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49.233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久坐已逐漸被視為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並建議所有成人均應設法減少每日靜態行為。本篇綜論在於檢視靜態行為與健康之相關議題,並討論發展每日靜態行為時間上限的可能性。透過回顧每日靜態時間的相關研究證實,本文針對以下與靜態時間及健康有關之議題進行評析與討論:(1)探討各國成年人每日從事靜態行為的現況;(2)彙整與分析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針對靜態時間所發布的指導原則;(3)透過系統性文獻探討與統合分析的研究證據,探究每日靜態行為時間上限的建議;(4)靜態行為的測量方法可能會調節靜態時間與死亡率間的關係。最後歸結本文的結論與提出未來建議。整體而論,花費過多時間在靜態行為會提高成年人的罹病率及死亡風險。自陳式問卷相較於儀器測量,較容易低估每日靜態時間。儘管近來已有統合分析建議成年人每日超過9小時靜態時間會增加死亡風險。但基於使用客觀測量靜態時間的研究有限,目前仍未足以訂立有關每日靜態時間的建議上限。未來仍需持續累積採用大型樣本且使用客觀儀器測量靜態時間的前瞻性世代以檢驗這些發現。

  • 期刊

新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售價與日俱增,前瞻性評估已被用來做為感知和預警健康照護系統決策單位的方法學,以利於對未來可能造成照護體系影響的新醫療科技能盡早就所需的法規、財務衝擊、環境建置、人力培訓、倫理考量等事宜預做安排與規劃。英國有多年執行早期感知與預警系統的經驗,辨識對國民健康服務有影響的新醫療科技是其範疇之一,借鏡英國篩選出新醫療科技清單的經驗可做為健保總額匡列年度新醫療科技預算之參考。惟政策制定者應先決定納入分析科技的類型、時機點、篩選條件和選題機制、產品價格和健保收載價格落差的處理、產品上市延期影響總額執行的因應措施,以及給付優先順序設定的條件。

  • 期刊

目標:公車為高齡者外出最倚賴之公共運輸載具,然公車資源分佈與高齡人口分布區域是否相符並不清楚。本研究分析各台灣縣市高齡者比例與公車資源之地理分佈相關性,以及資源分布是否影響高齡者使用行為,提供高齡者公車需求與供應之實證數據分析。方法:縣市高齡人口根據內政部2016年人口年齡分布統計取得,縣市公車站牌由交通部GIS-t地理倉儲系統以及PTX公共運輸整合資訊流通平台公開資料取得,各縣市高齡者公車使用率由2016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取得。以相關係數分析公車站牌密度與高齡者公車使用率之相關性,再以GIS分析呈現縣市公車資源配置與人口需求、老化狀況、及公車使用率之間的關係。結果:各縣市高齡者公車使用率和縣市公車站牌密度(每平方公里公車站牌數)相比,成正相關(R:0.74,p<.001),可及距離與高齡者使用率雖無顯著意義,但趨勢上可看出距離越長,使用意願越低(R:-0.44,p=0.051),公車站牌密度最低站牌間距最長的五個縣市為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台東縣以及花蓮縣,主要分布於中部與東部。單一路線站牌服務人口數和各縣市高齡人口呈顯著正相關(R:0.48,p=0.025),單一路線站牌服務人口數最多的四個縣市是雲林縣,苗栗縣,嘉義縣,台東縣。結論:公車資源較足夠的縣市,高齡者公車使用率相對較高。然而,高度高齡化的縣市,公車使用率卻嚴重偏低,公車可及性差;站牌密度低距離遠,公車的服務量低:單一路線站牌服務人口數高,公車資源相對不足。公車資源分布城鄉差距明顯,雲林縣,南投縣,彰化縣,苗栗縣,嘉義縣和東部最缺乏,極需政府重視與加速建置。

  • 期刊

目標:本文旨在探討臺灣的政府開發援助藉由園藝類型計畫介入之成效,亦以實證方式說明臺灣的援外計畫之具體效果。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並選取計畫參與家戶與非計畫參與家戶以符合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實驗設計。資料收集主要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受訪者資料,資料分析則以受訪家戶之蔬果攝取量探討計畫介入成效,並運用反事實分析法控制受訪者社經背景,降低選樣誤差,以確認研究變項之因果關係。結果:本研究共計回收171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63計畫參與家戶與108非計畫參與家戶。受訪家戶平均每戶每日蔬果攝取量為2.42份(SD=5.07、Median=2),計畫參與家戶之「每戶每日蔬果攝取量」較非計畫參與家戶高出0.89份(p<.05)。迴歸分析的結果亦顯示,「是否參與計畫」為每戶每日蔬果量之影響因素(p<.05)。本研究以傾向分數配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執行反事實分析,結果顯示,即使控制了樣本的背景因素,是否參與計畫仍然對蔬果攝取存在積極作用。結論:受評計畫符合計畫改變理論,且確實影響吉國蔬果飲食行為。

  • 期刊

目標:本文旨在探討不同的華人社會中,青少年經歷約會暴力的盛行率及其與憂鬱情緒之關係。方法:本研究對象是在兩岸三地(台灣、香港、上海)就讀國、高中的青少年共3,138位(來自42個學校)。抽樣方法採用兩階段式的分層隨機抽樣。測量工具是自我報告式的問卷調查,其中包括「約會暴力量表」與「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結果:共有31.7%(N=994)的研究參與者表示曾有交往的經驗;平均開始交往的年齡為13.7歲。台灣青少年的施暴盛行率為22.5%;受暴盛行率為29.9%。香港青少年的施暴盛行率為32.2%;受暴盛行率為42.7%。上海青少年的施暴盛行率為22.5%;受暴盛行率為49.2%。兩岸三地在施暴與受暴的盛行率上有顯著差異。香港青少年有較高的施暴盛行率;上海的青少年有較高的受暴盛行率。此外,t檢定結果顯示約會暴力受害者的憂鬱程度顯著地高於沒有受暴經驗者。結論:兩岸三地青少年施暴與受暴的盛行率高,亟需情感教育以及約會暴力防治方案。

  • 期刊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validit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rocess measures on the public report card in Taiwan. If the quality measure of report card is highly valid, then it can enhance confidence over the use of report cards by citizens, and physicians would be more willing to make improvem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 Method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5 process measures reported and the negative outcome measures from 2011 to 2012.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ssociation (NHIA) admission files and had a principal diagnosis of acute AMI (ICD-9-CM 410)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return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within 3 days, unscheduled readmission within 14 days, and 30-day mortality at the patient and hospital levels. Results: Four process measures are all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utcomes at hospital level, except for the LDL examination.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requirement for validity transparency of a report card,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se process measures currently used on the AMI report card in Taiwan are valid based on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negative outcomes. In other words, a hospital that achieves high scores on process measures probably also realizes better outcome quality.

  • 期刊

目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問題除了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導致病假、抱病上班等「健康生產力減損」的後果,影響企業的營運效能。本研究運用職場員工「減效出席」(presenteeism)現象(指身心負荷過重或有症狀/疾病,卻仍勉強上班)和病假天數,建立「潛在健康生產力損失模型」(potential health-related productivity loss model),估算企業因員工健康問題所損失的人力成本,並分析影響因素。方法:資料來源為某健診機構企業健檢客戶在2017年2月至9月間收集的326份問卷,另納入政府勞動統計數據估算潛在健康生產力損失經濟價值。結果:在各種身心症狀中,感冒、頭痛、肌肉骨骼、消化、皮膚、情緒、睡眠問題和減效出席關聯性較高,有無這些症狀者健康生產力損失也有顯著差異。在納入主計處報告的薪資和工時參數後,換算調查對象之潛在健康生產力損失平均為2,038.84元/月。多元線性迴歸分析顯示,職場員工的年齡、工作個人生活衝突、疾病和身心不適症狀數量,和潛在健康生產力損失經濟價值有正向關係。結論:藉由本研究建立的推估模型,可成為健康促進介入方案投入/成效的評估指標,另對於因健康和壓力問題造成的減效出席風險因素,也提供企業做為提供職業健康服務的實證依據,作為職場健康問題改善優先次序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