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03.220

體育學報/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 Ahead-of-Print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專業期刊可反映學術領域的興趣與時代思潮,以現今的國際趨勢而言,不同領域的學術期刊均定期回顧其發展趨勢,因此本研究以《體育學報》為對象,分析該期刊從1979至2013共35年間的所有文章,期能透過統整性的回顧研究觀察我國體育運動學術發展的脈動。方法: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探討體育運動學術發展趨勢,並透過百分比一致性公式檢驗內容分析的信度。結果:研究成果呈現近35年本土體育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在學科分化後,各次領域均有不同的發展途徑。以整體性來說,自然科學類與人文社會科學類逐漸呈現將近6:4的比例產出論文,女性參與、多人發表成為近年的趨勢。結論:透過分析結果,本研究認為未來應相對關注發展體育運動學術中較居弱勢的學科領域,並更鼓勵女性發表論文;由於此類研究是相當重要的基礎學術工程,建議後續可朝分析多本期刊並進行國際比較的方向繼續研究。

  • 期刊

目的:探討短期「高住低訓」的訓練方式,是否能提高單次運動後人體肌肉肝醣合成能力。方法:八名健康且規律運動男性進行交叉實驗設計,排空期為二十一天。受試者隨機接受每天一小時70%最大攝氧量(VO_2max)訓練且常壓常氧環境睡眠共七天(控制實驗),或每天一小時運動訓練(70%VO_2max)且常壓低氧環境睡眠十小時(低氧實驗)共七天。兩種實驗皆在第八天進行單次一小時70%VO_2max腳踏車運動,隨後採集肌肉樣本,再給予補充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後續第四小時執行第二次肌肉採樣。血液樣本於單次運動前後、運動後四小時期間每三十分鐘採血。研究數據以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低氧實驗在運動後肌肉肝醣濃度顯著高於控制實驗(p < .05);低氧實驗的游離脂肪酸與甘油濃度在運動前、後與運動後三十分鐘顯著低於控制實驗(p < .05);兩種實驗的血漿葡萄糖、血漿葡萄糖曲線下面積、胰島素、胰島素曲線下面積、皮質醇濃度在不同時間點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短期高住低訓可能加速運動恢復初期的人體骨骼肌肉肝醣合成速率,提高人體對醣類的利用與儲存,具肝醣超補的作用。

  • 期刊

目的:探討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excess post 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的影響。方法:8位健康男性受試者(年齡:24.4 ± 0.3歲、身高:174.7 ± 2.4公分;體重:70.8 ± 2.8公斤;VO_2peak:38.6 ± 1.7 mg/kg/min)參與兩次平衡交叉,雙盲且間隔至少一週的實驗處理,一次攝取250毫克的咖啡因膠囊,一次則為安慰劑,兩次增補後統一安靜休息90分鐘,隨即進行中高強度運動,運動方式為先以60%VO_2peak的強度進行腳踏車運動20分鐘後,再進行3組80% VO_2peak運動1分鐘,休息1分鐘的間歇性腳踏車運動。採集受試者攝取咖啡因或安慰劑後第0、25、55、85分鐘之安靜心跳率(heart rate, HR)、呼吸交換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 RER)及攝氧量(oxygen uptake, VO_2)。實驗過程中也採集受試者增補前(pre-90)、運動前立即(pre-exe)、運動後恢復期的第4分鐘、240分鐘及480分鐘(post-4、post-240、post-480)之前臂靜脈血液,以及運動後60分鐘之攝氧量。統計方法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總EPOC、快速期EPOC及慢速期EPOC;以重複量數雙因子(treatment × time)變異數分析考驗HR、RER、VO_2及血乳酸濃度之交互作用及差異顯著情形。結果:安靜攝氧量部分,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達顯著(F = 7.68, p = .028),咖啡因處理在第25分鐘(5.50 ± 0.36 ml/kg/min, p = .004)、第55分鐘(5.17 ± 0.21 ml/kg/min, p = .032)及第85分鐘(5.36 ± 0.23 ml/kg/min, p = .010)之攝氧量,皆顯著高於第0分鐘(4.35 ± 0.19 ml/kg/min)。EPOC部分,僅咖啡因處理(750.86 ± 91.39 ml)之EPOC快速期顯著高於安慰劑處理(600.27 ± 72.19 ml)(p = .043)。結論:攝取250 mg咖啡因可顯著增加安靜時代謝速率,及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之能量消耗,若日後欲進行中高強度間歇運動,且欲增加能量消耗時,建議可於運動前搭配攝取咖啡因。

  • 期刊

目的:探討高地與平地之單次耐力運動,所造成氧化壓力之影響。方法:招募健康研究對象18位(男性10位及女性8位,年齡:20.3 ± 0.4歲、身高:165.9 ± 8.0公分與體重:59.5 ± 12.0公斤)。藉由隨機交叉方式在高地與平地環境進行耐力運動時,分析其安靜(Pre)、運動後立即(Post)與運動後(10 min、60 min、120 min與240 min)的血漿生化指標。各項分析所得的數據均以平均數 ± 標準誤表示。以重複量數雙因子(環境*時間)變異數分析考驗其差異程度,顯著性訂為p < .05。結果:血比容(hematocrit, Hct)、乳酸(lactate)、尿酸(uric acid)與葡萄糖(glucose)濃度,環境主要效果達顯著差異;高地顯著高於平地環境(p < .05)。高地耐力運動後血漿總蛋白、羰基蛋白(carbonyl proteins)、硫代巴比妥酸反應物(TBARS)與氮氧化物(NOx)濃度;超氧離子歧化酶(SOD)、麩胱甘肽過氧化酶(GPx)與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與平地從事耐力運動相比並無顯著的差異(p > .05)。結論:急性高地(2,400 m)耐力運動可能不會造成氧化壓力,但會增加代謝壓力。

  • 期刊

目的:棒球與壘球是一種相當有競賽性與可看性的運動項目。為了有更好的運動表現,運動鞋底部設計鋼釘用以達到防滑功能,卻也帶來足部傷害的風險。而襪子的設計不良,也增加了滑壘時擦傷的風險。為了在不增加下肢運動裝備的額外負擔情況下,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襪子。因此,襪子底部(襪底)若能配合釘鞋設計,或許就可以分散足部的壓力,而襪身若能做些防摩擦的設計,或許就可以改善因滑壘所造成的擦傷。因此,本研究目的與流程為:1.藉由市場調查:了解各品牌襪子與釘鞋的設計重點和訴求;2.透過棒壘球專項動作運動生物力學定性分析:提供符合棒壘球特性的運動機能襪設計重點;3、設計與製造創新的棒球與壘球運動機能襪;4、試穿測試與科學實驗:驗證創新棒球與壘球運動機能襪對於選手主觀感覺、足底壓力以及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本研究藉由市場調查以及棒壘球專項動作技術分析,獲得幾點關於運動機能襪功能設計上的重要方向:小腿滑壘保護、前腳掌抗剪力設計與腳趾與足跟減壓等。結果:創新設計的運動機能襪,其襪底的特殊設計,能有效分散前足足底的壓力,進而可能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而其襪身的特殊設計則可有效分散滑壘時的壓力,進而可能減少因摩擦而產生的運動傷害,並提升滑壘時的速度。結論:該創新運動機能襪能實際應用於賽場上的選手們身上,以降低選手們足部的運動傷害,並提升其運動表現。

  • 期刊

目的:探討男性重量訓練者猛男情結的發生比例,以及其與體型知覺、肌肉上癮症狀和運動依賴癥候的關係。方法:自臺灣南部某健身中心,以隨機抽樣法選取147位男性為參與者(平均年齡30.90 ± 8.77歲);讓其填寫肌肉圖象、猛男情結、肌肉上癮及運動依賴等量表後,將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處理。結果:發生猛男情結的比例為24.49%。有猛男情結者理想及實際體型知覺有肌肉人數顯著高於無猛男情結者;有猛男情結者理想體型知覺及體型知覺差距得分顯著高於無猛男情結。「有猛男情結併有體型知覺差距者」外觀容忍度、戒斷、耐受性及減少其他活動得分顯著高於「無猛男情結但有體型知覺差距者」或「無猛男情結亦無體型知覺差距者」。體型知覺差距可以正向調節猛男情結與肌肉上癮症狀的關係。結論:涉入重量訓練群體存在追求肌肉發達欲求,並且期望體型擁有肌肉;當以此欲求及渴望從事鍛鍊肌肉時,有發生肌肉上癮症狀及運動依賴癥候的風險。

  • 期刊

目的:探討HBL甲級高中男子先發選手在面臨重要比賽時的壓力來源,以及面臨壓力時採取的因應策略。方法:本研究以101學年度高中甲級籃球聯賽進入八強之男子組先發球員為對象,計有16位選手。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於101學年度比賽期間完成資料的蒐集。資料分析以分解、檢視、比較及概念化,再加以區分類目與主題命名方式進行。結果:在比賽和訓練過程中,球員的壓力來自於對於心、生理能力不足、團隊表現、勝負的壓力、以及無法滿足教練要求為主。而因應方式則可區分為和競賽與訓練有關、學業相關和生涯規劃等層面。在比賽訓練部份,有尋求社會支持、正面想法、尋求解決方法、增加努力等方式來突破自己;課業有關的因應,球員多採取消極方式進行;而在生涯規劃方面,球員多數希望能進入職業殿堂或從事教職。結論:本研究建議教練要適時介入,透過運動心理學專家學者的協助,加強選手心理技能的訓練,以提升壓力因應策略。其次,學校應加強對學生課業的輔導,以及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儘快規劃完善的制度,以利選手未來的生涯規劃。

  • 期刊

目的:乃是以自我決定理論之架構,檢驗體育課學生的責任行為。方法:採兩階段之研究對象分別為243位與964位國、高中學生,本研究以問卷分別測量教師支持、心理需求滿足、自主性動機與責任行為,所得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結果:研究發現顯示,學生知覺體育教師提供之自主感支持、勝任感支持與關係感支持,會分別透過自主感、關係感與勝任感滿足,呈現較高的自主性動機,進而在體育課展現努力、自我導向、遵守課堂常規、尊重、幫助、合作等責任行為。結論:自我決定理論所描述之機制可解釋體育課學生各層面的責任行為,自主感支持、勝任感支持與關係感支持皆為具有預測力之社會環境因子。由於TPSR的實施架構並未與勝任感支持有明顯連結,建議體育教師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可適時融入勝任支持的策略。

  • 期刊

目的:瞭解傳統教學與平板電腦輔助教學在羽球技能學習效果與自覺學習效果之差異情形。方法:以某國立大學修習羽球進階課程及羽球初級課程之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以平板電腦輔助教學組為實驗組,傳統教學組為控制組,總計在自覺學習效果部分為實驗組173人,控制組160人,在技能學習效果部份,實驗組170人(發球,n = 59;切球,n = 54;高遠球,n = 57),控制組149人(發球,n = 50;切球,n = 53;高遠球,n = 46)。在實驗中分別實施前後測,後測於教學八週後實施。實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敘述不同測驗項目組別學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利用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驗「技能學習效果」實驗組與控制組研究參與者之差異情形,以及採用t檢定檢驗「自覺學習效果」是否具顯著差異。結果:一、平板電腦輔助教學組在發球、切球及高遠球三項技能學習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組。二、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法在自覺學習效果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結論: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法的運用,無論從專家評分的客觀資料及學習者根據自覺學習效果問卷自評的主觀資料呈現上,確實對提升羽球技能學習上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