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57.151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稚園兒童重複夢境及夢魘的發生率,以及夢境的內容特徵。本研究訪談226位幼稚園兒童,蒐集有效夢境250個,其中一般夢境133個,重複夢境49個,夢魘83個,同屬重複夢境及夢魘的夢有15個。研究發現(1)幼稚園兒童重複夢境的發生率23%,夢魘的發生率45%;(2)一般夢境以開心情緒最多,佔52%;主要意象以父母最多,佔23%,夢境主題以家人一起玩或陪伴最多,佔24%;(3)重複夢境以害怕等負向情緒最多,佔71%;主要意象以鬼怪最多,佔36%;主題以「鬼怪驚嚇、攻擊或追逐」最多,佔39%;(4)夢魘情緒皆為負面,害怕情緒高達89%;主要意象以鬼怪最多,佔55%;主題以「鬼怪驚嚇、攻擊或追逐」最多,佔55%;以及(5)整體夢境情緒以害怕最多,佔48%;主要意象多寡依次是鬼怪、父母、手足、動物及朋友;主題多寡依次是「鬼怪驚嚇、攻擊或追逐」及「家人一起玩或陪伴」;夢境發生地點以家裡最多;整體夢境中具有威脅性的夢境佔60%,而在威脅性夢境中,兒童以獨自一人面對最普遍,因應方式以主動佔52%較多,夢境結局有50%成功脫離威脅。

  • 期刊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之情緒智力、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現況、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對行為困擾的預測力與其因應策略在情緒智力與行為困擾間所扮演之中介角色。本研究以全國國中生為母群體,採分層比例叢集抽樣,取得975名有效樣本,施以「國中小學生情緒智力量表」、「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行為困擾量表」進行分析。其結果發現:(1)國中學生在四項情緒智力中,以「情緒覺察與瞭解」最高;使用因應策略的頻率上以「避免逃避」策略最高;在五項行為困擾以「學校生活困擾最」高;(2)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等九個變項能有效預測六項行為困擾,其中以「避免逃避」因應策略最重要;以及(3)因應策略在情緒智力與行為困擾間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究全盲大學畢業生就業轉銜目標發展之因素與就業轉銜需求。研究者以多次且長時間(前後十四個月)的深入訪談方式,訪問3位全盲大學畢業生及其8位重要相關人士。本研究發現,影響受訪者就業轉銜目標發展的主因為:刻板印象及自我決策之信念。刻板印象是指,一般社會大眾認為視障者只能從事按摩或點字校對等傳統行業。同時本研究亦發現,研究參與者的就業轉銜需求包括:(1)培養專業工作技能(例:從事點字校對所需具備之專業工作技能為點字摸讀及點字校對能力),與核心就業技能(例:溝通能力、自我決策能力、與積極工作態度);(2)需要接受職務再設計之服務,包括:視力協助員,盲用電腦輔具,調整工作方式及改善工作環境(出差單電子化、無障礙就業考試環境、參與不需視力的工作,例:與同事一起搬運重物)、營造無障礙之心理及物理工作環境、提供點字或有聲專業書籍及網路硬碟);(3)需要培養獨立上下班之行動能力;以及(4)需要從事休閒活動。最後,本文亦說明研究限制與建議未來研究方向。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受督者知覺有益學習的督導關係之內函,俾便作為督導者教育與督導實務之參考。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方法,並以特殊化的方法,訪談10名博士生受督者,就其認為有益學習經驗的督導關係中,對於督導者的吸引力、值得信賴和專業素養等三方面的知覺。結果發現,有益學習的督導關係之內涵,在吸引力、值得信賴和專業素養等三方面,共得79個類別的要素。再依各要素之性質彙整歸納後,最後粹取出「督導工作」和「個人特質」兩個主題。在督導工作方面,共包括六大類別的要素,督導者個人特質方面則有十五類要素。除各要素之影響作用有別之外,不同的受督者在某些相同要素所知覺的影響,為具有吸引力、或值得信賴、或具專業素養也不盡相同,顯示各要素之影響力具主觀性。此外,由於本研究使用較有經驗的受督者與較資深的督導者,以及現場督導情境,因而也發現一部分過去研究較少見的要素。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生命經驗的改變歷程。研究者以三位敘事取向諮商師為訪談對象,採取敘說研究法之「整體-內容」分析,探究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並進一步瞭解其對於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研究結果發現:(一)敘事取向諮商師運用敘事概念後的改變歷程如同V的循環改變歷程:以外在的學習為起點,向內觸碰個人生命經驗,再向外化為所用。研究參與者的轉變內涵,包含以下數點:(1)由「諮商師」到「全人」;(2)從理論到「人師」;(3)諮商師角色與態度的轉變;(4)正向自我認同的建構歷程;(5)以「個人認同」為體,「專業認同」為用;(6)透過重要他人的見證與回饋,鞏固自我新故事;以及(7)由技巧到精神,再到技巧。(二)敘事取向諮商師對自身改變歷程的理解與再敘說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見證已知:過去主線故事的豐厚與再確認;(2)發現未知與新知:支線故事的浮現與新知的建構,創造現在的發展;以及(3)指引未來:以現下的見證與發現作為支點,舉起未來的方向。最後,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及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探討性騷擾受害女性的因應與處理,如何導致衍生性衝擊,以瞭解性騷擾作為父權壓迫,如何透過意識型態及社會場域之運作,持續對受害女性進行壓迫與消音。本研究深度訪談九位經歷過性騷擾事件之女性,發現受訪女性的性騷擾樣態及因應方式,相當多元,但多受制於父權的社會場域,其因應及處理結果通常對受害女性造成衍生性傷害,如:對命名性騷擾的猶豫、對揭露事件的焦應、應對性騷擾的自責、面質騷擾者的反挫、申訴歷程的機構性虐待,及人際關係的破損與疏離等衍生性傷害。據此,本研究認為,父權場域的性別意識型態,經常透過下列機制,對性騷擾受害女性造成多重「雙綁」困境:受害女性符合父權文化的陰柔因應,卻通常導致對自我的質疑與責備;受害女性展現主體的面質與申訴,卻經常引發騷擾者的惡意反制、社會網絡的背棄及機構性的虐待;受害女性掙扎存活及復原的心理資源,卻經常面臨人際關係受創的折損。然而,本研究亦發現,父權體制對性騷擾受害女性的「消音」歷程,並非滴水不漏,部分受訪女性仍採面質及申訴等積極的因應性騷擾事件。此外,受害女性對衍生性衝擊的覺察與批判,似乎辯證性地提供女性顛覆父權宰制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