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1.9

臺灣中醫醫學雜誌/Taiw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方證論治系統」是指中醫臨床以尋求「方證相應」為宗旨的診療疾病的系列活動。它可能是中醫診療疾病的最早形式,也可能是一種最簡潔最有效的方法,被譽為中醫學經典的中醫臨床醫學奠基之作-《金匱要略》即是「證-方」的診療模式。時至今日「證-方」的診療模式仍有效的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動態認知過程是一個多主體的系統,在醫病關係中的主體是:中醫師和病人。最初,中醫師對病人的症狀處於「無知」的狀態,中醫師通過「望、聞、問、切」這樣的行為,從而得知病人症候的各種事實,這是一個資訊積累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醫病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動實現的,這個互動包含了訊息更新情況、步驟的先後、步驟的選擇……等,這為中醫診療方法和過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 期刊

募原在古典醫學中並不是重要的身體組織,多為解釋瘧疾而存在。歷代對於募原的解釋,隨著醫者對身體認識的深化,而產生一種身體知識上的擴充,深化了募原在身體內的形質範園和生理功能。當募原在明末被吳有性提出時,已成為瘟疫論述中有別於《傷寒論》的另一項發明;隨著學說解釋的擴充,募原最後不但融入溫病學派所對論的三焦中,也融入古典六經體系,充分體現中醫知識論創新的重要精神。考察歷代醫家在談論募原時,總得不到一個共識般的結論,但這些不一致的看法,卻又可以同時存在。擴充後的結果,終於使得募原可以融入任何一方的身體理解,廣泛地符合於數個不同的辨證體系和疾病詮釋。

  • 期刊

宋仁宗時,於編修院底下設置校正醫書局,乃中國歷史上首次為校正醫書而特設之機構,其地位相當值得重視。此局歷經仁、英、神宗三朝,二十四年的時間(1057-1081AD),一共編修了自《嘉祐本草》到《素問》等十一種醫書,成績斐然。本文探討校正醫書局中參與編修工作的人員,並對其身份、背景以及工作情形進行考察。研究結果顯示:校正醫書局之參與人員多為國家菁英,當中以儒臣為主,醫官為輔,且大部份的編修工作都由三位以上的儒臣親臨參與。又校正醫書局中,儒臣如林億、高保衡皆通醫,並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二氏除了《本草圖經》以外,負責其餘十種醫書主要的編修工作,可見一斑。

  • 期刊

止痛藥長期治療慢性疼痛常伴隨嚴重副作用或成癮疑慮。因而新型鎮痛療法研究已始發展具高安全性、長期可用等消炎性補充飲品。牛樟芝( Antrodia camphorata )為寄生於臺灣特有種牛樺樹( Cinnamomum kanehirae)之真菌,為珍貴傳統草藥。文獻指出其含抗氧化、抗發炎及抗神經發炎等活性成分。本研究利用坐骨神經慢性壓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誘發神經病變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與鹿角菜膠引起發炎性疼痛(intlammatory pain)等動物模式,探討口服液態發酵培養牛樟芝是否具消炎鎮痛作用。結果證實餵食牛樟芝(100 mg/kg)60 min 後,大鼠受坐骨神經慢性壓迫後引起熱痛敏(thermal hyperalgesia)明顯受抑制。在其手術後,持續4 週每日給予一次牛樟芝雖無降低熱痛敏,卻顯著減緩機械痛敏(mechanical a l10dynia)現象。鹿角菜膠引起發炎性疼痛模式中,提前或立即給予牛樟芝皆改善鹿角菜膠所導致熱痛敏、機械痛敏及受傷肢負重減少(weight-bearing deficits)等行為。雖提前或立即給予牛樟芝無抑制鹿角菜膠引起腳掌水腫,但組織學分析說明其處理皆顯著減少腳掌組織中白血球浸潤(leukocyte infiltration)等發炎現象。同時上述模式中,牛樟芝無引起外部行為副作用。本研究證實周邊給予牛樟芝對神經病變性與發炎性疼痛有顯著鎮痛效果,可值得探討其抗發炎與抗神經發炎作用機轉,並說明液態發酵培養技術所取得牛樟芝原料具極高保健潛力,可發展為緩解慢性疼痛的輔助食品。

  • 期刊

冒悶痛是門診中病患常抱怨的問題之一。本案例報告為一位73 歲已胃悶痛數年之女性患者,每天都處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下,雖有求助於西醫治療,但成效有限,影響生活品質甚鉅。此次聽從家人建議,首次就診中醫,開以黃芩湯為君藥加枳實、白芍、黃柏、薏苡仁、蒼朮等單味藥治之,病患於7日後回診時表示,於服用第一包藥後有產生打嗝現象,而多年胃悶脹的不舒服竟從此消除,1個半月後再追蹤,也都未再發生胃相關不舒服的症狀,因此提出個案臨床思路供中醫界參考。

  • 期刊

本例患者為62歲女性,長期咳嗽伴見帶有血絲的黃綠色痰,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擴張(chronic bronchiectasis)合併血小板缺乏症(thrombocytopenia)。自民國73年症狀反覆發作持續28年未能治癒。由於咳嗽帶血絲之症狀一直難以改善,故患者前來本院就診。中醫診斷為痰熱瘀血阻肺,氣血俱虛之症。故採用滋陰清熟,潤肺化痰止咳止血之法治療。經4個月的治療之後,患者咳嗽次數及痰量均有顯著減少,痰色由黃綠色轉淡,血小板由治療前66,000/uL提升至110,000/uL。患者持續門診追蹤治療中,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