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18.144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針對逐年增加的身心障礙者,不管是福利機構或政府部門,都提供多項服務;不過「家庭照顧」仍是身心障礙者主要的照顧護類型。面對需要長時間體力和心力付出的照顧工作,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是值得關心與探討之議題。在提供給家庭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或是減壓方案中,園藝治療是近年較新興的介入模式。園藝治療提供人接觸自然和植物的經驗,透過這樣的接觸,個體身心的壓力得以緩解。本研究以家庭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園藝治療的實施,瞭解家庭照顧者情緒及壓力知覺改變的情形。研究設計採「單組前測-後測設計」,評量參與治療課程前、後壓力和情緒狀態的改變。課程結束8個月後,以訪談法探究園藝治療的持續效益。研究結果發現園藝治療可提升家庭照顧者的正向情緒、緩和負向情緒和壓力知覺程度。此外家庭照顧者返家後持續進行園藝治療活動,也能增加人際互動並舒緩負向情緒。此研究結果對未來園藝治療研究的建議和園藝治療課程設計,也在研究中討論。

  • 期刊
  • OpenAccess

同志文化開放性,是指一個地域的傳統異性戀文化是否有足夠的包容度,讓同志議題浮上檯面。男同志身份認同,是指男同志在「自我認同」層面及「社會認同」層面,是否接受自己的性傾向並滿足于目前的同志生活。本研究要檢驗男同志的身份認同是否與所處地域的同志文化開放性相關。本研究使用Mahr與Fassinger(2006)的性傾向認同量表中文版(林啟鈞,2013),蒐集了346份台灣男同志以及253位中國大陸男同志的有效問卷。初步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台灣相對於中國大陸有較高的同志文化開放性。第二步研究結果表明,處在文化開放性較高地域的男同志,也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層面的自我認同。本研究的缺陷在於,無法證實男同志的「自我認同」因素是否受到同志文化開放性的影響。本研究在政策上,鼓勵政府推動婚姻平權以及性別教育,也鼓勵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接受多元的同志訊息,以提升個體對男同志身份的認同。

  • 期刊
  • OpenAccess

近年教育部推動「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其中「篩檢高關懷群學生」為實施重點。篩檢文本成為用來辨識學生「憂鬱情緒」的認知地圖,啟動校園內外專業人員進行跨界合作。本研究主要透過篩檢人力培訓現場及校園實作現場,進行連續三年的田野觀察、記錄,並以訪談為輔,經由工作流程的探索,來了解校園心理健康監管機制如何運作。重要發現四點如下:篩檢工具為校園心理衛生管理「效力」、「生活經驗的主述敘事」與「量表的意識型態敘事」的斷裂、篩檢工具歸回主述敘事的「在地化」傾向、篩檢文本做為啟動治理關係的中介。針對研究結果,作者提出四點討論-待被質疑的憂鬱自傷防治的社會結構性需要與價值認知、不當的模仿與同形機制促成跨界傳播與合作、校園輔導工作做為「精神醫學意識型態機器」的反思、校園輔導工作者的能動空間與在地知識發聲,以期進一步對此制度、實作與所隱含的意識型態進行更深入的批判與反思。

  • 期刊
  • OpenAccess

學生議題常與校園、家庭等系統脈絡密切相關,不過許多學生輔導人員並不熟悉如何評估與介入生態系統對學生發展與適應的影響,但資深輔導人員與國內外研究皆呼籲跨專業系統合作對學生輔導工作很重要。本研究訪談全台二十八位中、小學輔導教師,瞭解其在輔導學生時曾遭遇哪些合作挑戰,與哪些對象合作有困難,哪些脈絡因素阻礙合作,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訪談資料經質性分析,歸納出六類合作困難:(一)各行其是,未啟動合作;(二)對方不配合、不信任;(三)怕破壞關係而退縮;(四)合作成效不彰;(五)彼此意見不合、衝突;(六)主管不支持。阻礙合作的脈絡因素有:(1)缺乏合作意識;(2)抗拒合作;(3)能力限制;(4)立場差異導致衝突;(5)制度與文化的限制。本研究發現,本地輔導教師在系統合作上主要困難在於「未能進入合作」及「無法順利克服合作過程中浮現的挑戰」。文末並針對輔導教師如何克服合作困境,提出五個層面上的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與其說自我敘事是一種研究方法,不如說它其實是生命的招魂幡,是一段招引著我「歸位」的歷程。對我來說,理解與學習自我敘事就是一段交纏獻身、顛簸前進、且戰且走而得以認識生命的學習歷程。我以為,所有的研究問題對於研究者來說,必然都是情緒的。我一路在「無方法」的自然狀態中開始顛簸學習自我敘事方法,卻恰恰是讓我從一個「無方法/自然」的說故事的人,到「有方法/學術」的研究故事的人,從這二元對立假設的角色之間的自由移動,然後體驗到如何合一,並且一路消解這樣的分裂與對立。這樣的進路,也是我重新理解方法、學術、研究如何趨近「自然生活」狀態的學習。於是理論與知識可以不必是神主牌,它就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間。自我敘事就像是幫我開天眼一般,幫助我看見原來像鬼一般讓我視而不見的差異,對我來說,我不再是孤身一人了,而是不斷地在不同的文本、理論、論述、他者所穿織的網絡中重新的看見。這樣的反身實踐,正是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回顧Elliot與McGregor(2001)以精熟-表現、趨近-迴避所劃分出的四種成就目標,分別為精熟趨近、精熟迴避、表現趨近、表現迴避四種目標,並以四篇主要文獻來探討成就目標與工作記憶的關聯。其中,四篇研究皆以實驗操弄參與者的成就目標,並測驗參與者的工作記憶表現,欲檢視成就目標對工作記憶的影響。四篇研究大抵皆發現精熟趨近目標組的表現較佳,只要是表現、迴避相關的成就目標表現大抵皆較差。探討其中原因,文獻大抵指出,持有表現目標者的心思有一部分放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上,因此佔據了部分的工作記憶;持有迴避目標者因為害怕發生某種負面結果,因此易於引發焦慮感,此焦慮障礙了工作記憶的正常運作,然而,此二種機轉尚待未來研究更進一步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