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8.130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係探討教師支持、數學自我效能、數學興趣對職業意向之影響,並針對所建構之模式進行適配度考驗。研究樣本乃取自「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資料庫所釋出之2003年台灣八年級數學科的學生資料,共計5,217人。結果發現:(1)教師支持除了對數學自我效能、數學興趣具有直接影響外,亦能透過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興趣對職業意向產生間接影響;(2)數學自我效能對數學興趣與職業意向具有直接影響外,亦會透過數學興趣對職業意向產生間接影響;(3)數學興趣對職業意向具有直接影響;(4)本研究所建構之理論模式與蒐集之觀察資料相適配。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期刊

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法(金樹人,2005)請個體依序以「我、你、他」三種不同位格進行經驗事件的書寫,透過在不同位格上轉換觀點而達自我療癒之效。金樹人藉由質性方法分析整理出在我位格書寫特性為「交待細膩,情緒深入」,你位格為「同理關懷,批評指責」,他位格則是「情緒理解,事件理解」。本研究共有100位參與者進行為期六週、每週三次的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以經驗到的負向事件為書寫材料,在每位格書寫後立即測量正向與負向情緒、關懷支持、批評指責、情緒理解與事件理解的程度。資料分析發現大致符合上述各個位格之特性。在位格特性的效果部分,顯示你位格之關懷支持與批評指責對正向跟負向情緒的改變有顯著預測力,他位格的情緒理解與事件理解則無。此外,在書寫六週後之心理適應指標有顯著提升,且此效果主要發生於初始心理適應較差者。本文並針對此書寫方法進行理論與實務應用之探討。

  • 期刊

本研究為本土化大學生來生信念量表建構完成後的延續性研究,在性質上仍屬探索性研究。當前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文獻中,尚未對來生信念內部因素結構與類型進行探討,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我國大學生來生信念的類型進行探究、探討其間的內部關連性,並提出其關連性的解釋模式,以更深入瞭解大學生來生信念類型的問題。本研究以「大學生來生信念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採取PPS方式進行抽樣,抽取925位大學生為對象,以了解我國大學生所具有的來生信念之組合型態及內部關連性,研究結論如下:(1)就相信程度的層次而言,大學生的來生信念可區分成深信不疑者、不願相信者及猶疑稍信者三種類型;(2)就決定機制的層次而言,大學生的來生信念可區分成稍信因果者、稍信自然法則者及強烈果報者三種類型;(3)就來生境況的層次而言,大學生的來生信念可區分成能量轉換的稍信者、深信輪迴的兼信者及稍信輪迴的存疑者三種類型;(4)來生信念三大層次所區分的類型中,彼此具有二因子的關連性,但任兩個因子間的的交互作用,並不受第三因子影響;(5)綜合來生信念三大層次各類型的一致及矛盾情況,可歸納為一致型、調和型及衝突型三大類型;(6)最後提出對於本研究的後設省思,以作為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期刊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系統化訓練模式」在受訓者帶領非結構式團體能力的訓練效果。參與研究者共有受訓的8名博士班學生和34名來自社區的成員,分為四個團體,受訓的學生採2人一組的合作領導,共完成四個各聚會10次的團體領導。受訓者與團體成員均為志願參與研究,並簽署同意書。本研究設計採取量化與質化兩種研究方法,主要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一)以t檢定法檢測結果,受訓者在「團體領導者自我效能量表」自評的前、後測得分,達到.001顯著性差異,後測分數高於前測;(二)四個團體的成員在GCQ-S「投入量尺」評定的分數,顯示受訓者能有效、且適當催化團體凝聚力的發展;(三)在虛擬領導情境的反應,以卡方檢定法檢測結果,發現前測與後測在焦點、意圖和技術之整體、不同類別和不同層面的次數分配百分比的卡方值,皆達.01~.001顯著性差異,受訓後的表現都和有經驗或熟手的團體諮商師比較相似;(四)受訓者在實際領導團體時,不但能夠使用所訓練的20種領導策略,並且其表現與領導理論,以及相關研究有相呼應的現象。 從上述四項發現結果,初步驗證這個系統化訓練模式,可以協助受訓者增進領導者自我效能,以及促進受訓者在模擬領導表現的顯著改變。然而,本次研究發現的結果,也受到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之限制,僅提供作為初步性的參考。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與討論,對於訓練實務和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期刊

本研究主要依據一般化緊張理論的觀點,探討日常生活困擾、與家人負面關係、目標與經濟期望落差和台灣大學生內化適應問題的關聯性。而內化適應問題包涵情緒困擾、低自尊、學習焦慮及疏離感。本研究之資料數據來自2008年董氏基金會之「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其抽樣對象為台灣地區大學生,分別在北、中、南、東、桃竹苗地區抽取樣本,共抽取57所大學及獨立學院,有效分析樣本為5,655名大學生。至於數據分析方面,本研究採用多元迴歸分析所搜集之數據。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經濟與目標期望落差及日常生活困擾是預測台灣大學生整體內化適應問題、情緒困擾、低自尊、學習焦慮及疏離感等不同類型的內化適應問題的主要因素。另外,日常生活困擾和與家人負面關係的交互作用,與大學生的學習焦慮程度存在著相關性。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透過研究參與者以「我、你、他」三種自我狀態的方式進行日記書寫,經由敘說者言說的過程,對於敘說文本進行心理位移現象中不同位格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的研究。主要在於探索(1)「我、你、他」三種位格自我面向心理位置的結構特性;與(2)心理位移後的短期辯證現象。 本研究係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蒐集資料。研究參與者首先書寫為期兩週的日記,之後填寫「經驗回溯問卷」,然後再參加焦點團體。在資料的分析部分,兼採「紮根理論分析法」與「共識質化研究法」(CQR)。 按照CQR的分析結果發現:(1)在「我、你、他」心理位置的結構特性方面,「我」的特性包括:放大自己,視野狹小;情緒起伏,交代細膩等;「你」的特性包括:同理包容,照顧關愛;指責挑剔,質疑懷疑;情緒漸緩,理性上升;意義他人,客體介入等;「他」的特性包括:理性客觀,綜觀全場;隔空讀寫,他人故事等。(2)心理位移後的辯證現象方面,則出現:跳出漩渦,自我覺察;問題清楚,蓄勢待發等現象。 研究者進一步分析自我三種面向的結構內容,以及詮釋心理位移後轉變歷程的內在效應。

  • 期刊

國中生處於青少年初期,此階段正是個人發展獨特自我認同的開始。由於自我認同具有社會屬性,違規學生時常遭遇導師的管教,導師又是學生在學校互動密切且擁有絕對權力的管教者。因此,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導師管教對經常違規國中生自我認同形成的影響,及此影響下所形成的自我認同特徵。 本研究專注於學生角色經驗,研究情境設定在師生因為管教產生衝突的社會脈絡。探究一再違規的行為如何藉由導師的管教行動歷程,促成學生自我認同的型塑。 研究對象選擇經常違規的國中學生14人及導師17人,大致呈現成對的導生關係。這些學生行為常與規範相衝突,甚至與導師發生衝突。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個別深度訪談,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學生從導師持續管教中,以違規行為為基礎,先接受導師的管教標準,評估所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己的認同標準,而認定自己為壞學生。此歷程即為本研究發現的「管教的凸透鏡成像效果」。學生從不斷重複的管教經驗中所型塑的「承諾貶抑」自我認同,學生雖貶抑自己的表現,卻接受這些負向行為,也將持續展現這些違規行為。研究最後提出對導師管教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