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84.237

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國人常用的技術分析指標,KD 指標、RSI 指標、MACD 指標和 WMS 指標對台灣 50 ETF 和台灣 50 成分股進行投資操作,擬訂 17 項不同的交易策略,作為股票買進和賣出之依據,並在出 現買進或賣出訊號的隔天進行買進或賣出之動作,嘗試了解應用技術指標操作台灣 50 ETF 或台灣 50 成分股之績效是否有差異,再將台灣指數型基金績效納入比較,試圖找出對投資人最有利的投資 方法。研究期間則分為多頭和空頭期間,旨在探討利用同樣的交易策略是否會在不同的市場氛圍下, 得到不同或相同的結果。 實證結果發現以本研究所使用之技術分析指標而言,不論是多頭期間或空頭期間,操作台灣 50 成分股共 50 檔個股的投資績效皆不能顯著優於操作單一台灣 50 ETF 的投資績效,另外本研究亦發 現在多頭市場時,申購台灣指數型基金投資績效不僅能顯著優於利用技術指標操作台灣 50 成分股, 也能顯著優於利用技術指標操作台灣 50 ETF,也就是說在多頭期間,直接申購基金,交給專業經理 人操作可能是個好選擇。本文最後試圖找出台灣 50 成分股中較具有代表性之個股組合當作投資標 的,所以嘗試利用本研究擬定的交易策略對台灣 50 成分股最高價五檔個股以及三大類別產業(電 子、金融、傳產)龍頭股進行操作,實證結果顯示在多頭市場下,此兩種組合操作績效皆能顯著優於 操作台灣 50 成分股,但是空頭市場時,僅有三大類別產業龍頭股組合操作績效能顯著優於操作台灣 50 成分股,最高價五檔個股組合則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研究混合雙占廠商的製程創新意願。全文共分五章,除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回顧,第五章為結論外,論文的主體為第三章與第四章。兩張分別以兩階段非合作賽局探究,在Cournot 數量競爭以及 Bertrand 價格競爭下,面對可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的新技術時,廠商如何決定最適購買決策。當廠商面對新技術時,私營廠商或公營廠商何者有較高的意願購買? 第三章分析得到:當市場上從事 Cournot 數量競爭,只要購買新技術的費用不會太高,則公營廠商一定會購買,而私營廠商則不一定。我們進一步發現當私營廠商購買時,公營廠商一定也會購買,而公營廠商購買時私營廠商未必購買。因此在第三章我們得到公營廠商較私營廠商更有對新技術的購買意願,且只要購買新技術的費用不會太高,市場上一定至少存在一個購買此技術的廠商。 論文的第四章分析得到:當市場上從事 Bertrand 價格競爭時,在不同的參數區間下,公營廠商及私營廠商皆有機會成為市場的唯一購買技術者。因此我們並沒有發現公營廠商或私營廠商何者的購買意願較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將追蹤模型建構在成長會計方程式上,蒐集1997年至2011年28個OECD會員國的數據,探討近十五年來行動電話之發展與OECD國家經濟成長間的關係。為探討行動電話與資訊通訊科技對一國總體經濟的影響,本研究使用了電信變數;不論是在要素投入之資本與勞動,或是代表科技投入之技術進步中,我們所使用的電信變數皆能捕捉發展電信產業與行動電話科技所帶來的效果。本研究結果發現,行動電話用戶數成長率的確對OECD國家之經濟成長有顯著的正向貢獻,此貢獻以兩個管道傳遞,其一是電信資本之資本深化,其二是使用行動電話過程中所產生的外溢效果。實證結果顯示,電信資本成長率 (資本深化) 對行動電話用戶數成長率有同向的影響關係,但電信員工數成長率則相反,證實了在OECD國家樣本中,提高使用行動電話的誘因,取決於基地台等電信設備的品質提升而不是高技術員工的增加;增加電信資本的投入以取代投入過多的電信員工,方能增加行動電話用戶數,提升經濟成長。外溢效果部分,行動電話用戶數與其他要素投入會產生交互作用,使得行動電話用戶數成長率對經濟成長的整體貢獻,有所增減;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非電信資本與行動電話用戶數兩者成長率間,產生對經濟成長負面的交互作用,非電信員工人數與行動電話用戶數兩者成長率則產生正面的交互作用,說明了行動電話對經濟成長之貢獻,會因非電信員工人數之增加產生額外的經濟效益。 中文關鍵字:行動電話、資訊通訊科技、經濟成長、追蹤模型 英文關鍵字:mobile phones、ICT、economic growth、panel data JEL codes:O47;L63;C33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以2004年至2013年間台灣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盈餘管理與IPO期初報酬之關係,並引用Leuz et al.(2003)、Bhattacharya et al.(2003)及Zutter, Smart, and Boulton (2011)中盈餘管理的概念,將盈餘平穩程度、盈餘管理積極程度及盈餘管理綜合指標等加入估計模型中,探討不同性質之盈餘管理與IPO期初報酬的關聯性。其次,由於本研究之樣本期間出現全球性金融海嘯,因此本研究將樣本區分為金融海嘯前、中及後期,除檢定IPO期初報酬在此三個時期是否具有顯著差異外,並進一步檢定金融海嘯前中後期IPO公司之盈餘管理對IPO期初報酬之影響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實證結果歸納如下。首先,在本研究期間台灣IPO公司之盈餘平穩程度顯著負向影響IPO期初報酬,而IPO公司之盈餘管理積極程度及盈餘管理綜合指標與IPO期初報酬皆呈顯著正向相關。此結果顯示投資人傾向相信IPO公司所揭露的訊息,並對IPO公司未來上市櫃後之股價表現將會高於承銷價持樂觀態度,亦即IPO公司普遍存在有較高的期初報酬。其次,金融海嘯前中後期之IPO期初報酬確實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金融海嘯期間之期初報酬最高,海嘯之後次之,海嘯之前為最低。金融海嘯前中後期之盈餘管理綜合指標對IPO期初報酬之影響亦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以海嘯期間之影響最大,海嘯之前之影響次之,海嘯之後之影響為最小。此實證結果顯示面對全球性金融海嘯,為確保投資人有較高的期初報酬,台灣IPO公司確實存在更積極的盈餘管理行為,但此行為在金融海嘯之後未能持續且顯著的影響IPO期初報酬。 關鍵字:IPO期初報酬、盈餘管理、金融海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使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二期第三次(1997)、第三期第三次(2002)與第六期第三次(2012)的調查資料,針對研究過度教育常用之實際分配法提出二項建議。第一、重新定義過度教育年數、適度教育年數與不足教育年數。此方法不僅能避免過度(不足)教育年數對薪資之影響被高估(低估),更可使實際分配法中ORU薪資估計模型與V-V薪資估計模型之結果能互相呼應。第二、為了配合台灣在過去幾十年迅速變遷的社會狀況,本文以「年代標準差法」取代標準差法。考慮了年代的差別後,可避免標準差法中過度教育者集中在年輕世代的問題。實證結果發現,在使用年代標準差法時,過度教育年數與不足教育年數對薪資的影響明顯下降,且過度教育者的薪資報酬低於適度教育者。除此之外,為討論實際分配法中過度教育者與適度教育者間的薪資差異,本文在薪資估計模型中加入「自我評估有無過度教育」之虛擬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在控制了自我評估有無過度教育後,過度教育者與適度教育者薪資報酬的差異變小,進而推論年代標準差法中,過度教育者身上有自我評估過度教育者的人格特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國際上各國政府採取不同的金融政策大幅度影響全球金融體系,而台灣的經濟對貿易的依賴更是逐年升高,在過去匯率對進口價格的影響,文獻上稱之為匯率轉嫁,本文採用Menon(1995)中成本加成定價模型(cost-plus pricing)為基礎,並採用門檻自我迴歸模型討論非線性狀況,實證結果顯示,台灣確實存在非線性的匯率轉嫁效果,且在針對台灣不同總體因素分別以貨幣供給增長率、物價上漲率、匯率變動幅度絕對值下討論會有不同程度的匯率轉嫁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篇論文以新古典成長理論為出發點,除了分析人力資本對一國經濟成長的影響外,更加入了政府部門和財政學上政府收支的概念,用以研究影響一國經濟成長的關鍵因子。本篇論文選取的樣本為2005年至2010年21個有完整資料的OECD國家,分析方法採用固定效果模型、隨機效果模型和多階段迴歸分析。本篇論文的結果顯示人力資本對一國的經濟成長影響程度遠大於該國擁有的資本存量,因此各國政府應以如何增加更多的人力資本為主要施政目標,方才能有亮眼的經濟成長表現。此外,政府收支對一國的人力資本有正向的幫助,貿然的減稅政策可能侵蝕一國人力資本應有的表現,降低其累積的速度,進一步危及到該國的經濟成長,是故各國政府在推行減稅政策時,勢必得三思而後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美國政府突然關閉雲端網站Megaupload和該網站一年後重新上線的兩次事件,估計關閉雲端網站對電影票房及DVD銷售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Megaupload被強制關閉對電影票房有負面的影響,特別是非續集電影及上映廳數較少的電影,票房下滑的幅度較高。另外,Megaupload被強制關閉後增加了部分產品DVD的銷售量,顯示合法銷售的這些DVD產品是盜版的替代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將民國94、96、97、98、99、101年等年度的台灣工商校正資料,以panel data形式做整理,並以廠商加入與退出為應變數,探討台灣製造業廠商進出產業市場的因素,同時從淨廠商加入數切入,比較兩岸製造業產業市場因素差異。 實證結果可歸納下列結論: 1.產業特性(產業規模、資本密集度)才是造成台灣製造業廠商進出的主要因素;廠商因素(利潤率、利潤成長率、銷貨率、勞動生產力指數)對廠商進出影響並不顯著。 2.與台灣相比,中國的製造業正處於成長期,台灣製造業產業成長則已趨穩定。 3.影響兩岸廠商淨加入市場的因素及效果不盡相同。台灣以產業規模為主,且為強烈的正向關係;中國則是產業規模、資本密集度影響較鉅,而兩岸具差異性的還有利潤成長率;利潤成長率對台灣製造業廠商淨加入為負向關係,中國則與台灣相反,利潤成長率對中國製造業廠商淨加入為正向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