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0.155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購買行為受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所影響,而異常購買行為(abnormal buying behavior)在精神醫療領域中逐漸受到注意。此類的異常行為有躁症的無節制購物、強迫性購買(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CBD)、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藥物與內外科疾病引起的衝動性購買等,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人際關係與社會功能之損害。目前針對異常購買行為的醫學研究相當有限,大多數文獻聚焦在探討CBD。CBD是指全神貫注於購買或購物而導致適應不良,造成顯著的功能損害。流行病學研究顯示,CBD的盛行率約為5%-7%,在精神疾病患者中更為常見,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本文將回顧現有文獻,討論下列主題:(1)異常購買行為的定義與其影響因素;(2)CBD的臨床症狀與病程;(3)CBD的病因學與常見的精神疾病共病;(4)CBD的藥物與心理治療。期望有助研究者籍由CBD的認識,得以推廣針對異常購買行為的本土相關研究。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護理師運動習慣及對運動訊息管道來源。研究採自建式網路問卷對住院病房護理師進行資料收集。共分析379位參與護理師的問卷,其中296位為輪班護理師及83位為非輪班護理師(如護理長)。結果顯示超過一半以上(65.7 %)的護理師沒有規律運動習慣。輪班者(68.6%)比非輪班者(55.4%)更沒有規律運動習慣。兩組護理師沒有規律運動原因在缺乏運動同伴、上班時間無法配合及沒有興趣,且有統計上顯著差異。非輪班者比輪班者在從事「柔軟度」類型運動時傾向選擇柔軟操。輪班者比非輪班者取得較少的運動訊息管道(p < .00)。本研究建議管理者在推動「健康促進」時應組成不同時段的社團、護理主管能提供足夠的休假(例如兩天的連假)、提供運動設施及彈性開放運動設施時間,並更積極宣導運動資訊以促進未來護理師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

  • 期刊

吸菸老年人的死亡率是從未吸菸老年人的1.2至3.4倍,而且任何年齡皆可因戒菸而獲益。2012年,中老年人戒菸率只有12.2%-18.2%,國內文獻針對中老年族群之戒菸研究仍顯不足,因此本文目的乃探討影響中老年男性吸菸者戒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設計為橫斷性相關性研究,於南部社區以立意取樣方式招募中老年男性吸菸者共211位。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人口學、嘗試戒菸、吸菸依賴、戒菸自我效能、戒菸動機、社會支持、社會吸菸動機、禁菸政策、家庭禁菸規定、社會規範、戒菸行為評估。單變量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吸菸年數、同住伴侶、吸菸依賴、戒菸自我效能、戒菸動機、社會吸菸動機、禁菸政策、社會支持、家庭禁菸規定與戒菸行為有關。邏輯式迴歸分析,吸菸依賴與戒菸自我效能可影響中老年人之戒菸行為。此結果將有助於提供專業人員做為發展中老年人戒菸措施之參考,建議透過吸菸依賴評估及社會認知措施提升戒菸自我效能,藉此幫助吸菸者之戒菸行為改變,以期能更進一步提升戒菸率。

  • 期刊

內科對於即將來臨高齡社會不可或缺。然而近五年來內科住院醫師招募人仍然短缺。美國Medscape在2013年與2015調查,發現全美主治醫師自覺過勞的比率持續攀升,且急診料和一般內科主治醫師的自覺過勞比例最高。美國已於2003年開始規定住院醫師工時,台灣衛福部亦仿效美國在2013年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但限制工時是否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隨著醫療服務項目的擴增,導致醫師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應該要完成的工作,這種「工作壓縮」會造成更多的醫療錯誤與醫師健康問題。因此,合理的工時設計必須根據工作量,要達到合理的工作負荷,醫院應該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支援系統、加強電子化病歷與流程管理、減少重複工作、降低行政文書,運用彈性排班來處理工作量與過勞問題。最後,學術界應該將醫師工作量列入重要研究議題,以實證醫學向衛生當局提出政策建議。

  • 期刊

台灣外科醫師過勞已經是普遍現象。這個問題在接受訓練的住院醫師尤其嚴重,也因此畢業後醫學生不願意進入外科。最近衛生福利部開始限制住院醫師工作時間。在這篇報告中,我們想要利用回顧文獻與其他國家經驗來更清楚了解這個政策的衝擊。我們試圖分析限制外科住院醫師工作時間的好壞處,並提出我們對於執行這項政策的提醒。我們也提出募集年輕主治醫師與專科護理師的計畫來解決教學醫院醫師短缺。這些方法也許能夠對降低台灣外科醫師過勞有些幫助。

  • 期刊

兒科專科醫療在歐美於19世紀逐漸成熟,"Pediatrics"一詞在1858年由Abraham Jacobi提出,歷經兩世紀,已是成熟的專科醫療。台灣的兒科專科醫療起步相當早。於1906年台大醫院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小兒科。經許多兒科前輩開拓了兒科醫療的領域,大幅降低了我國兒童死亡率,改善了我國兒童的健康。2013年我國嬰兒死亡率已降到3.9/1000新生兒,但在排序於OECD國家中仍不甚理想。要突破到聯合國千禧年目標(在2015年兒童死亡率降到1995兒童死亡率的三分之一,亦即2.5/1000新生兒),仍有努力之空間。台灣少子化的問題由西元2000年開始浮現,目前已逢底,但反彈仍不明顯,因已在谷底達十多年,若預估兒童人口群(18歲內人口)應已穩定,大約在450萬左右。兒童人口群雖較少,但兒童醫療需求不減反增,主要理由可能與兒童期疾病複雜度增加,兒童期疾病治療成功後慢性醫療照護需求增加,兒童醫療的精緻度及家長的期待高等有關。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國又是單一醫療保險制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兒童專科醫療的確有其困境,醫院的兒科醫師已出現人才流失的負面循環。醫院的兒科醫師比率由1990年的45%到2014年下降到36%。而醫院兒科醫療尤其在住院與急診醫療,是全天候24小時全心守候醫療。因此在落入人力不足的關鍵點時,極容易落入骨牌效應之負面循環。繁鎖之醫療行政也可能蠶食教學甚或醫療專業的時間。如何在這特殊的年代,讓兒科醫師能不過勞,的確需要許多的努力與倂有配套措施之政策方能奏效,例如,改變兒科醫療之經濟弱勢,讓醫院願意讓兒料之經管有彈性;修改相關醫療法規,減少醫病爭議,創造醫病雙贏;簡化醫院評鑑及改善兒童醫療的軟硬體。我們也應改變兒童疾病治療的概念變成積極的兒童健康促進觀念。兒科醫師過勞是兒童醫療危機,大家都知道兒童是我們的未來。為了更好的未來,我們還不能說累,但政策真的要出來!

  • 期刊

以往醫療系統,並無規劃專責之科別提供急性病症或創傷病患之處置服務。以往醫院之急診處,多以內、外、兒科醫師輪值看診。美國在1970年代就在醫學院內設有「急診醫學科」,將急診醫療專科化,為第23個政府認證的專料。我國衛生署在1997年認定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成為第21個主專料。急診專科醫師制度建立後,急診的壓力逐漸由急診專科醫師來承擔。各國急診醫師都有高比率的過勞情形,過勞比率是所有科別醫師中最高的。各國研究發現急診醫師過勞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時間長與病人病情危急,其次是行政上與其他醫療團隊的溝通問題。我國急診醫師過勞問題的主要因素為急診專科醫師人力不足,以致臨床工作太重。另外健保制度的不健全也導致急重症病人缺乏足夠的各科醫師處理。希望政府、民眾與醫界共同努力改進,重視急重症病人的照護壓力,改善急診專科醫師執業環境,增加急診專科醫師的人數以改善急診醫師過勞的問題。

  • 期刊

隨著台灣步向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失智症患者之醫療與照護已經成為重要的醫療與社會問題。本文探討失智患者治療與照護之相關倫理議題,包括:失智症之藥物治療、參與臨床試驗、一般生活照護、病情告知、醫療決策、基因檢測、末期照護、患者及家屬之社會支持等,並提出相關建議與指引,作者期望籍本文之分析與論述,對台灣未來失智症患者之照護及對照護者的支持,以及相關政策制定能有所助益。

  • 期刊

本文探討我國於2015年六月所發生之粉塵爆炸事件所涉及之緊急醫療倫理問題,包括「大量燒燙傷事件」及「大量傷患事件」之相關議題、嚴重燒傷患者治療處置之倫理議題、特殊專科醫院是否該主動加入急救、政府提供資金負擔此次傷患醫療費用的公平正義問題、醫療排擠效應問題、醫療人員之過勞與補償、燒燙傷患者之長期照護。本文期望透過對此次公共緊急醫療事件所涉及之相關醫學倫理問題,提出分析與反省,期能累積本事件醫界與社會所學習到之經驗,向政府及相關單位提出建言,並提升日後醫療人員對相關倫理問題之敏感度、認知以及分析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