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52.162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台灣自殺死亡率過去十年雖呈現下降趨勢,然而各縣市仍需精進現況策略以持續提升自殺防治成效。本研究旨在應用世界咖啡館模式探討防治策略,凝聚縣市相關人員共識以策進作為。來自22縣市的61位參與者分為四小組、三回合,各組於組長引導下討論三項議題:通報數據與自殺防治、關懷訪視與再自殺預防、燒炭自殺防治之因地制宜策略,並設計10題量表調查滿意度。經逐字稿分析發現關懷訪視服務之實務面與制度面為成員關注的主題;討論重點包括數據分析、訪員教育訓練、關懷訪視流程規範與新制(如跨專業共訪)、跨縣市訪視成果檢視等,成員整體滿意度高於80%。本研究成果提供了通報訪視制度與實務規範之改進措施與新興研究模式之實證參考。

  • 期刊

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於患者治療過程中常扮演負面影響因子進而衝擊繼續治療之意願,本研究探討不同治療期程之術後大腸癌患者對CRF認知現況及其各構面間之差異,並從性別、年齡、收入及不同治療途徑分析患者之疲憊認知狀況。本研究以台灣癌因性疲憊認知量表為研究工具,收集北部某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之單一診間術後大腸癌患者(未治療、治療中及完成治療等三組)資料共150份,平均年齡62.01 ± 9.42歲。結果發現,三組患者對CRF認知程度無顯著差異,女性CRF認知程度顯著高於男性。較低收入者之CRF認知高於較高收入患者。口服化療合併放療途徑患者於期待幫助構面之得分顯著高於放射治療途徑患者。建議於臨床中將此CRF認知量表廣泛應用於不同癌症患者,使醫護人員對各類癌患之疲憊照護品質更為完善。

  • 期刊

本研究目的乃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搜尋並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於肺部復健訓練後,持續執行運動方案的成效,提供臨床運用與研發參考。以「肺部復健後(afte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r pos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持續運動(exercise maintenanc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等關鍵字,檢索七個資料庫,並經由引用文獻擴大搜尋範圍,查詢2016年9月前之文獻。共獲得153篇,最終篩選出6篇符合標準的RCT進入CONSORT評讀與文獻資料分析。肺部復健後持續運動有助於COPD病患於肺部復健後維持運動耐力及生活品質。接受監督式運動,未必比持續居家自主運動或中斷運動,獲得較佳的效益。肺部復健計畫後每天持續居家自主步行,可提升運動耐力及生活品質,可做為健康照護團隊於肺部復健後推廣持續運動之依據。

  • 期刊

個案為56歲男士,因敗血症及嚴重氣喘緊急插管入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因困難脫離呼吸器,因此長時間併用全身性類固醇及神經肌肉阻斷劑,停止使用鎮靜劑後病人意識清醒,但僅能於指頭未稍出現動度;個案經停用神經肌肉阻斷劑後於第11天漸漸恢復四肢肌力。推測造成神經肌肉無力的可能原因與使用全身性類固醇及神經肌肉阻斷劑相關,另外,也可能與血糖控制不佳有關。

  • 期刊

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是近年來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為使CBME能夠落實在臨床工作職場的訓練與評估中,並弭平課堂教學與職場執業的落差,許多機構紛紛採用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的理論架構在臨床訓練中。本文從四個面向闡述從EPAs的理論架構到實務應用的重要環節,包括:EPAs之制定與共識、信賴等級與監督等級之關係、EPAs與里程碑之關係、利用EPAs進行臨床能力之評估。透過EPAs的建置、執行、與評估,在兼顧病人安全與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的增加受訓學員的參與及責任,讓核心的「醫療勝任能力」能夠轉化成執行臨床核心任務的勝任醫療人員。

  • 期刊

勝任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近十年在國際間,無論是教育實務或教育研究發展都有超乎想像的快速進展,台灣急診醫學會自2011年來積極推動CBME的台灣在地化發展,是台灣第一個系統性規劃、研究與實施CBME的專科醫學會。本文彙整台灣急診醫學在地化推動CBME的經驗,提出在地推動CBME時需要注意的概念與做法,並輔以台彎急診醫學會的五點經驗作為說明,這五點如下:(1)核心理論全球化、架構內容在地化;(2)過程透明、方法嚴謹;(3)循序師培;(4)評量工具、資訊輔助;(5)共識能力進展、促進適性發展等,值得其他專科醫學會或組織在規劃實施勝任能力醫學教育時參考。

  • 期刊

本文旨在介紹CBME在臺灣麻醉專科領域之先期導入歷程,分三方面說明近期CBME在不同機構中所採取之路徑,(一)「臺灣麻醉專科milestone指標在地化建置」:邀請全國專家代表經由三次驗證歷程,透過德懷術問卷形塑共識,獲得在地化增修之麻醉科milestone指標。(二)「單一機構執行shift-based milestone之先導研究」:經由簡化、雲端化的創新設計,嘗試在日常工作中融入milestones評核。(三)「全國milestone-based EPAs之藍圖」:首創涵蓋25項milestones次核心能力之EPAs,使評量更貼近臨床。以上教學介入策略皆為降低CBME推動之阻力,經由探索其背景脈絡,檢視推動之初期成果,並在其所遭遇之困境中反思下一階之策略與方向,為確保麻醉專科醫師訓練品質與病人安全嚴格把關。

  • 期刊

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已成為全球醫學教育的主流,美國醫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及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也都訂出醫學生到專業醫師的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及里程碑(milestones)。國內專科醫師的訓練也配合衛福部「住院醫師計畫認定委員會」(residency review committee, RRC)的計劃,要求各專業醫學團體訂出專業訓練的里程碑。新光肌無力醫療團隊對肌無力症的全人照顧經驗豐富包含醫療專業及病友志工關懷兩大部分。將這兩大部分訂出照顧肌無力症病人醫師與志工的里程碑,對肌無力症的照顧能更全盤精實的照顧及對學習者更能客觀的評估。醫療的照顧已有許多制式的表格可應用,而志工方面,則是多年志工團體在照護病友的心得結晶。疾病同儕志工兼具病人及志工兩種身分。志工端,可以擔任醫療團隊全人照護中病人與團隊的「溫暖橋樑」,讓病人更容易親近醫療資源,來提升疾病的適應。在病人端的角色,透過專業的諮商訓練可以了解及落實諮商的技巧及疾病照護的基本原則,達到所謂「專家病人(expert patient)」的水平,不僅可以提供專業的諮商服務,更可以回饋自己在日後如何與疾病的相處。本文將多年來照顧此疾病的心得從這兩方面著手,訂出里程碑,對於此疾病的照顧能更精實合乎CBME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

  • 期刊

本專案旨在降低某加護病房病患壓瘡發生率,專案動機係因本病房病患壓瘡發生率逐月上升,2012年壓瘡發生率1.75%高於內科加護病房1.14%;2013年第二季3.38%高於第一季1.93%。專案改善過程中藉由定期舉辦在職教育、培訓壓瘡照護種子人員、制定壓瘡照護規範與壓瘡照護查核表、訂定壓瘡通報獎勵辦法、改變鼻胃管固定方式、輪換血氧監測器的位置、添購減壓輔具與設備。實施後發生率2014年1至4季分別為0.93%、1.09%、0.64%、0.67%(2014年壓瘡發生率為0.84%),皆低於設定的目標值1.96%(2013年總年度內科加護病房壓瘡率)。本專案實施之經驗與成果,對未來照護上將建議單位全面性規劃相關減壓輔具設備,如脂肪墊、減壓床;持續規劃壓瘡在職教育,加強護理師對壓瘡的分級認知、預防照護,以有效的預防壓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