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30.31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範域文獻回顧討論社會衰弱評估工具、分析社會衰弱的決定因子以及其不良結果相關的實證研究,經搜尋PubMed、Web of Science、PsycINFO、華藝中文資料庫,篩選納入37篇(2008至2019年)研究。本文歸納出幾點結果:(一)37篇文獻共有10種評估社會衰弱的工具;(二)年齡較大、低教育程度、獨居等17類變數會有較高的社會衰弱風險,而性別、居住城鄉則有不一致的結果;(三)社會衰弱與失能、死亡率、認知障礙、生理衰弱顯著相關,也與生活品質、生活滿意度有負相關。未來研究可發展適合台灣本土之社會衰弱評估工具,利用縱貫性研究實證社會衰弱與健康不良結果的因果關係,作為政府應用於社區介入、預防失能政策之參考。

  • 期刊

持續的低生育率是諸多已開發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儘管生育率都是低於人口替代水準,從晚近三十年的發展而言,北歐及西歐國家有止跌回升的趨勢,東亞及南歐國家則仍持續低迷。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本文從性別平等、家庭政策及外在環境不穩定等因素分析台灣、日本與南韓之低生育,企圖建立一個解釋東亞已開發國家低生育的分析架構,特別著重於分析台灣、日本及南韓低生育趨勢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因應與挑戰,最後討論台灣低生育的現況,並進行反思。針對台灣持續的低生育問題,作者建議政府應更積極的投入支持性別平等及相關支持家庭的友善政策,以避免陷入低度生育的陷阱。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社區之空氣汙染與其居民皮膚老化之關係。方法:本研究選擇以台北市大同區及北投區作為收案地點,研究對象選擇居住於台北市滿一年以上、年齡介於20至70歲且皮膚無傳染性疾病之社區民眾。本研究採用之方法包括運用微析皮膚照相機及臉部膚質影像分析測量皮膚老化、以自填問卷蒐集與皮膚老化之相關變項,以及依照研究對象居住地址估算暴露值之資料推估民眾暴露於PM_(10)、PM_(2.5)與NO_2之程度,最後以多變項羅吉斯迴歸探討空氣汙染暴露與皮膚老化之關係。結果:空氣汙染物NO_2與皮膚老化兩者具有正向關係,NO_2的暴露程度愈高,皮膚老化1歲以上之風險亦較高(OR=1.05, 95% CI, 1.004 to 1.10)。結論:研究對象暴露於NO_2的濃度愈高,皮膚老化的風險也越高。

  • 期刊

目標:利用回溯型世代追蹤設計,評估細懸浮微粒中重金屬組成與肝癌的發生或死亡風險之相關性。方法:納入REVEAL-HBV世代(1991-1992年基線收案)居住在台灣本島之13,515名參與者,透過國家癌症登記與死亡檔進行資料連結,定義追蹤期間(1993-2014)之新發生或死於肝癌病患。參與者之長期暴露濃度乃使用土地利用迴歸模型推估細懸浮微粒中八種重金屬濃度(2002-2006),包含鋇、銅、錳、銻、鋅、鉛、鎳和鎘。本研究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估計PM_(2.5)中重金屬組成與肝癌之風險比和95%信賴區間。除此之外,還應用雙暴露模型校正細懸浮微粒中重金屬彼此之干擾效應,以評估重金屬組成與肝癌之相關性。結果:本研究追蹤期間共有322名新發生或死於肝癌病例。每增加一個對數尺度單位之PM_(2.5) Cu(銅),其校正過後之風險比(95%信賴區間, p-value)為1.15(1.03-1.29, 0.017)。在雙暴露模型中,發現PM_(2.5) Cu與肝癌風險仍然存在正相關,風險比(95%信賴區間, p-value)為1.13(1.00, 1.27, 0.045)。結論:大氣中PM_(2.5)中重金屬組成之銅可能和罹患或死於肝癌之風險有關。

  • 期刊

目標:本研究利用國內桃園、彰化、台中等地稻米樣本實地資料為例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以瞭解攝取米食的潛在重金屬暴露風險等級。方法:本研究在桃園與彰化/台中兩地區分別採集167筆與200筆稻米樣本,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測定銅、砷、鎘及鉛等金屬含量。再結合蒙地卡羅模擬分析法評估健康風險。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國人經米食攝取金屬之非致癌風險值最高為砷暴露,0.518(5%,95%百分位:0.166,1.663)。另外,攝取米食之砷暴露致癌風險值中位數為2.33×10^(-4)(7.48×10^(-5),7.48×10^(-4))。再以無機砷為例,若米食中濃度管制標準分別設在0.20、0.15、0.10 μg/g,國人經米食攝取之砷暴露致癌風險值中位數降低幅度分別為4.3%、13.3%與31.8%,健康風險值小於1×10^(-4)的人口比例則分別為12.1%、14.3%、22.7%。結論:利用健康風險評估過程可檢視國人體重、米食攝食量、金屬種類與濃度、致癌或非致癌性風險參考係數等因素對健康風險值的影響程度,推估不同管制標準對改善健康風險的幅度,做為米食安全政策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

  • 期刊

目標: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安寧療護需求持續增加,自2009年將八大非癌末期患者納入安寧療護給付範圍後,安寧療護的照護層面更為全面,過往安寧療護影響之研究未包含非癌末期患者,因此,本研究目的係探討癌症與八大非癌患者使用安寧療護對照護利用及費用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採用百萬承保抽樣歸人檔,研究對象為2012年死亡之罹患癌症與八大非癌末期成年患者共5,062人,使用多元邏輯斯迴歸和線性迴歸分析,探討安寧療護使用對於生命末期積極照護利用及整體醫療費用之影響。結果:生命末期病人使用安寧療護可使死亡前30天接受較少侵入性治療,包含加護病房的使用、插管的使用、呼吸器的使用、心肺復甦術的使用,以及死亡時是在醫院。在醫療費用上,使用安寧療護可以減少死亡前1個月的總醫療費用。結論:生命末期病人使用安寧療護,在死亡前積極照護率呈現下降,顯示有使用安寧療護的末期患者,在照護品質上較佳、醫療利用較少且在死亡前一個月的醫療總費用較低。

  • 期刊

目標: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制度(簡稱IDS)已執行十八年久,本研究目的是釐清歷年來收治呼吸器依賴病患(簡稱VDP)醫院之集群網絡的結構變化與特性差異。方法: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SNA),針對以2000-2013年中區業務組之所有申報VDP醫院之健保資料,分析醫院間病患移動的互動脈絡,並以程度中心性指標,結合圖形理論與地理資訊進行集群結構分析,以及運用ANOVA比較集群網絡內各項特性值之差異性。結果:依歷年VDP人數消長分為成長期、穩定期與緩降期。前三大醫院集群是以醫學中心為核心醫院的網絡,其結構無大幅度變動,僅呈現明顯的集中、地域性區隔分佈。網絡特性值較明顯一致性的變化,包括醫療費用、病患醫院網絡間轉院次數、與每人平均轉院次數,均在緩降期間時顯著降低,但如ICU回轉率、每人平均ICU回轉次數,各集群則是上升後到緩降期無明顯下降,集群網絡程度中心性平均值僅A01與A03有顯著性增加。研究意涵指出集群間、集群內醫院呈現既競爭又依賴的關係,為因應VDP人數遞減,降低病患轉院頻率,增加ICU回轉率似乎成為醫院的因應對策。結論:運用SNA可以更加瞭解在IDS下各時期醫院網絡結構的樣態與特性變化,不但適用來解釋醫院網絡關係與經營現象,做為未來IDS政策發展的參考,亦可做為其他衛生政策之實行、醫院群體反應研究的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