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4.251

南臺灣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South Taiwan

阮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阮綜合醫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Background: The liver tumor nodules may be surrounded by a distinct fibrous capsule of a variable thickness, and may be infiltrated by tumor cells. Therefore, we try to demonstrat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apsular invasion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time.Patients and Methods: There were 99 patients having available data for this study from for analyzing the tumor lesions from for analyzing the tumor lesions survival time.Results: The capsular invasion were found negative in 40.4%(40/99) and positive in 59.6%(59/99) respectively. Capsular invasion was found 13(61.9%), 39(63.9%) and 7(41.1%) in the group of well, moderatedly and poorly differenti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The tumor free was found 41.9%(18/43) and 22.4 %(13/58) in the patients with capsular invasion or non-invasion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recurrent time were 10.6 and 11.3 month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The tumor free for the patients of HCC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with negative capsular invasion was longer. The recurrent tim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and might be due to the time for capsular development is needed. Hence, at early stage of capsular formation, the invasiveness of cancer cells was occurred easily.

  • 期刊

目的: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現今已是相當普遍的一種手術,對有經驗的醫師而言,幾乎所有發炎程度的闌尾都可以在安全且快速的情形下被摘除。然而對於複雜的闌尾標本(如壞死或穿孔)在處理上有著一定程度的挑戰性,本文在於探討如何去避免和減少術後傷口感染以及腹內膿瘍的情形。材料與方法:自1998年1月到2003年12月期間我們共進行了1,544例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手術中我們嘗試以特別的技巧以減少污染的可能。結果:這1,544位病患術後傷口感染(1.62%, 25/1,544)以及殘餘腹內膿瘍(0.26%, 4/1,544)有明顯較低的發生率。結論:我們的結果證實:儘管是壞死、穿孔的闌尾標本、甚至術前已腹內膿瘍的絕大部分的病例中,我們仍然可以用一支10毫米及兩支3毫米的套管來完成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同時,這些技巧是簡單、安全且便宜。

  • 期刊

腹部內臟經由Morgagni氏孔疝脫進入胸腔是罕見的,約佔所有先天性橫隔疝氣不到百分之五。這類疝氣經常沒有症狀,而且常是意外地被診斷出來。本篇報告提出一位右胸頓挫傷的71歲女性,胸部X光的後前像顯示右側胸腔內有一巨大、輪廓明確的腫塊,側位像指出該腫塊位於胸骨後區,顯影劑強化後的電腦斷層掃瞄顯示,該腫塊包含網膜與結腸,因此證實該腫塊為Morgagni氏孔疝氣。經由上半部的正中剖腹,病人接受了手術修補。四個月後,追蹤的胸部X光片顯示該疾並無復發。

  • 期刊

病患為五十七歲之男性,其右前胸有一處半年來逐漸變大的腫塊,且引發疼痛而前來求診。經胸部X光及胸部電腦斷層攝影,發現只有一處單一蝕骨性病灶位於右側第五肋骨。核子醫學骨骼掃瞄亦只顯示在右側第五肋骨有熱點反應。初步懷疑為惡性腫瘤轉移至肋骨所造成之病灶。為求進一步之確定診斷,乃以手術切除胸廓腫瘤。組織病理檢驗結果發現為漿細胞瘤。經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則顯示kappa鏈陽性反應。而尿液中的Bence-Jones蛋白呈現陰性。另於追加的放射線檢查中,發現其四肢、顱骨及脊椎骨有多處囊袋狀病灶。最後確立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

  • 期刊

目的:提出並探討一位79歲患有肺炎及脛骨骨髓炎的婦女,瞭解泌尿道感染如何使得疾病過程更複雜及影響其康復。方法:這位病人先前已由傷口培養呈陽性及X光照片的變化証實有脛骨骨髓炎,肺炎是在慢性骨髓炎開始被治療數週後才診斷出來。肺炎之臨床症狀在使用適當抗生素後呈現有義意的改善,然而,泌尿道感染卻使得治療過程更加複雜且延長她住院天數。結果:這位病人的不適情形及臨床症狀均逐漸解決。結論:泌尿道感染對於重症病人是一項考驗,而防止其發生則對病人的健康及醫療支出均有幫助。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已婚的婦女因中度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接受身心復健治療的過程。這樣的困擾使該患者心生自卑,不敢與人有互動,尤其是自己的先生,雖然個案的先生能體諒個案的不便,但個案仍無法坦然以對,有著矛盾的心態。在協助個法坦然以對,有著矛盾的心態。在協助個案身心復健治療的整個過程中,運用Golden11項功能評估,發現有壓力性尿失禁、知識缺失、情境性低自尊等問題。因此筆者在門診及電訪的過程中,經由一對一、多次衛教指導與心理支持,幫助患者認識及接受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與過程,加強個案去改變自己心態的動機,最後改善了個案尿失禁的症狀並讓其重新學習接納與被接納,更敞開心胸接納另一伴的關懷。尿失禁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許多婦女卻因這些症狀而困擾,不知要如何處置、獨自承受,故醫護人員常易忽略患者的感受,其實只要尋求醫療的協助是可以改善的,筆者希望藉此護理經驗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期望喚起醫護同仁對於尿失禁護理的重視。

  • 期刊

本文主要敘述一位普拉德—威利氏症候群病嬰的護理經驗,護理過程包含協助父母調適,故病嬰父母也是護理對象。藉由評估病嬰的外觀、肌肉張力與動作型態等生理部份,以及與父母會談收集資料,確立的問題有:低效性嬰兒哺餵型態、成長及發育改變、潛在危險性親職功能改變。在護理期間,除了提供醫療照護與社會資源,並協助父母學習照顧普拉德—威利氏症候的寶寶以提升其信心,藉由增加親子間的互動,促進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除此,依個案的需求訂定完整的出院計畫,為病嬰回歸家庭作準備,達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 期刊

本篇個案報告是描述運用芳香療法,輔助一位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患者所呈現的護理經驗。護理期間從94年5月11日至94年5月24日,以Gordon 11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運用觀察與訪談等方式,收集主、客觀資料,確認個案的護理問題有「疼痛」、「焦慮」、「健康尋求行為」。針對護理問題,先與個案、家屬建立信任關係,再將芳香療法融入於護理情境中,以減輕病人的疼痛、緩和焦慮的情緒,提升護理專業的獨特性功能;此外,提供疾病相關的衛教,避免發生出血傾向,即早回歸正常生活。期望藉此護理經驗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顧此類患者之參考。

  • 期刊

放線菌乃一種格蘭氏陽性厭氧菌,臨床上,放線菌症乃一少見慢性、但呈肉芽腫和纖維化的感染症,其深部病灶呈膿瘍,肉眼可見數毫米大小的黃色或棕色顆粒, 稱硫顆粒。骨盆腔放線菌症患者常長期裝置避孕器,症狀和影像學檢查常類似婦癌,但手術時因膿瘍範圍廣,粘黏嚴重,易使附近器官受傷,使病患增加手術罹病率。如術前能正確診斷放線菌症,抗生素治療的效果良好。

  • 期刊

高泌乳激素症是使用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及某些非傳統藥物(如risperidone及amisulpride)常引起的副作用之一,但臨床上常被忽視。有研究顯示高泌乳激素症出現在60%用藥後的女性及40%的男性上。高泌乳激素可能直接影響某些器官或由Hypothalamic pituitary-gonadal axis造成性腺功能低下症。臨床症狀包括性功能障礙、溢乳、月經失調、不孕、骨質疏鬆等,也有報告過體重增加及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的情況。又有研究指出泌乳激素的升高可能與藥物療效及椎體外路徑症狀有關。由此推論,泌乳激素變化造成相當多身體影響,也嚴重影響藥物合作性。但是目前臨床上有關精神病患泌乳激素升高相關的副作用的研究甚少,且多以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少有針對個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泌乳激素變化及臨床影響的研究。由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本文希望能就傳統及個別第二廣泛使用,本文希望能就傳統及個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造成的泌乳激素升高與其臨床相關症狀作整理,了解泌乳激素升高對精神分裂症病患可能造成的各方面影響,如性功能障礙等,期能提醒臨床工作者,並改善病患之服藥合作性及生活品質及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