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3.210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 OpenAccess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生物醫學科技的急遽發展以及社會的快速變遷使我們面對舆以往截然不同的醫學倫理問題。本文旨在回顧傳統醫學倫理學理論及其臨床應用問題;首先提出醫療過程中倫理衝突之特質,並回顧基本的倫理學理論包括實用論與義務論。本文討論了兩種實用論一行為實用論與原則實用論,並回顧康德、羅斯與羅爾斯之義務論,除了討論理論架構以外,並提出其臨床應用之缺失;進而探討由這些理論所推衍出實際執行醫療時須遵循之原則與規則;最後將倫理學理論與實際醫療情境結合,就醫療基礎條件、道德責任、後果考量與外在考慮四大面向,提供臨床決策的綜合性思考流程,以作為臨床醫師及醫療從業人員之參考。

  • 期刊
  • OpenAccess

選擇醫學為專業者一向比其他學科的學生在決定其生涯職志的時間要早一些,但是醫學生仍然必須面對專科和次專科領域的選擇問題,以及決定將實施醫療行為的醫院類型等問題,改變生涯計劃的醫學生並不少見,而專科的選擇是否能夠配合自己的興趣與個性,對於往後的醫師生涯有著相當重大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醫學生對專科之興趣,以及探究影響其興趣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是以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四到七年級的學生為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在傳統的大科,如內科、外科和小兒科等,仍然是同學們最有興趣的科別,其次則為家醫科與精神科。從年級來看,雖然略有一些差異,但大致上仍以這幾科較受同學們的喜愛。而影響大多數同學們對這些科別的選擇,是以自己的興趣或是配合自己的個性為主。有關對各專科的認識之分析,結果也是醫學生們對傳統的大科有比較多的認識。在進一步探究其在選擇最有興趣的專科,同時對其所欲選擇專科的瞭解程度為何之時,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有著相當明顯的關聯性。此外,在探討未來行醫地點的偏好時,發現大多數的同學仍然希望能留在大台此地區,其次才是自己原來居住的地區。而向來缺乏醫療人員的離島地區,同學們則亳無意願。而對未來行醫工作機構的可能選擇,大部份的醫學生仍是期待能繼續在醫學中心,而對醫師人員需求甚殷的基層醫療機構,大都沒有什麼興趣。本研究建議未來能有更多相關的研究投入,作更廣泛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連續性的多年期追蹤研究,以瞭解醫學生對專科興趣的發展歷程。

  • 期刊
  • OpenAccess

醫病溝通是當代醫學教育之重要課題,亦是全人照護理念落實之關鍵步驟,過去在台灣地區針對醫病溝通之實證研究極為缺乏。本研究主要以某綜合醫院之非精神科病房住院病患為對象,探討醫病溝通之相關議題。研究對象為262位照會精神科之住院病患,由精神科照會醫師評估病患對原科身體疾病診斷及處置之瞭解程度、醫病溝通關係之品質、以及就精神科醫師觀點評估醫病溝通的困難度等四向度;並以此四向度為依變項,就個案之人口學及住院日數等相關變數進行單變量及多變量分析。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在所有照會個案中有五成左右在診断暸解(53.1%)、處置暸解(50.8%)、以及醫病溝通關係(49.6%)方面有中度至顯著之困難。262位個案中,有74位診斷為腦症候群,在其餘188位非器質性腦症後群病患中,年齡在診斷瞭解一項有顯著預測力,溝通有困難者,年齡顯著較高;教育程度則於診斷瞭解及處置瞭解兩項具有預測力,有溝通困難者教育程度顯著較低;本研究之結論為:就照會精神科之身體疾病住院病人而言,影響醫病溝通之重要因素如下:精神科診斷之有無、年齡、以及教育程度;其中仍以精神科診斷具有較全面之影響力。由此觀之,經由照會精神醫學服務,精神科醫師可與其他科醫師共同合作,增進醫病溝通;同時藉由經驗累積,將影響醫病溝通因素之辨認及處理,落實於醫學教育中。

  • 期刊
  • OpenAccess

為瞭解牙科近期畢業生,對於在學時所接受的課程之份量與品質是否符合他們從事牙醫師工作之需要。以問卷寄發給95位近五年台大牙醫系畢業的牙醫師,有效問卷之回收率為70.5%。本研究將問卷分為開業組與非開業組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課程的量與質的評量排行上,兩組雖稍有出入,但大致相似;而對於份量不足或品質不佳的課程,則意見一致。整體而言,除齒顎矯正學有待改進外,其餘牙科課程份量適中,品質都居中上。臨床實習以齒內治療學份量最重,但品質最優。兒童牙科與齒顎矯正學則份量不足。基礎醫學之量與質在所有課程群中居首。畢業生在獨力診治病人方面的信心度,以開業組較高;隨著時間的累積,信心度也會提高。但醫病關係之信心度,似與時間的累積無關。畢業生建議加強牙科整體照護的訓練、加開診所經營管理的課程及整合基礎與臨床學科。由於知識爆炸,新課程似可考慮。但改變教學方式,藉由小組教學可養成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解決修業年限內過多學分的問題,並可改善醫病關係的信心度。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預防尖銳物傷害之工作模式」的建立對手術室護理人員使用尖銳物之知識、技術與態度的影響。採同一樣本前後測的準實驗設計,以六個月之「預防尖銳物傷害之工作模式」為實驗處置。於一所2000床之醫學中心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對象為該手術室配置之護理人員,共58名。研究工具為依據文獻之自擬結構問卷,內容包括手術室護理人員使用尖銳物之知識、技術與態度量表,經專家效度檢測,及以尖銳物傷害之發生率為效標關聯效度,測得每週發生率由改善前0.83%降到改善後0.25%,並測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82,間隔二週之再測信度測穩定性為.89。研究結果發現尖銳物傷害之工作模式的建立,對手術室護理人員之知識與技術有所改進,但態度方面之改變未具顯著性。知識與技術方面,增加得分的項目均包括多項平時工作中易被輕忽的事項。態度方面,增加得分的項目為自認為有信心可以做到避免尖銳物的傷害。研究對象之態度與技術、態度與知識之相關性分別為.274及.412,具顯著性。知識與技術之相關性為.188,不具顯著性。而研究對象之年齡與其技術呈正相關,但與其知識呈負相關。建議手術室行政管理上可推廣建立此模式,且於模式建立後仍要繼續維持宣導及查核,並不斷改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