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135.63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507
0.50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心理 3
教育 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針對四大存有問題:我是誰?我的人生處境是什麼?我為什麼會受苦?我如何得到救贖與解救?本文綜合先前研究和本期論文發現:(1)靈性成長導引離苦:不論有無宗教信仰或信奉哪種宗教,靈性學習或在諮商中探討靈性議題,均有助於超越困頓、獲得靈性成長;(2)宗教給出世界觀和生涯觀:西方一神文化形成了個人主義的世界觀,華人的儒釋道文化強調自性的覺醒,形成了重視個人修煉及人境和諧的世界觀,本期論文研發的果報信念量表,可用以評量佛教與道教的累世因果觀念,期望後續研究可揭開另類身心健康與生活調適之道;(3)人在世間活出靈性:生命信念、生活目標之選擇(立命),是一再重複的螺旋狀的視框轉移歷程,如何籌備本事以便在生活世界中實際活出所選角色劇本(安身),則可透過有效的培訓模式加以輔助。綜合上述評析,本文建議:(1)在既有的靈性與諮商論述和實徵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理論;(2)開啟更多的「生涯」與「靈性」之關連與對話,以期建立貫串靈性與生涯的理論,讓兩個領域相互補足,開展出更有助全人發展的助人專業;(3)透過華人文化儒釋道智慧的自性覺醒模式之研發,建構含攝華人文化的、貫串靈性與生涯的本土化理論,藉由中西會通後的創新思惟發展出嶄新與現代化的華人本土諮商心理學,並持續與西方學術界交流與對話。

  • 期刊

台灣是一個有高宗教人口且宗教多元的社會,因此諮商中很有可能會遇到有宗教/靈性背景的案主。過去文獻支持案主的宗教/靈性背景會影響他們對在諮商中討論靈性議題以及接受靈性介入的期待(尤其是對宗教/靈性投入的案主),而案主的問題也會與背後的宗教/靈性觀相互交織,因此宗教/靈性議題在諮商中是需要被重視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案主對接受融入靈性的諮商的經驗,包括案主對接受融入靈性諮商的期待、態度、在諮商中提出的宗教或靈性話題、接受融入靈性的諮商介入處理、經驗到的諮商結果等。本研究10位研究參與者都有接受融入宗教/靈性諮商的經驗,且有多樣性的宗教/靈性背景;10人中1位為男性,9位為女性。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個別訪談收集資料,以主題分析方法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七個主題,分別為:有宗教/靈性背景的案主都對接受融入宗教/靈性的諮商有動機與期待,但也有顧慮;在諮商中出現多樣化的宗教/靈性議題;諮商師對宗教/靈性議題的探討與介入是多元的;宗教/靈性話題在諮商中能否展開與持續受到案主與諮商師雙方的影響;接受融入宗教/靈性的諮商為案主帶來自我與宗教/靈性上的成長與轉變;大多數案主對接受融入宗教/靈性之諮商持正向態度;以及案主認為實施融入宗教/靈性之諮商須有倫理。本研究的討論與建議於本文末提出。

  • 期刊

正念在學校的發展與影響,有愈來愈普及化的趨勢。本研究以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及後設分析,統整1991年至2016年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希望釐清正念在臺灣學校的影響。本研究共分析26篇研究論文,樣本數2279人,實驗組1029人,控制組1250人,年齡層從幼稚園至大學高等教育之學生。研究結果如下:1.整體效果量分析:正念整體效果量達中度以上正向效果。2.其他變項分析:(1)年齡層次:正念效果不因年齡層次而有差異。(2)正念介入時程:正念的介入時程以1~8週效果最佳。(3)正念效果類別:正念在壓力管理的效果最佳,其次是認知表現、情緒智力及人際技巧。整體而言,正念在學校產生的效果是正向的,然而,樣本的差異性、正念實施和練習的多樣性、各種不同的測驗工具、以及資料驗證的差異化,皆有許多異質性存在。因此,正念的測量極具挑戰性。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期待能發展適合教育領域的正念相關課程及後續研究,並對在教育上的涵意提供具體的建議。

  • 期刊

靈性健康是達到成功老化的要素之一,個體要體驗靈性健康的狀態,需要透過生命經驗的整合,涵蓋過去到未來的成長過程,但目前對於個體如何達到靈性健康的學習歷程之相關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中高齡者投入宗教信仰的靈性學習歷程。以現象學的方法,深入描述與分析受訪者的靈性學習經驗。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總共訪談6位中高齡者,包含3位男性、3位女性,受訪者的年齡介於49~67歲,平均年齡是58.2歲。他們的宗教類型包含:1位基督徒、1位天主教徒、3位佛教徒,以及1位回教徒。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靈性學習的經驗歷程歸納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嘗試接觸期,是指受訪者接觸宗教信仰的初期階段;疑惑衝突期,是指學習過程產生的心理疑惑及衝突;學習反思期,是指對宗教與靈性有較具體的學習與反思行為;以及靈性體驗期,是受訪者從宗教信仰感受到靈性學習意義的階段。在靈性學習歷程中,受訪者能感受內心的平靜、具備克服困境與心靈沐浴的内在力量、對生命的體悟,以及能夠為生活改變、貢獻影響與充實當下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這些靈性健康能促進成功老化。

  • 期刊

本研究的分析文本是研究參與者經過25次敘事諮商的逐字稿,採取現象學取向的方法,根據Van Kamm的七個步驟進行逐字稿文本分析。共獲得六個研究結果:一、描繪使她活成「沒有自己」的那個世界的特徵。二、經由鬆動主流故事,看到隱藏的故事線,以「離」開被建構的生活目標。三、釐清共寫與重構故事的歷程。四、探討經由敘事視框轉變如何浮現出主體性的生活目標。五、整理出生活目標在敘事結構中的改變特徵,包括:1.被建構的敘事:受制狀態的敘事結構特徵;2.解構的敘事,鬆動狀態的敘事結構特徵;3.重構的敘事,重寫狀態的敘事結構特徵;4.生活目標是在「前置經驗」與「接續選項」組成螺旋狀的敘說循環過程中生成。六、提出敘事結構特徵與敘事視框轉變的心智循環空間模型。其中研究目的一:了解社會文化脈絡如何形塑生活目標,由研究結果一、二回答;研究目的二:探討以生活目標為主訴的諮商工作其敘事視框的轉變,由研究結果三、四回答;研究目的三:探討生活目標在敘事諮商歷程中的敘事結構之改變特徵,由研究結果五回答;研究目的四:釐清敘事文本詮釋與知識生產,由研究結果六回答。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與應用的建議。

  • 期刊

果報信念是國人在進行倫理抉擇與面對生命困境時的重要思考模式之一,對於生命教育與學校輔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迄今為止尚未發展出適合文化與國情的研究工具,也未對國人果報信念進行較深入且系統性的瞭解。基於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建構大學生果報信念的主要內涵,並發展出一套適用於國內大學生的果報信念測量工具,並進行大學生果報信念調查,以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果報信念概況。研究者採用文獻探討、實地訪談及問卷調查等三種研究方法,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傳統文化果報觀點的探討、相關實徵研究的歸納、以及針對大學生的實地訪談,建構出大學生果報信念的主要內涵,據以編擬量表初稿。在透過專家審核、預試等程序進行題目的修正與刪減之後,形成共28題之正式量表,並以分層多階段抽樣法進行抽樣,抽取1158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發展的大學生果報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我國大學生對於果報信念中的現世報應、死後報應、子孫承負及創造命運的說法傾向相信;而對於功過相抵、宗教救贖及接受命運的說法,則傾向不相信;此外,亦發現國內大學生的果報信念具有性別和宗教上的差異。最後,研究者並進一步根據研究結果,就果報信念在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與意涵進行討論並做成結論。

  • 期刊

《學生輔導法》規定2015年起全國中小學初任輔導人員需完成40小時職前基礎培訓課程。為此,本研究邀請113位參與2015年培訓主要參與者-國中小初任專輔教師,參與問卷調查(共100位)與訪談(共13位),並以Kirkpatrick與Kirkpatrick (2006)四層次教育訓練評估模式(Four Level Evaluation Model)中的反應層次內容(reaction)為依據,初探其對此培訓的滿意狀況、相關參與經驗與期待等。量化結果顯示:初任專輔教師對整體培訓略屬滿意,然對部分培訓面向仍感不足,如培訓時程安排、培訓對輔導資源運用、對輔導策略研擬之幫助等。對此,質性結果進一步補充專輔教師略感滿意之原因,即整體培訓有助其職前預備,並提升專業認同及專業形象建構。此外,質性結果亦顯示,據專輔教師觀點,培訓待改進處尚包含(一)政策執行層面:培訓未分流、必選修課程規劃未落實、未事先瞭解參與者背景與課程需求;(二)課程主題層面:未完整依學校輔導所需規劃整體課程;(三)課程設計層面:部份課程偏重基礎概念講述,忽略實務層面之重要性、部份課程設計較不符學校輔導工作脈絡。綜此,本研究綜整專輔教師對培訓之相關期待,並據以擬定實務與未來研究建議;並進一步提出雙軌式訓練理念,以優化現有課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