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85.33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研究目的:台灣老年人口持續攀升,其相關的健康議題是值得重視與探討,老年人比起年輕族群會更頻繁地醒來,再入睡的時間長度相對也增加。睡眠對記憶有固化的作用,早期研究指出,剝奪快速眼動期(REM)的睡眠會對記憶的保留有顯著的傷害,年齡越長則快速眼動期在睡眠中出現的比例越少,因此,有學者提出睡眠對記憶的固化會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但是一些研究認為睡眠對記憶的固化沒有影響但能提升再認記憶的能力,因此在老人中,睡眠與記憶的關係尚無一致的結論,本研究針對正常老人,在藥物、疾病控制的條件下,討論正常老人的睡眠品質與記憶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探討。研究方法:從社區162位年齡65歲以上的老年人,篩選出32位失眠組個案(佔22.37%)及40位正常組,以簡式心智狀態檢查表(MMSE)進行初步認知功能評估,以魏氏成人智力量表之語文理解指標評量其基本認知功能,以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量表與失眠嚴重度量表評估其睡眠品質,再分別以魏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數字廣度測驗、魏氏記憶量表中文版的邏輯記憶測驗及受試者自傳式記憶測驗作為記憶指標,並於兩週後以相同的記憶測驗評估其遺忘速度或學習效果。研究結果:睡眠正常與失眠組的老年人,反應在短期記憶能力方面的記憶廣度上並無差異;在工作記憶的指標部分,失眠組的平均得分顯著低於正常組;失眠組在兩週後的自傳式記憶減少程度比正常老年組多,代表其遺忘程度高;失眠組在邏輯記憶之增加程度則低於睡眠正常的老年人。討論:本研究支持睡眠品質影響記憶的固化作用,可能是由於睡眠品質差導致對訊息深度處理的能力不足,以致於影響其固化作用,睡眠品質不佳導致兩週後對於先前記憶的提取能力降低。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探討原發性失眠患者的心理認知因素與減藥行為之關係,並檢視不良的睡眠信念是否透過自我效能及決策權衡的中介效果影響減藥行為。研究當中的37位原發型失眠患者主要來自醫院轉介,所有受試者在進行減藥計畫前及完成減藥計畫後,填寫睡眠失功能信念與態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Questionnaire,簡稱DBAS)、決策權衡問卷(Decision Balance Questionnaire)、單題自我效能量尺(Single-Item Self-Efficacy Scale),並在為期10週的減藥計畫期間每天填寫睡眠日誌以了解其睡眠參數變化及藥物使用狀況。研究結果顯示,不良的睡眠信念與減藥行為的相關未達顯著,顯示不良的睡眠信念與減藥行為沒有直接效果,不良的睡眠信念與減藥的決策權衡、減藥的自我效能的相關皆未達顯著,而減藥行為與決策權衡及自我效能分別達到顯著性的相關。階層迴歸進一步發現,當控制人口學變項及疾病與藥物相關變項後,心理認知變項仍然能夠有效解釋減藥行為變異性達37.3%,達統計水準。我們發現減藥的自我效能以及決策權衡可以預測減藥行為,患者若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以及傾向評估減藥的好處,則可以減少較高百分比的助眠劑劑量。整體而言,患者的減藥行為除以藥物觀點來評估外,心理認知因素更是影響其減藥行為的重要指標。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探討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對情緒的影響是否透過「自主神經系統變化」、「嗜睡程度」的中介影響,進一步了解OSAS患者的情緒狀態。研究結果發現OSAS嚴重程度與OSAS患者整體的焦慮評量有相關,特別是與貝氏焦慮量表中「神經生理」、「自主神經症狀」兩項以生理症狀為主的因素達顯著相關,進一步透過逐步迴歸的統計方式,發現呼吸阻塞指標中的Apnea-Hypopnea Index可以解釋及預測貝氏焦慮量表中的「神經生理」和「自主神經症狀」因素,其他的情緒指標(「活力」、「疲勞」、「憤怒」、「自尊」、「沮喪」、「憂鬱」)則未有顯著差異。雖然結果顯示OSAS患者的嚴重程度的確與「自主神經系統」及「嗜睡程度」有相關,且進一步透過逐步迴歸的統計方式,發現排除掉「呼吸變淺」(Hypopnea)變項後,反映完全阻塞的ApneaIndex 可以獨立解釋及預測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程度。但「自主神經系統」及「嗜睡程度」此兩項變項並未與任何情緒指標呈現顯著相關。研究結果支持OSAS與焦慮症狀的關聯性,但無法確認其中介的機制,臨床上除了關注OSAS患者呼吸中止所引起生理上相關的症狀外,也需注意患者對OSAS疾病所產生認知上的困惑及擔心感覺。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透過對某大專院校新入學的98名大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導向的培訓,來探討培訓對專業承諾的影響,結果發現:(1)培訓對於實驗組的專業承諾確實產生了積極的干預作用,主要影響的是情感承諾;(2)專業期望、一般自我效能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專業承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3)一般自我效能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和規範承諾、情感承諾和理想承諾三個子因素之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而和經濟承諾及機會承諾沒有顯著相關;(4)學業自我效能感在培訓干預專業承諾的過程中發揮著完全仲介作用(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鑒於此,本研究建議,大專院校應對新生進行必要的入學專業學習導向培訓,以保持和提高大學新生的專業承諾,促進其專業學習品質。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影響台灣人權教育與校園人權實務推行的因素。研究者根據訪問家長會長、教師、教育行政人員與人本教育推動者得到的資料,討論個人取向自我觀及華人階層社會取向自我觀的價值如何影響人權教育與校園管理實務。研究者推論階層社會取向價值觀影響多數家長與教師的價值觀念與對教育的期望,台灣的教育體制則配合多數家長的期望而設計,兩者互動的結果形成自我運作的超穩定結構並抵抗平權與個人取向的人權教育與管教實務。研究者在討論中主張建構符合華人社會取向價值規範的人權觀念,以對話漸進的方式改革人權教育與實務。

  • 期刊
  • OpenAccess

目前對於透過運動或身體活動可以提升大腦的功能,進而促進認知表現的研究成果分歧,其中原因可能受到不同運動類型的特性及不同認知模式的作業所致。有鑑於此,本文將以文獻評析對運動與認知表現做更進一步探討。從動物實驗已發現不同運動型態的確會透過不同的生理或神經生化機轉來提升大腦的生理效益,然而,在人類實驗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證據來支持此觀點;此外,從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的研究則發現:運動或身體活動亦對不同特性的認知作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似乎與認知作業是否涉入執行控制功能與否有關,然而,這些結果可能會受到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分組的依據、執行策略…等的因素而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運動的效益更可能會反映在其它的認知歷程(ERP成份波)上。因此,本文建議:(1)欲瞭解不同運動型態是否會在人類身上表現出不同的效益,未來研究應設計兩種以上運動類型及收錄兩種以上的測量指標,若能發現雙解離(double dissociation)的效果才能更具體地提出此論點;(2)須審慎考量研究參與者的分組依據,如能採納兩種以上的分類指標(例如: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將能更明確地區分出組間的差異;(3)未來有關認知電生理的研究,亦須視作業特性將P3 波之外的重要成份波列入探討,或許更能瞭解運動對認知功能的效益。若能將以上建議納入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未來研究應該能夠獲得更為精確的實驗結果。

  • 期刊
  • OpenAccess

這是一部人生的戲,所展演的是一個關於「我」的戲碼,關於一個諮商師在專業學習的歷程中,從困頓於代課教師角色中出發,透過自我敘說與行動探究,重新建構自己的生命意義,以敘說典範與社會脈絡的觀點建構出一個主體的自我樣貌。同時採取行動研究的精神在行動中認識「生命選擇」、「專業發展」、「社會探究」三者合一的關係,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生存美學,最後透過哲學的詮釋學與辨證觀點來探討生命的智慧,並帶著人文關懷再度返回教育現場,朝向自我實現的旅程。既是主角也是導演的我,歷經這三年來,總是無法預定下一幕的戲要走向哪邊,這正如人生實際的現況,我總是在邊上演的同時去摸索下一步的路徑,戲的劇情正呈現我所走過的生命歷程,縱使是走到故事結束該落幕的那一刻,並非代表著對生命的探究即將完成,而是走向另一個生命藍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