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28.40

臺灣運動心理學報/Bulleti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of Taiwan

臺灣運動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367
0.36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體育 5
心理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站立時的身體擺動(body sways)不僅只用來保持平衡,而且有助個體覺知外在環境訊息,不過在此一覺知過程之中身體擺動是否因此而改變,則有待進一步檢證,先前研究多以健康成人為實驗參與者,相較8健康成人的站立相對穩定,受擾動的效應低,老人則相對易受擾動,甚至有跌倒情況發生。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與老人在覺知視覺環境紋理時身體擺動的改變情形。方法:計有成人12位與老人12位參與本實驗,立於平地、直放木條、與橫放木條三種情境下,實驗工作為安靜開眼面對五種實驗環境場佈:正常環境結構情境、無紋理白幕、無紋理黑幕、細棋盤格紋理布幕、與粗棋盤格紋理布幕各40秒鐘,共計五項操作。依變項主要以磁力相對位置計量儀連續計量實驗參與者在六項操作時的身體位置。結果: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發現,當情境難度或要求升高後,個體則需有賴不同的身體擺動來覺知不同環境條件之訊息,以達其平衡之功能需求。結論:相對於健康成人,老人族群因應環境變化的可容許度較小,較易因而產生不同的身體擺動,而且在因應變化時的身體擺動調整會呈現老人加大擺動而成人減少擺動的不同取向。

  • 期刊

根據運動技能學習理論,適當難度的練習是激發學習的重要因素。目的:本研究比較漸進增加和自我調整練習難度對於學習全身性運動技能的影響。方法:以滾筒練習台上騎乘裝有動力曲柄的自行車為目標技能,透過變化齒輪比和目標速度來操弄練習工作難度。召集24 名大學男生,隨機將其平分為自我調整難度(自控) 和漸進增加難度 (漸進) 兩組。在前測後進行每天一回每回30 次共十回的練習,之後隨即進行後測,於一週後再進行延後測驗。結果:自控組在測驗中僅於其中一個難度有較優的表現。在每日的表現上,漸進組卻有較高且接近50%的成功率,漸進組的成功率則隨著難度增加而降低。此外,學習曲線的分析結果並未發現轉移的情形,代表學習者僅隨著難度增加調整其動作協調的參數,而非形成新的動作型態。結論:自我調整和漸進增加難度對於本研究中騎乘技能的結果性表現之影響相近。然而,前者於過程中有較高的成功率和表現與難度變化之相關,因此可能對於學習動機和練習與表現的相關性較為正面。

  • 期刊

目的:Garn 與 Corthan (2006) 以Scanlan 與 Lewthwaite (1986) 的運動樂趣模式為基礎,發展體育課樂趣因素量表,作為探索體育課樂趣之工具。本研究的目的乃將Garn 與 Corthan發展的體育課樂趣量表予以中文化,並檢驗其信效度。方法: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將Garn 與 Corthan的21個題項翻譯成中文,以395位國中生 (介於12-15歲) 為對象,一系列的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獲得四個因素。階段二以階段一的結果為基礎,重新抽取832位國中學生,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量表的信效度;以身體活動量為效標,進行同時效度檢驗,並以性別進行已知組間差異法,檢驗量表的鑑別度。結果:經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後結果顯示,本量表四個因素及15個題項的結構指標達到適配的標準,對身體活動量有顯著的預測力,性別差異均達顯著水準,且皆為男生顯著高於女生。結論:中文版體育課樂趣因素量表是一個具有信效度的量表,適用於國民中學的體育課學習情境。

  • 期刊

目的:探討青少年身體活動情境中,社會因子與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參與的關聯性,並進一步檢驗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方法:研究對象為491 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4.09 歲;男生255 人、女生236 人;研究工具使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PAQ)、社會支持量表 (SSPAQ)、社會規範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並以階層迴歸分析進行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階層迴歸分析顯示,自我效能在同儕支持、同儕規範與身體活動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應;然而,在教師及家人的支持與規範上並無顯著效應。結論:本研究發現在青少年同儕關係與身體活動關係中,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代表同儕支持以及同儕規範可以透過增強青少年的自我效能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參與。因此,若想要提升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或是促進他們的身體活動行為時,可以多鼓勵青少年經常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從事身體活動,建立同儕共同從事運動的習慣,透過青少年與同儕之間彼此共同的約定以及共同從事身體時所產生的樂趣,提升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的動機,以增進他們的身體活動量。

  • 期刊

兒童處於認知功能發展的重要階段,此階段大腦具有較高的神經可塑性,對於外在刺激如健身運動具有較高的敏感度。有鑑於此,近期研究建議兒童的健身運動內容應包含較高的動作複雜性與認知挑戰性來促進其認知功能;其中,協調性運動對兒童認知功能發展的效果受到關注。因此,本綜評文章的目的為統整過去探討協調性運動對兒童認知功能之效果的研究進行文獻整理與評析,嘗試找出過去研究的不足並提供未來建議。經過文獻統整後本文獲致下列結語:(一) 單次協調性運動可能促進正常發展兒童的認知功能,長期協調性運動則對正常發展、ADHD、DCD 兒童的認知功能有正面影響,肥胖可能調節長期訓練的效果;(二)單次協調性運動可能提早活化額葉-小腦神經網絡,因而提升認知表現,長期協調性運動則可能透過神經訊息處理的提升、小腦與海馬迴神經生化結構的改變、前額葉-小腦-動作皮質功能性連結的增強與小腦活化程度的提高來促進認知功能。最後,本文建議未來研究宜針對過去研究在方法學上的限制進行調整與修正,以更完整地檢驗協調性運動對兒童認知功能的可能影響。

  • 期刊

「神經效率假說」常被用來檢視專家與生手在專業技能方面差異化的假說之一,專家可能在執行屬於自身較為熟悉的動作技能時,神經效率、皮質擴張、專業化歷程和內在模型等四個神經過程上皆優於生手,並且從各頻率段以及腦波相干性指標看到專家與生手訊息處理變化上的差異。本文係從動作學習的歷程觀點,檢視專家與生手經由練習所產生的神經訊息處理上的差異,並從腦波上的結果來驗證神經效率假說的適用性並對神經效率假說提出更合理的解釋。

  • 期刊

工作記憶是認知功能中重要的成分之一,與許多高層次認知能力有關,但隨著老化的過程,其能力也隨之下降,因此如何維持及提升工作記憶是一重要的課題。本回顧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健身運動對不同年齡層工作記憶之效益,聚焦在橫斷性研究、長期介入及急性介入性研究。結果顯示對於老年人而言,在橫斷性研究一致發現身體活動量及心肺適能水準對於工作記憶表現、大腦結構及神經運作有正面效益,就長期介入性研究而言,則必須考量運動處方及測驗類型。對於其它年齡層而言,不論是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水準及長期有氧運動訓練對於工作記憶的效益則出現在需要高認知要求的測驗或情境上。在急性運動研究中,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不同年齡層在工作記憶表現大多有正面影響,單次性中等阻力運動及瑜珈運動對於成年人亦有正面效果。建議未來在橫斷性研究中,可針對自變項探討不同體適能次成分、運動型態及採取較客觀的測量方式;介入性研究中,可採用不同運動處方及針對不同年齡層來作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