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15.179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使用智慧藥盒時不同聲音提醒系統設計對高齡者之提示效果,包含高齡者對智慧藥盒聲音提示的偏好,以及最具有提醒效能的提示聲音。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及完全受試者內設計,讓每一受試者接受所有的實驗,同時以立意取樣法招募80歲以上、具自主能力及有用藥習慣之18位高齡者參與實驗。研究發現,高齡者對智慧藥盒提示聲音的偏好排序為語音、單音及樂曲提示,而最具有提醒效能的提示聲音則依序為單音、語音及樂曲提示。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探討不同提醒系統對高齡者之提示效果,另建議為高齡者設計之系統應可考量本研究結果,做更適用的設計,提升高齡者使用相關產品的滿足程度。

  • 期刊
  • OpenAccess

由於醫療科技延長壽命,少子女化與家庭型態改變,使得人口高齡化不啻是台灣,也是全球關注的議題。隨著壽命延長,失智症的盛行率也增加。失智症病程漫長,行為與精神症狀常出現在不同病程的失智症,造成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負荷,導致家屬將失智長者送至機構照護。為提供優質的照護,依據病程需要發展各種 照護服務方案相當重要。因此,本文將從失智症面臨的照護困境、家屬的照顧負荷、日間照護的發展及機構照護的發展與挑戰做進一步的剖析。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藉由正向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初老期民眾之老化看法及如何調適。邀請五位同儕提名適應良好的初老期民眾(二位女性及三位男性,年齡介於65至74歲之間),接受半結構性的訪談,訪談資料依循質性研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正向老化者除了對自身有正向的態度外,身心健康是首要條件;經濟安全會帶來好的生活品質;良好的親友是重要的情感慰藉;社會參與可以活化老年生活;正向心理有助於正向老化;適應良好與否可來自與參照對象之比較。最後,本研究針對初老期民眾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人臉往往會引發知覺運作中反射性的注意力,也能造成較好的記憶表現。本研究欲瞭解注意力如何影響知覺與記憶運作,特別是探討注意力能否提升年長者對於人臉的記憶表現。研究中運用前線索與回溯線索實驗典範,實驗一以數字作為實驗刺激,實驗二改以相對複雜的卡通人臉為刺激,實驗皆操弄年齡(年輕人、年長者)、線索類型(前線索、回溯線索)、項目負荷量(一個、二個、四個項目)與空間線索有效性(中性、有效、無效)。結果顯示人臉記憶表現較數字困難,兩種刺激在知覺與記憶搜尋運作機制相似,但在知覺運作時有較高的假警報率,反映出知覺比起記憶運作,更易受到線索引導無法有效抑制而出錯。年長者正確率表現與年輕人相似,但假警報率較高、反應速度與記憶搜尋效率較慢;有效線索能協助年長者於中與高負荷量時有較高正確率、較快反應時間與搜尋效率。此結果反映出無論記憶刺激的複雜程度,當記憶負擔較大時,透過合適的引導可協助年長者提升其記憶表現。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在不同領域中,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服從義務性與服從管教的關聯。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和新北市就讀7至9年級學生,共計802人。研究工具包括「父母教養行為量表」、「服從義務性量表」與「服從管教量表」。主要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品德領域」的服從管教,青少年知覺「引導教養」沒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而青少年「監督」和「一致性」教養行為具有顯著直接效果,同時,青少年知覺「溫情」、「監督」、「一致性」教養行為會促進「品德」和/或「休閒」領域的服從義務性,進而增加他們的實際服從管教;相對的,青少年知覺「嚴厲教養」會降低「品德」和/或「休閒」領域的服從義務性,進而減少他們的實際服從管教。至於「生活」、「學習」、「朋友」、「休閒」領域的服從管教,「監督教養」具有顯著的直接和中介效果;「一致性教養」只具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而「引導」和「嚴厲」教養則無顯著效果。至於「溫情教養」,對於「生活」和「朋友」領域具有顯著的直接和中介效果,對於「學習」和「休閒」領域只有顯著的中介效果。綜合本研究結果,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的確會直接或經由服從義務性而作用在青少年服從管教,尤其是「監督」、「在特定領域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或許可以增進我們瞭解在社會化過程中,有關不同領域之服從義務性和服從管教的關係,以及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透過自我敘說,反覆回看故事、反思,並行動,以社會脈絡觀點,看見個人試圖證明自己非失能者,透過升學考試提升自己,往「文明世界」靠近,並排斥回返「不文明世界」。即個人與母親緊密不可分背後,亦與對父親刻意疏離有關,疏離是想脫離「貧窮」,也想透過不斷唸書來提升「階級地位」,這反而使我與家庭產生關係斷裂。在父女關係斷裂之處,看見我對「失能恐懼」背後的社會建構,包括「失業等於失能-父女關係斷裂」、「晉升作為擺脫不利處境的策略」、「不斷向上爬-內化為強迫性焦慮與動力」。最後,研究者透過「父女相伴尋根」、「聽父親說他的生命故事」、「父親聽我說我的生命故事」、「召集生命故事見證人」、「父女關係位移」、「家庭關係挪移」等行動重新接起父女間斷裂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