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3.73

Hwa Kang English Journal/華岡英語期刊

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初探性研究旨在透過學生以參與專題之方式,以分析中、英文電影之言談行為的拒絕語,來瞭解跨文化差異。此小規模之研究共有來自北臺灣技術學院七位應用外語系同學參與。本專題中,學生須對兩部臺灣本地電影和兩部好萊塢流行電影,針對其中在不同情況下所產生的拒絕語,加以分析比較。更具體來說,參與同學比較在不同的文化中,對不同的起始言談行為及與不同位階的對話者所產生的拒絕語加以比較和對比其中之分歧。電影中所辨認出之拒絕語由Beebe et al.(1990)所設計的語意公式加以分析。從研究的中、英文電影比較分析,學生指出最多導致拒絕語的起始言談行為是要求語。除此之外,在好萊塢電影中所採用的拒絕語、傾向於對平輩較為直接的拒絕,並以加入緩衝語的方式、來緩和直接拒絕之用意行為語的衝擊性。而臺灣本地電影中,間接拒絕的策略最常出現,並伴隨理由和藉口來緩和拒絕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中發現,在臺灣電影中緩衝語甚少出現,因其用法在中文中並不常見。顯而易見的是參與同學透過本專題研究對言談行為中拒絕語之跨文化差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他有關運用電影於課堂中之的語用教學,本文亦有探討。

  • 期刊

過去二十年來,臺灣的英語教育已有不少改變,但很少有研究關注大學新生英語能力的實際變化情況。本研究採用變異數分析,比較1998年至2010年間臺灣某私立大學新生在文法、閱讀及聽力成績上的歷年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十二年間,儘管學生的文法及閱讀分數最初有下降的趨勢,但下滑情況在近五年已所有減緩,而聽力分數則呈現明顯的增長曲線。這或許表示,臺灣在改善學生英語聽力上的努力,已經產生了實質成果。

  • 期刊

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主要論點為增進英語系學生對於課程學習的動機,藉此提升學位及畢業後求職的價值。本研究以某私立大學英語系學生為對象,應用Dörnyei和Ottó(1998)的第二外語學習動機模型,調查英語畢業門檻對於他們於課程學習上的影響。受測者分別為16位於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前入學的學生即20位於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後入學的學生,範圍則涵蓋五門英文必修課程,其中一門為輔助英語畢業門檻課程、另外四門為核心必修課程。受測者均完成量表測試他們的背景、工作習慣、和對於輔助英語畢業門檻課程的想法。經統計分析比較兩組受測者資料,結果顯示下述三項結論。一、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後入學的學生,在輔助英語畢業門檻課程及核心必修課程的學習上付出較少的努力。二、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後入學的學生,於認知上對於不同課程,輔助通過英語畢業門檻的助益,並無顯著差異。第三、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後入學的學生,對於輔助通過英語畢業門檻的訓練課程之接受程度,低於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之前入學的學生。英語畢業門檻的實施使得學生更頻繁地參與測試,意味著他們於課程外更加的努力,然而,對於正規課程的學習動機卻有下降的現象。本研究探討前述發現的潛在原因,期望對改善英語畢業門檻制度並提升其對於學習的動機。

  • 期刊

泛讀課程已經被許多實徵研究證實在改進英文方面非常有效。本研究旨在探究泛讀課程對於台灣的科技大學學生的英語和態度發展的成效。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四十八位觀光與休閒系的大一新生。他們必須每週在家自行閱讀感興趣的英文課外讀物,並且交出一篇簡短的閱讀報告。在課程期間,任課老師每週會為全班朗讀一篇英文文章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在班上的觀察和省思紀錄於每次課後記錄下來。學期末,研究者以一份包含十個描述性問題及二個開放性問題的問卷發下給全班同學回答,藉此來收集學生對於泛讀課程的反應。最後,問卷分析結果、教師課堂觀察與省思紀錄及學生的閱讀報告都顯示出大多數的研究對象都對泛讀課程抱持正面的態度。

  • 期刊

本項研究旨在説明英語敘事文中各類前置和後置時間狀語結構(包括副詞、介系詞片語和狀語子句)的語篇功能。本項研究對數量可觀的前置時間狀語結構的分析表明,以往的研究視前置時間狀語結構的主要功能爲語篇「組織者」的看法不夠有説服力。本項研究嘗試將它們在前置位置的使用看作是配合語言使用者理解敍事文中時間關係策略的一種最佳的方式。從這一視角對語料的分析證明是合理的,因爲這一分析不僅能説明敘事文中前置時間狀語結構縂的分佈形態,它還有助於我們看到後置時間狀語結構相對於前置時間狀語結構的互補功能。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中文「在」歷時的演變之語法結構與用法。隨著時間的過去,中文「在」語境使用範圍已擴大;不再局限在主詞是人,中文「在」目前可以與不同種類動詞一起出現,語境使用的增加也出現抽象的用法。使用範圍的延伸擴大導致使用頻率的增加。中文「在」從具體處所語意演變成抽象進行式的語意,無處所語意的進行式用法已有減少的趨勢。研究顯示中文「在」原本就兼具有時間與處所的語意,此發現支持語法普遍化的現象。研究也顯示中文「在」的語意演變與結構息息相關而非本身具有時間的語意而已。

  • 期刊

諷刺為一種具攻擊性的冷嘲(Attardo,2000;Haiman,1998),使用正面字眼傳遞負面意義或態度,用於特定對象且具有意味不明的批評(Dews, Kaplan, &Winner,1995)。先前文獻指出,說話者對聽話者諷刺是為了表達幽默或攻擊性的意圖(Dews et al.,1995;Jorgensen,1996;Toplak & Katz,2000)。本研究以《後宮甄嬛傳》七冊小說中選出兩冊,檢視諷刺使用方式,基於情緒、動作、及行為的描述(Claridge,2001;Dews et al.,1995;Jorgensen,1996;Toplak & Katz,2000),根據上下文選出22句具有諷刺意味的句子,建立小型語料庫,利用AntConc及中研院資訊所的中文剖析器做詞類文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a)諷刺不只以直述句表達,還常以‘「疑問副詞+否定」’的疑問句呈現;b)諷刺主要功能為冒犯與攻擊;c)冷嘲性批評比字面批評攻擊性大;d)內文大部分諷刺指涉對象均在諷刺現場。

  • 期刊

目前為「全世界最喜愛的第二語言」,英文不再受限於現為或曾經為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在多數國家興起了各種各具特色的英文用語。這個論文探討的是特定一個台灣的英文用語發展,而其在幾個方面有別於「標準國際英語」:字彙(指標準國際英語內的一些字彙的詞義有所改變)、使用方法(指特定一些字彙的詞彙共現有所改變)、還有句法(指排斥特定的一些英文構成順序的限制的)。有提供建議給一些具有潛力的延伸研究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