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127.197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作者所建構的「含攝儒家文化的理論」重新解釋收錄於《中華諮商與輔導學報》本期專刊中的各篇論文,藉以說明儒家文化中的倫理療癒。本文的析論顯示:「含攝儒家文化的理論」可以彰顯出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且可以會通量化的實徵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與質化的事件分析(event analysis)。西方理論雖然亦可以用來理解華人社會行動的某些層面,但卻只有工具性價值。若是妥適運用兩者,可以收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效果;若是只偏用西方理論,則會造成文化視盲(culture blindness)

  • 期刊

本文藉由研究者的主位研究資料,揭露2001年歲暮之際,台灣中部鄉鎮地區某喪親家庭從親人往生到入殮過程中,在傳統喪葬儀式過程中所經歷的社會文化歷程與個人哀悼經驗。研究採民族誌方法,以參與觀察為主,輔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傳統喪葬儀式蘊含了悲傷哀悼與文化療癒功能,具體內涵包括:(1)儀式和程序協助家屬確認並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2)儀式抑制了家屬個別性的哀悼情緒,但也催化了集體悲悼情緒的宣洩;(3)傳統喪葬儀式建置了悲悼療癒的空間;(4)治喪事宜使家屬獲得親友的實質照顧與心理支持;(5)家屬在儀式中經歷其與逝去親人關係的轉化與再連結;(6)華人家庭呈現出避談生死、恐懼死亡的態度。

  • 期刊

本研究想要澄清「平時沒有肢體暴力傾向卻突發嚴重親密暴力(殺死伴侶)」的心理機制;此類罪犯過去在親密暴力分類上並沒有適當的界定,加上探究個體的心理內涵宜有文化考量,故本研究擬從多元文化諮商觀點出發,進行親密暴力殺人者的生命敘說探究。本研究遵循建構主義研究典範,邀請一位無前科、平時無親密暴力、獄中適應良好、然其卻在殺死妻兒後自殺未遂的罪犯參與,進行敘說研究資料的搜集;在資料分析過程中,邀請四位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擔任協同分析者,以實踐建構主義的知識共構精神。本研究根據訪談逐字稿、判決書、社工訪談紀錄、個性特徵量表施測結果等文本,從文化觀點會同協同分析者進行分析,共整理出四個範疇:「困頓中茁壯的生命毅力」、「山雨欲來風滿樓:殺妻的脈絡」、「男性角色負擔:殺妻的相關信念」、「掙脫過去遠眺未來」。本研究並從親密暴力者的分類架構、性別角色負擔、華人雙元文化等角度進行討論。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究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歷程與改變經驗。研究參與者為四位已婚、每周上班時數超過30小時之雙生涯成人,其中男性兩位,女性兩位,年齡介於34到41歲之間。參與者為透過招募自動報名,每人接受三次以建構意義目標為導向之優勢生涯個別諮商,結束後一個月再接受一至二次、共計70-90分鐘之半結構深度訪談。三次諮商和諮商後訪談錄音檔均謄為逐字稿,並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別呈現出四位參與者之故事主題、諮商歷程、改變經驗以及諮商後的影響。最後根據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

  • 期刊

自閉症個案的社交互動行為一直以來為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重點,其對親子關係發展的影響也一併受到重視。相關的研究在國外行之有年,許多文獻均證實正向的情感表達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而良善的親子關係同時也對照顧者的情緒及心理/生理安適感產生正面的影響。有感於國內自閉症親子關係研究多數著重於孩童個案的現況,本研究將研究範疇擴大至青少年以上的自閉症個案及其照顧者。研究參與者為60位台灣地區10至31歲青少年和成年自閉症個案的母親,以自填式問卷的方式了解母親與個案的互動情感模式,及可能影響到親子關係和母親安適感的個人特質等因子。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和成年自閉症個案對母親的信任感及母親對他們的喜愛在親子的互動情感模式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個案的年齡和日常生活功能獨立程度與親子關係品質呈現顯著相關。另外照顧者的情緒狀態,對孩子的擔心、憂鬱程度及照顧負擔等心理安適感,也都與親子關係品質有顯著的關聯。本研究結果有助於瞭解影響親子關係的潛在因子,並支持親子關係品質和母親安適感間的關聯性,未來可再深入了解其他相關之核心因子,以期能更全面的了解自閉症個案與照顧者的親子關係。

  • 期刊

人類受苦經驗一直是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的核心議題,究竟人類受苦經驗因何而來,如何維持,又如何脫離。本文首先耙梳與整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對人類受苦經驗的看法,發現:(1)傳統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視心靈為封閉實體,與外在世界相互獨立,認為受苦經驗來自於人無法符應其外在環境;(2)後現代治療取向視外在現實為個人或社會建構的結果,主流文化的壓迫才是人類受苦經驗的源頭。面對前述現代與後現代理論取向的分裂,本研究目的在於從存在現象學的觀點,理解人類的受苦經驗,並以此理解作為不同理論取向間分裂的接合點。本研究以存在現象學研究方法,透過三位受訪者的受苦經驗,進行文本分析。結果發現受訪者之受苦經驗來自對既有處境的拒絕與期望處境的落空,處於既有處境與期望處境之間的斷裂,讓受訪者處於立基的無根而受苦。本研究從存在現象學的觀點提供受苦經驗處境結構之存有學描述,並以受苦經驗處境結構做為諮商與心理治療不同理論的接合點進行理論間的討論,最後對研究限制提出說明。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當事人在敘事諮商歷程的主觀經驗,理解當事人對諮商經驗與自我認同的知覺與詮釋。研究參與者為三名女大學生,分別接受八、七及九次的敘事諮商會談,於每次諮商晤談後接受訪談,待全部諮商結束後一個月再接受一次追蹤訪談,成為研究分析的文本。以敘事研究法的「類別內容」進行文本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敘說經驗的理解:透過敘說帶來清晰和理解,舊經驗新意義,重新定義問題。諮商對話的影響包括,自我整理與豐富故事;外化式對話獲致新的視野;偏好選擇問句;帶來動能與希望感;重組會員問句,邀請觀眾支持自己決定;書寫成長的宣告和見證,則帶來力量。(2)諮商經驗對自我認同的影響與詮釋:重構社會期許對自我認同的關係;當事人的自我認同由自我貶抑和否定,朝向多元面貌的自我認識,包含看見能力與自信、珍視內心感受和需要、重新找回自己、新故事帶來行動;形成一種自我反思性的生命態度。整個諮商歷程是一趟自我認同轉化的旅程。

  • 期刊

本研究針對四位基督徒癌症婦女,兩位失婚罹患大腸癌、陰道癌的慕道友,及兩位信仰多年的已婚乳癌婦女,分別進行四至八小時不等時間深度訪談,以質性敘事研究「整體-內容觀點」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癌婦的家庭關係反映性別與宗教信仰的文化脈絡,癌症引發失婚癌婦過往的婚姻創傷之慟,不下於癌症生理之痛,因而先發出靈性的需要,也帶來靈性的療癒。已婚癌婦對癌前夫妻、親子、婆媳關係予以反思,從身為沉重照顧者到返身自我照顧並經歷身心靈的「重生」。癌婦的靈性經驗呈現成長與掙扎的交織歷程,靈性掙扎與生理疼痛、心理情緒、家庭關係及教會關係等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癌症不只是個人的身心靈問題,也是家庭系統的議題。依此,研究者參考Rolland「家庭系統-疾病模式」提出「家庭系統思維的癌婦身心靈」架構,供未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