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46.77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ients' counseling expectations, their perception of counselor credibility, and the initial working alliance. One hundred and twenty-one clients seeking personal counseling at 18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s in Taiwan completed the revised Expectation about Counseling-Brief Form (Tinsley, 1982) prior to their first counseling session, the Social Influence Inventory (clients' perception of counselor credibility) and the Working Alliance Inventory (WAI) after second counseling s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lients' expectations for personal commitment and perception of counselors' credibility of expertness and attractiveness predicted the task and goal dimensions of the working alliance. Clients' expectations for personal commitment and facilitative conditions and perception of counselors' credibility of expertness, attractiveness and trustworthiness predicted the bond dimension of the working alliance. Also, clients' expectations of counseling predicted working alliance indirectly through perceived counselor credibility, the effect size is .42 (p<.05), and clients' expectations of counseling directly predicted working alliance, the effect size is .23 (p<.05). The findings of curr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counselor credibility migh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ing expectation and initial working allianc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 期刊

諮商心理專業面臨跨專業合作,是開展專業服務的趨勢所在。本文從兩位研究者申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下簡稱家暴中心)作為碩、博士諮商實習機構的申請經驗出發,思考在諮商心理教育過程與實習場域忽略公部門系統的相關議題;其次,在研究者與家暴中心的合作經驗中,亦發現「諮商心理」與「社會工作」在專業合作中仍有待磨合,且專業資源仍未充分使用。本研究以四位服務於家暴與性侵害受害族群之社工師為研究參與者,就其與諮商心理專業合作的經驗,進行訪談,擬藉此了解專業合作現況,並深入理解社工對與諮商心理專業合作的期待。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從社工的觀點,探究諮商心理專業在家暴中心與社工專業合作的經驗,包含:(1)專業合作的緣起與發展脈絡;(2)社工轉介個案諮商過程;以及(3)社工對與諮商心理專業合作的觀察與反思。(二)從社工的觀點,探究其對諮商心理專業在家暴中心專業合作的期待,發現有以下二點:(1)建立機制讓諮商心理師(以下簡稱諮商師)討論諮商進程;以及(2)期待諮商心理師能夠建立互信與監督的機制。(三)從社工的觀點,對諮商心理專業發展的建議為融入社工文化脈絡。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反思諮商心理專業於社區諮商中之實踐,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與諮商實務之建議。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形治療團體對未成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大學生之諮商效果。研究對象為南部某大專院校三十名未成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之學生,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各十五名。實驗組成員接受三日,共計十八小時的完形團體。研究者以「失落量表」與「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為研究工具,對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前、後及追蹤測。從詹森-內曼統計考驗發現:對多數的大學生成員(即失落量表得分約17分以上,憂鬱量表得分約10分以上者),完形治療團體能立即與持續降低其未成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的悲傷反應。此外,研究者分別在團體結束第四至第六週,訪談成員所指定之親近友人、與成員同住之父或母,以及成員自身,分析發現:成員在團體之後,其情緒、想法、身體知覺、行為表現以及人際互動等五大向度上有正向的改變。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參酌在研究過程中的經驗,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針對一個督導配對一學期之完整督導歷程進行研究,採歷程研究及配對研究設計,藉由分析受督導者與督導者對督導關係重要事件的觀點,以了解雙方知覺督導關係的內涵與異同。研究發現:(1)受督導者知覺的督導關係為:督導關係重要事件包括人際互動溝通、情感連結狀態,及專業介入衝擊三類。督導者知覺的督導關係為:督導關係重要事件包括人際影響狀態、情感密切和諧,及專業權力展現三類;以及(2)比較雙方對督導關係的觀點後發現,雙方知覺的一致性有不同程度的組合,形成知覺相似型、知覺相錯型、知覺相歧型,以及知覺獨立型等四種關係知覺類型,且各階段皆以知覺獨立型所佔比例最高。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索諮商老手在諮商過程中意圖與行動的落差經驗。以深度訪談與人際回憶訪談分別蒐集諮商老手過去曾經歷過與目前正經歷的落差經驗之敘說資料。藉由5位諮商老手,共蒐集到24個落差經驗。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在內涵上,諮商老手的落差經驗是一種卡住的感覺,也是期待自己越做越好的理想追求,且落差經驗只是一種破綻或裂痕,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產生落差的原因是諮商師的用語習慣、缺乏自信、個性太急、錯誤的諮商理念、疏忽當事人的狀態或當事人動機不足。諮商師要覺察到落差,則可透過自我覺察、他人告知以及行為觀察與評估等管道。諮商師一旦發現落差,就會啟動因應的歷程,透過反省、評估與重新建立假設,將落差經驗正向化,以及不斷追求卓越的歷程,成為技巧熟練與理念成熟的諮商老手,另外,還經常在諮商中形成改變的契機。因意圖與行動是描述諮商師行為與預測諮商成效的重要向度,一旦發現落差即啟動修正歷程,可謂極富行動力。在諮商實務的應用上,本研究的結果除了可讓諮商老手、諮商新手在實務工作與專業發展中善加利用,也可以提供諮商督導和諮商教育工作者進行督導或教學時的參考。

  • 期刊

本研究經由一家暴家庭十三次家族治療,探討其中的文化脈絡與靈性議題。研究者經由錄影、謄錄逐字稿後進行對話分析。家暴困境包括被暴力控制的婚姻與手足關係、受暴婦女走不出的害怕與無助因應、受暴的繼親孩子等;反映父權文化對家暴的合理化、社會對單親母親的歧見、宗教信仰對婚姻的規範、單親的經濟壓力及家暴與貧窮、犯罪的關聯等社會脈絡。家暴家庭的轉變包括,婚暴關係的轉變、親子關係的轉變、手足關係的改變等家庭系統與關係的改變。家暴家庭反映出「父權」、「為母則強」以及「以和為貴」文化的交織、家暴改變緣於治療師對受暴婦女不離開暴力丈夫的文化理解、對自身與受暴婦女文化差異的反思、體認受暴婦女對暴力的恐懼、協助受暴婦女「解構」被暴力控制的無助,探討如何在不離家情況下,但離開暴力。治療師同時與受暴婦女基督信仰的靈性資源對話,發現教會帶給受暴婦女在人際壓力、與不能離婚的靈性掙扎。治療者面對靈性議題的處遇為信仰態度的適切開放、靈性知識的對話,與教會資源的合作,個案最終能超越「教會」而回到「神」的眼光對其處境的接納。研究者據此指出文化脈絡與靈性議題在家族治療實務與訓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