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18.215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以四個研究檢驗自我形象目標與關愛目標量表之特性。自我形象目標係指個體聚焦於自我形象的追求,關愛目標則從自我價值的追求轉入關懷他人的需求,進而促進對他人的福祉(Crocker &Canevello, 2008, 2012)。以往研究顯示兩種人際目標對於心理適應與人際關係均有預測力,但並未應用至華人社群。據此,本研究先以三個獨立樣本(研究1A 至研究1B),分別檢驗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在研究1A 以207 名參與者進行中文版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結果顯示穩定的雙因素結構,且關愛目標能正向預測多項心理適應指標,自我形象目標則為負向預測或無預測力。研究1B 再以54名參與者進行兩週後再測,顯示穩定的再測信度。然後,研究1C 再以82 名參與者探討人際目標和自我構念之區辨,結果顯示在控制自我構念後,關愛目標與自我形象目標亦能預測心理適應相關指標。最後,研究2 以76 名參與者進行回憶挫折事件的操弄,再探討關愛目標與自我形象目標與自我調節之關聯,發現關愛目標能有效預測建設性自我批評,自我形象目標則預測情緒性自我批評。結論針對關愛與自我形象目標的研究與應用進行討論。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大學生網路親密友誼的發展歷程,以了解她們如何在網路中認識一個全然陌生的人,從剛開始的認識,隨著關係的進展,進而發展出一段能相互關心、支持、陪伴、有親近感且能分享內心感受與想法、真實情感的交流、了解與信任彼此的網路親密友誼之歷程,並歸納出促進與阻礙親密友誼關係發展的因素,以及這樣的經驗對女大學生產生的意義。對五位女大學生進行深入訪談,透過詮釋現象學分析訪談逐字稿,探討隨著關係進展的親密友誼發展階段的變化。研究結果以「開啟交流期」、「自我表露期」、「情感投入期」、「不安考驗期」與「整合期」五個時期說明女大學生網路親密友誼之發展歷程,呈現各階段中親密友誼的可能發展路徑,並歸納出「在親密友誼中探索自我」、「對親人與現實朋友關係的調整與轉變」、「對網路友誼的重新看待」、「豐富人際與生活的經驗」四個主題,來了解網路親密友誼對女大學生產生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網路人際關係的研究領域及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究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在照顧失智親人過程中主觀的受苦及因應經驗。採用詮釋現象學研究方法,邀請四位自願受訪者,以半結構深度訪談蒐集的文本資料來分析。結果:失智症家庭照顧者之受苦經驗內涵為:對失智症的無知和退化進展束手無策;漫長病程變數多,長期照顧的考驗層出不窮;無法由失智親人確知其需求,常處在矛盾疑惑和不安自責中;經歷關係失落的痛楚,只能持續單向地對失智親人付出;照顧者對其他家庭及工作的角色責任感到拉扯虧欠;照顧者常感孤軍奮鬥,為難於手足支持不夠或照顧意見相左。失智症家庭照顧者之因應經驗內涵為:照顧的動力來自維持與失智親人的關係連結;照顧互動是依循失智親人的生命脈絡去滿足雙方的需求;照顧的主控感在於專注此時此刻的陪伴,珍惜當下雙方的相處;照顧過程有賴專業照護系統的支援;照顧的力量來自於對失智親人不離不棄的意志力,接受承擔照顧責任;照顧的成就在於盡心盡力達成子女的角色責任,了無遺憾;照顧者從照顧經歷覺察對自己身體的照顧,體悟老化與死亡,學習愛。研究結果可為失智症家屬提供經驗借鏡,並指引出助人者對待照顧者的視角。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新手父母生育前後婚姻滿意度的變化,及探討生育前後婚姻滿意度與親職參與和夫妻親密互動的關聯性,並檢視配偶親職參與對夫妻親密互動頻率及婚姻滿意度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台北市新婚夫妻結婚三年的縱貫性資料,包括新婚第二年成為新手父母有50 對夫妻,第三年成為新手父母有21 對夫妻,有效樣本數為71 對新手父母。研究結果顯示:(1)新手父母生育後的婚姻滿意度皆比生育前較低;(2)新手爸爸生育前的婚姻滿意度對其親職參與頻率有顯著的影響,而新手媽媽生育前的婚姻滿意度與其親職參與則無顯著關聯;(3)新手爸爸的親職參與對夫妻親密互動頻率及生育後的婚姻滿意度無顯著影響,但新手媽媽的親職參與會透過夫妻親密互動頻率而間接影響其生育後的婚姻滿意度;(4)新手媽媽的親職參與會直接影響新手爸爸生育後的婚姻滿意度;也會透過新手爸爸對夫妻親密互動的知覺,間接影響新手爸爸生育後的婚姻滿意度。從行動者效果來看,本研究支持親子系統和婚姻系統存在某種程度的溢出效應;從伴侶效果來看,新手媽媽扮演重要角色,新手媽媽親職參與對於新手爸爸知覺夫妻親密互動頻率、婚姻滿意度有所影響。

  • 期刊

分手一直是個人生命歷程中親密關係的重大事件。本研究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蒐集32 位男同志、35位女同志分手經驗(20-29 歲21 人,30-39 歲26 人,40-59 歲20 人),嘗試瞭解同志伴侶分手後個人如何因應與調適,不同時代背景與生命階段分手調適的經驗為何。本研究發現同志分手調適的行動策略包括:轉移注意力、拓展社會支持網絡、強化自我增能、接受「緣盡緣滅」的宿命觀與選擇負向因應調適等經驗。此外,研究者進一步從生命歷程的觀點,將個人不同生命階段的分手經驗放在歷史與文化脈絡當中進行檢視,注意到華人同志「無法浮出檯面的伴侶關係」、「社會變遷與世代差異」與「個人生命發展階段」的特殊性,按著個人生命經驗與特殊的社會背景,不同世代面對分手這事情,框架起不同的分手經驗。個人分手調適經驗隨著社會外在環境的結構性變化,年齡的增長,生命經驗的累積,以及個人情緒與認知模式的轉變,交互使用不同的因應策略,為個人生命軌跡帶來新的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