗的觀察,並隨著發生時間遠近、事件嚴重度的認知、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無支援體系、個人價值觀等原因而對生活事件的壓力強度判斷產生個別差異,另組織人手不足以及高難度的業績目標對於台灣職場而言可能是值得納入評估表的壓力來源,而收入減少事件雖然在參考指引中被歸類為職場外事件,但工作者的收入減少和職場內的薪資條件亦有相關。結論:在政策面,本研究針對壓力評估表的後續修訂提供實證依據,另對於企業在員工壓力管理與協助方案的規劃,也提供議題設定優先順序的參考。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探討乳癌及大腸癌篩檢利用之收入不平等,以及不平等與篩檢率之關係。方法:本研究資料取自2001、2005、2009、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估計45或50歲至69歲乳癌及大腸癌篩檢之與均等家戶收入關連之Erreygers集中指數(ECI)、相對不平等指數(RII)及影響不平等因素解析。結果:乳房攝影及糞便潛血篩檢率自2001年之9.2%及10.1%分別上升至2013年之46.1%及41.3%;並呈現收入愈高篩檢率愈高的現象。2001年最高收入群體之乳房攝影使用率比最低收入群體多達近一倍(RII=0.984),但到2013年下降為多5.7%(RII=0.057)。最高收入群體之糞便潛血檢查率比最低收入群體多40-60%(RII=0.377~0.634)。除了2013年乳房攝影外,兩項篩檢之使用亦都集中於高收入群體(乳房攝影ECI=0.060~0.150;糞便潛血檢查ECI=0.036~0.104)。免費政策實施前(2001、2005及2009年)收入都是影響篩檢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免費政策實施後(2013年)教育程度為最重要因素。結論:與「反轉公平假說」一致,當篩檢率上升時,不同收入群體篩檢率差異愈小。提升篩檢率可縮減篩檢之社會不平等,有助於緩和健康不平等。

  • 期刊

目標:本研究分析台灣罹患肺結核病之移工的醫療照護過程,探究移工這個弱勢社群,是否在獲得醫療照護資源的機會上面臨許多阻礙。研究中說明台灣還存在著這類問題,並試圖提出改善的建議。方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針對九名罹患肺結核的個案及一名資深結核病個管師進行深度訪談,結合訪談及參與觀察的田野資料,進行質性研究方法的分析。結果:分析發現關鍵影響結核病移工獲得照護資源的重要因子,主要有四,分別是現行相關政策所產生的限制、文化及溝通的障礙、仲介及雇主缺乏正確的健康觀念、醫療人員的權宜措施。結論:本研究具體建議(1)政府相關單位應強化醫療人員的多元文化照護能力;(2)醫院應擴大參與面,善用醫療體系之外的資源改善移工的健康問題;(3)政府應加強跨部門的溝通,創造外籍移工獲得較佳治療的機會。

  • 期刊

目標:國外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合併精神疾病較容易經歷延遲診斷或治療,台灣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情形?本研究欲探討癌症病患是否會因合併精神疾病,致癌症延遲診斷或治療。方法:採回溯性世代研究,以2011年確診為肺、肝、結直腸、乳癌、口腔及子宮頸癌新發個案有治療者為對象,利用全民健保門、住診及癌症登記檔進行分析;以傾向分數配對精神疾病與非精神疾病組;另將精神疾病細分為焦慮、老年期診斷、物質濫用、嚴重精神疾患與其他精神疾患。以癌症期別第三期以上定義為延遲診斷,診斷到開始治療≥4週為延遲治療;控制變項包括病患、疾病與醫院特質,採條件式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結果:癌症治療患者延遲診斷率,合併精神疾病者為48.2%、非精神疾病者為44.3%,兩者無統計上顯著差異(AOR=0.97, 95%CI=0.84-1.11);合併精神疾病者延遲治療率為58.7%、非精神疾病者為59.7%,亦無統計上顯著差異(AOR=0.94, 95%CI=0.83-1.06);不同類型精神病分層分析,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結論:整體而言,癌症治療患者合併精神疾病無較高延遲診斷與治療風險;然如何減少延遲診斷與治療國內仍有努力的空間。

  • 期刊

目標:早期運動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的住院病患快速回復,但未有研究探討早期太極拳運動的長期成效,故本研究旨在檢測AECOPD住院病患接受早期太極拳運動訓練在運動耐力、焦慮憂鬱、生活品質與生物標誌物的長期成效。方法:本研究採類實驗設計,立意取樣自雲嘉三間醫院,共31人參與此研究(實驗組,n=17及常規照護的對照組,n=14)。收集6次資料,分別是介入前、出院日、出院後1週、1、3及6個月。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太極拳運動成效。結果:實驗組比對照組在出院後1週(p=0.008)及第6個月(p=0.012)有較佳的運動耐力表現;實驗組比對照組在出院後第3個月生活品質明顯改善(p=0.040);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出院後第3個月第六型介白質(Interleukin-6, IL-6)和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改善幅度,分別減少15.67(pg/ml)(p=0.017)與17.46(ug/ml)(p=0.013),獲得顯著成效。然而在焦慮憂鬱、YKL-40和LCN2的分析上,兩組未達顯著差異。結論:住院期間介入早期太極拳運動可增進病患之運動耐力、生活品質及降低發炎反應且安全可行。此研究結果可供臨床醫護人員做為日後推動住院COPD病患早期運動的實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