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201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參與世界運動會的綠由及概況,分析參與歷屆世界運動會的成績,和舉辦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具體的成果。本研究探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在蒐集相關文獻和報告書後,經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一、1980年代前後,臺灣因奧會會籍與旗歌問題,被迫暫停參與國際奧會相關之活動,當時第一屆世界運動會正開始籌組,臺灣並未因不能參加奧會活動,而放棄參與其他的運動賽會,也開始規劃籌備參加;二、從1981年至2009年高雄世運,臺灣參加了八屆世界運動會,獎牌共獲得24金23銀21銅,示範賽(邀請賽)獎牌共獲得5金6銀2銅;而從過去臺灣參加世界運動會成績分析,前五屆正式賽中以女子跆拳道、女子舉重奪金實力最堅強,從第六、七、八屆正式賽成績分析,以男子女子撞球、女子拔河、女子競速滑輸溜冰、男子女子健力等項目奪金奪牌實力最為穩定。三、2009年舉辦高雄世運具體成果,包括遵守奧運模式參與或舉辦國際運動賽會、選手成績出色的表現,展現運動志工的熱情參與、建置高雄市七大運動園區,城市行銷與運動賽會成功的結合。對於提升臺灣的運動風氣和城市行銷,絕對有極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透過國際媒體的同步轉播,讓高雄能有機會站在國際運動賽會的舞台上,做了一次成功的體育外交。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適應體育博碩士論文中研究議題的分析。教育部於1992年頒布「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鋼要」迄今,除實務推廣之外,適應體育研究範圍亦相當廣泛。本研究以適應體育、特殊體育及殘障體育等名詞對「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網站」及「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進行檢索,蒐集1993年至2009年適應體育領域相關的碩士論文132篇及博士論文5篇,共計137篇,研究方法探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年代、研究出處、研究議題、研究方法及對象類別進行編碼及分析,以瞭解論文研究的發展方向。結果發現:一、博碩士論文從2001-2008年有兩位數的大幅成長;二、研究出處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55篇及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的10篇分居前2名;三、研究議題以教學領域的72篇占多數,其他研究的31篇次之;四、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法的40篇與問卷調查法39篇為主;五、對象類別則以智能障礙類的48篇、其他的18篇及肢體障礙類的16篇的研究為主。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加強博士論文研究數量與擴展研究議題多元化。

  • 期刊

個體動作所致之視覺光流可為個體帶來環境的訊息而有助環境賦使的知覺,但個體的身體擺動與自主的行動以及動態與靜態情境呈現方式對知覺的產生的影響並未被釐清。本研究目的在探究以下問題:一、個體在覺知環境訊息時,需有實際的自主行動參與嗎?二、個體在覺知環境訊息時,身體的自然擺動是必要條件嗎?三、判斷時,匣門的動態(移動或靜止),是否會影響匣門可通過性的判斷?48位成人將被隨機分派至四個實驗分組:一、身體擺動輸椅移動組;二、身體無擺動輸椅移動組;三、身體擺動輸椅靜止組;四、身體無擺動輸椅靜止組,實驗參加者各依其實驗分組可容許的動作要求,在面對動態與靜態的情境呈現時判斷其最小匣門穿越高度所在。實驗參加者最小可通過高度判斷之準確性與以磁力相對位置計量儀連續計量之身體相對與絕對位移將被加以記錄,並進行二因子混子合設計變異數分析,以釐清情境與個體動作在環境賦使知覺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結果發現:一、個體在覺知環境訊息(匣門的環境賦使)時,實際動作(輸椅向前移動)的發生並非必要條件。二、個體在覺知環境訊息時,身體的自然擺動的有無會影響判斷的結果。三、判斷時,動態連續呈現的匣門可引致較精確且相對保守的知覺判斷。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欲探討是否羽球運動的訓練參與可以促進女大學生視覺空間工作記憶的表現,並以腦波工具來檢測其內在的神經機轉。從大專乙組羽球校隊招募13位女性球員當做運動組,以及13位年齡及性別相仿的控制組,使其執行延遲和不延遲情境的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作業,同時記錄行為表現及腦波活動。本研究結果發現運動組在執行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作業時,有較快反應時間;從事件相關電位來看,編碼階段時,運動組在Cz區誘發較大的P3波,而動作反應階段,運動組有較快的N1潛時、較大的NZ振幅、較短的N2-RT時距,不過,在P3與記憶維持階段的CNV結果,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為羽球訓練的確可以促進女大學生的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之行為表現,籍由事件相關電位發現運動組是在編碼階段能活化較多的神經網路資源;在反應階段時,運動組則有較佳的早期知覺功能、提高辨別空間位置的注意力程度,以及感覺至動作訊息的轉換速度,然而,對於較後期的認知功能似乎改善效益不大。有鑑於此,本文建議未來可嘗試探討是否技能更高階的羽球運動選手,是否能有更佳的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表現,及其神經生理機轉是否亦有不同。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一、探討桌球運動的特性是否對桌球運動員的大腦訊息處理產生正面影響;二、探討桌球運動的特性會對訊息處理過程中的那些階段產生優勢?三、比較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在各項作業之間的差異。本研究所用的參與者有大專桌球運動員及健康成人各15名。研究結果顯示:一、中性方向區辨作業:桌球組與控制組在ERP之N100最大振幅、最大潛伏時間,P300最大振幅、最大潛伏時間及RT均無顯著差異。根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的結果顯示:二、方向預測作業(相容刺激):桌球組與控制組在ERP之N100最大振幅無顯著差異,桌球組N100最大潛伏時問顯著快於控制組;桌球組在ERP之P300最大振幅顯著大於控制組、桌球組在ERP之P300最大潛伏時間顯著快於控制組及桌球組在ERP之反應時問顯著快於控制組。三、方向預測作業(不相容刺激):桌球組與控制組在ERP之N100最大振幅及潛伏時間無顯著差異;桌球組在ERP之P300最大振幅顯著小於控制組、桌球組在ERP之P300最大潛伏時問顯著快於控制組,桌球組在ERP之反應時間顯著快於控制組。本研究結果中ERP的資料正向支持桌球選手在具備運動特性的認知作業中,較控制組在訊息處理過程中的刺激評估階段有較佳的表現。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針對排球的各項技術動作予以訂定計分標準,以提供排球技術研究有一比較客觀的計分方式。在本研究中,將排球技術動作項目分為發球、接發球、舉球、扣球、攔球及救球等六項,其中各項技術動作又再細分為六至七項技術表現。各項技術表現經過國家級教練檢驗後,依據其建議將題目做了修正。正式施測時是由九十七學年度國內大專校院排球運動聯賽球隊的100位教練為受試對象,針對各項技術表現予以給分。每一項技術表現的計分是由所有受試者對該項的計分計算出平均數,此平均數即為該項技術表現的計分標準。本研究各項排球技術表現的信度考驗方面,是探內部一致性考驗,所得Cronbach α係數在0.71至0.89之間,是可接受的信度。在效度方面,是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五場19局比賽每局的得、失分為效標,進行效標關聯效度的檢驗。結果發現六項技術動作的相關都達顯著水準。本研究顯示各項技術表現的計分標準均具有可接受的信度與效度。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8週全身振動訓練(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WBVT)對手球運動員垂直與十級跳躍表現的影響。16位大專甲組手球運動員,以立意取樣均分為人數相等之控制組及實驗組,兩組運動員皆接受例行每週5次之手球專項訓練,但實驗組需額外接受連續8週、每週3次、振幅2 mm、頻率20 Hz至40 Hz的WBVT。垂直跳躍表現是以蹲踞跳躍(squat jump, SJ)與下蹲跳躍(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最大跳躍高度為評估指標,而十級跳躍表現則是以10次單腳跳遠最大距離為評估指標,所得數據以前測表現為共變數,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兩組間於訓練後各變項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之結果:實驗組經由8週WBVT後顯著增進SJ高度(40.92 ± 2.96 公分vs. 48.40 ± 4.70公分, F = 5.14, p < .05)、CMJ高度 (47.25 ± 7.48公分vs. 52.20 ± 6.25公分, F = 5.31 , p < .05)與十級跳躍距離(25.03 ± 1.83 公尺vs. 26.26 ± 1.65公尺, F = 5.45, p < .05)。本研究之結論:本研究驗證8週額外WBVT可有效提升手球運動員的垂直與十級跳躍表現,其機轉應與運動員訓練後強化的運動單位同步作用與徵召速率、增進收縮肌群SSC效益與改善下肢神經肌肉肢體協調有關。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針對跆拳道連續旋踢進行運動學分析,探討跆拳道連續旋踢的動作特徵與連續踢擊動作間之差異。研究對象為國立體育大學七位男子跆拳道選手,探討大專甲組跆拳道選手連續五次旋踢攻擊腿最高速腳與最低速腳在下肢各關節運動學之差異。以Motion Analysis System動作分析系統擷取連續旋踢動作,拍攝頻率250 Hz,利用EVaRT 4.65版動作分析軟體,進行動作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分析連續五次旋踢中攻擊腿最高速腳與最低速腳出現位置,並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連續五次旋踢攻擊腿最高速腳與最低速腳之下肢各關節運動學之差異,顯著水準訂為p<.05。最高速腳與最低速腳之比較結果為:一、最高速腳在動作時間顯著較長。二、最高速腳之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位移顯著較大且髖關節速度峰值、膝關節速度峰值、踝關節速度峰值顯著較快。三、最高速腳膝關節加速度峰值顯著較小但踝關節加速度峰值顯著較大。四、最高速腳髖關節角位移顯著較小但膝關節角位移顯著較大。五、最高速腳膝關節角速度顯著較快。六、最高速腳膝關節屈最小膝角度顯著較低。本研究結論:一、連續五腳攻擊腿的最高速腳大多是以第一腳較高,且第一腳攻擊腿的距離長呈現較多的關節位移,髖關節角度變化上較小,以避免過多的大腿屈曲;膝關節屈膝愈小,在踢擊時會有愈大的角度變化,及較快的角速度,有助於攻擊效果的提升。二、近身連續踢擊的攻擊距離較短,在踢擊的過程中各關節的位移減少,髖關節角位移上屈曲的角度較大、膝關節彎曲變化較小,使攻擊腿縮短呈彎曲的狀態下踢擊目標。故建議在平時的訓練上應要注意攻擊距離及各個關節相互影響的情況,讓連續動作變得更加穩健與一致。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並且瞭解此二者在性別和不同年齡層的變化。本研究以自願參加本實驗的健康老年人為受試對象(33位男性和38位女性,平均年齡71.5±5.4歲)。功能性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肌力(坐椅站立測驗、肱二頭肌屈舉)、敏捷/動態平衡(2.44公尺繞物)、柔軟度(坐椅體前伸、抓背測驗)與心肺適能(6分鐘走路)。老年人的身體活動水準是透過身體活動量問卷測得。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分別與肌力和敏捷/動態平衡達顯著相關(r=-0.26-0.35,p<.05)。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分別有較佳的柔軟度和上肢肌力表現(p<.05),但是在其他功能性體適能的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比較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結果發現,65-69歲和75歲以上老年人的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p<.05),且65-74歲老年人的肌力、2.44公尺繞物測驗和6分鐘走路均顯著優於75歲以上的老年人(p<.05)。本研究結論是高身體活動水準的老年人,其敏捷/動態平衡和肌力的表現可能較佳,而肌力與柔軟度在性別之間存在差異性。除此之外,應針對75歲以上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呈顯著下滑的現象提出適當的運動處方。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以傳統血脂、佛來明罕危險分數(Framingham risk score, FRS)與高敏感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為指標,評估以社區健康營造的方式進行每週三到五日、每日30分鐘健走運動對國內社區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效益。33名平均年齡62.3±10.27歲、至少一年以上無規律運動習慣之社區健康老年人為受試者,採立意取樣方式編組,分派為健走組及控制組二組,健走組以每週二次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坊安排健走運動指導課程,另有三天社區自行結伴練習,以達到每週150分鐘的運動時間,控制組則是與運動組在年齡、身高、體重及身體質量指數相近,且無規律運動習慣者。蒐集二組受試者在20週健走介入前後包括血壓、體重、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FRS指數、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空腹血糖(plasma glucose)、hs-CRP的改變。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exercise × time)考驗各依變項在健走運動介入前後時間組間的變化。本研究之結果:經過20週的健走運動後,與控制組相比較,健走組在BMI、腰圍、血壓、TC、TG皆有顯著下降(p<.05)與維持HDL-C、FRS與十年發生率數值的穩定(p<.05),在LDL-C、PG與hs-CRP的改變上,則二組間無顯著差異。本研究之結論:以健康營造為策略、進行20週、每週至少三次,30分鐘3,780步以上的社區健走運動,雖因運動強度不足,對降低心血管發炎指標hs-CRP效果不明顯,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組成、血壓、血脂質等心血管危險因子,降低冠心病的發生風險,是值得作為社區推展預防心血管疾病之健康營造促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